【編者按】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本國實際,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等專欄後,2023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對其理論體系、戰略安排、實踐部署等進行知識總結和理論解讀。
這一期的關鍵詞是:逆全球化思潮。
所謂逆全球化思潮,即與全球化行程背道而馳,重新賦權於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思潮。實際上,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現象在發生時間上並不滯後於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伴生產物。全球化概念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但實際上,此時的全球化已經進入了迅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以來的經濟全球化以金融資本的全球擴張為主導,其行程具有雙重性,從正面效應來看,它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它服從資本追求高額剩余價值的目的,金融壟斷資本驅動的全球擴張使剝削、貧富差距等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跨國資本在全球流動造成整個社會的分裂狀態,形成長期失業和貧困人口,民眾因此而發起反全球化運動。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占領華爾街」等抗議運動持續不斷、民粹主義興起,逆全球化突破了經濟行為,進而表現為一定的政黨行為、社會運動、國家行為和政府行為。尤其是英國脫歐公投、歐美實施的一系列逆全球化舉措等,更是加劇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持續翻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當前,中國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行程,中國式現代化選擇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本質要求之一,以此應對逆全球化思潮。2023年世界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大事件,整個人類面臨重大的考驗與轉折,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全世界必須避免僅僅從單一國家的視角思考問題,繼續以堅定的信心來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這當然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任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我認為,國際社會要從夥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不過,在開展全方位行動的時候,物資、商貿、醫療等方面的交往、聯合及其效果顯而易見,因此盡管會遭遇挫折,但合作與溝通始終未曾間斷,這些構成經濟基礎的部份,無疑是全球化以及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帶動性力量。但在關鍵的上層建築方面,推進全人類實作思想互聯互通的工作卻不斷呈現出反復。缺乏思想領域基本共識的所謂人類集合,只不過是機械關系的聯合而已,唯有形成尊重文化、制度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共同意識,在思想多元的前提下凝練出為世界所共同接受的新共識,才能形成充滿寬容精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大致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搭建起新型世界格局的倫理學基礎。盡管全球化有著從特殊到普遍、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在微觀上表現為以個人自由為根據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在宏觀上則體現為從市民社會到現代國家的推演。但放眼世界卻不難發現,現代社會的倫理原則實際上沒有為解決國家間的分歧謀定規範,在現代國家之上也缺乏終極的仲裁機構。這一尷尬現實使得現代國家往往只是基於利益考量而進行權宜,並劃定森嚴的意識形態壁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建立起以美國為首的戰後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美國開始充當維護既定世界秩序的警察角色,成了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守護者。遭受無數苦難的人類依然缺乏足以協調民族國家間關系的根本規範,無法有效進行意識形態之間的溝通,也因此,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威脅從未遠離人類。為了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到實處,就需要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理念,變革主導現代生活的倫理觀念,超越近代以來以現代國家為最高倫理發展階段的構思,切實地為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溝通搭建起新的理論平台。
其次,努力制定出能夠為參與到全球化行程中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的、可落實的新型國際規則,更好地謀求和平共贏。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推進,是致力於實作國家間終極和平目標的思想藍圖。但這一宏大理念的落實,卻受制於當前不公平的國際規則,受制於這套規則背後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霸權,受制於民族國家的既定形式以及使得各國彼此提防的意識形態。為了改變不公平的國際規則,打破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霸權地位,讓各民族國家融入更廣泛合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必須在可操作層面上變革當前的國際規則。只有這樣,才能為意識形態話語之間的平等對話確立基本的前提,同時,這也是人類在行動上逐步邁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準備。
再次,由點到面,逐步塑造能夠實際發揮作用的國家間溝通協調機制。國際倫理規範的重塑需要長時段的努力,制定和落實新的國際交往規則需要透過相關各方的博弈,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可能耗時很久。但相關國家之間的合作卻是現實的行程,解決當下意識形態溝通的問題要有開創靈活的協調機制的智慧。國家間相關資訊的全面、公開透明是形成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良好機制、建立信任的前提,要盡量避免資訊交流誤解和滯後的可能。相關國家的人民要在知曉自身意識形態宏大敘事性質的同時,共同從唯我獨尊的社會意識走出來,強化同理心,尊重彼此間由文化所賦予的、為民族所共享的歷史性記憶,在這樣的客觀前提下切實地「求同存異」,謀求共存共贏。
最後,繼續強化富有調配能力的國際互聯互通平台,堅定推進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在這樣一個世界歷史時期,盡管國與國之間利益訴求存在差異,意識形態的沖突也難以徹底消弭,但謀求一國優先、推進國家之間全面「脫鉤」的孤絕構思,顯然是在逆人類歷史發展潮流。科技與人文交流同經貿往來之間是彼此促進的關系。如今,各國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互聯經濟結構,這無疑是在上層建築層面開展互動的良好現實基礎。各國應當集思廣益,繼續推進全球化朝著良性方向發展,這必將為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深度溝通打造紮實的現實基礎。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復旦大學聯合培養師資博士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