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我的2024年會好嗎」——中東人民的心語心願

2024-01-04新聞

新華社開羅1月4日電 災與禍,發生在中東2023年的一頭一尾。土耳其和敘利亞的強震讓多少生命瞬間埋於廢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戰事讓多少家庭頃刻支離破碎。

災與禍降臨之處,必然有祈願和希望之光。在2023年的中東,這束光穿越災後重建的家園,掠過烽煙中求生的面龐,也把國家致力發展的努力,照進在經濟困頓中備受煎熬的百姓心中。

「我的2024年會好嗎?」 許個心願,祈求改變:中東不屬於災難。

震後重建,「找回曾經的生活」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間30多平方米的廚房裏,內斯琳·卡亞巴舍同姐姐正在忙著洗菜、切肉、烘焙、打包……她們經營著一家制作哈塔伊省特色食品的私家廚房。

卡亞巴舍現年45歲,來自哈塔伊省首府安塔基亞市。2023年2月6日那場7.7級地震幾乎摧毀了她全部財產——辦公室、別墅、汽車……家人們能在地震重災區幸存下來,已是她最大的慰藉。「地震令我終身難忘,但是我要堅強起來」。

這是2023年2月24日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拍攝的建築廢墟。新華社發(穆斯塔法·卡亞攝)

這位堅強的女性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家鄉。她說,待家鄉完成重建,她會毫不猶豫地回去。「新的一年,我想建立自己的哈塔伊食品品牌,然後返回哈塔伊,找回我們曾經的生活。」

46歲的敘利亞人亞西爾·耶齊吉住在阿勒頗省,是一名發電機維修工。時隔近一年,回憶起那場地震,他依然心有余悸:「那種恐懼如同世界末日,我們的居住區情況很糟糕,建築完全倒塌了。」

由於美國對敘利亞多年的經濟制裁,這名中年男子手頭沒什麽錢,修繕房子困難重重。他希望制裁能早日解除,「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孩子們就沒有未來了」。

談及未來,他的女兒加紮勒的願望很樸實:「我希望2024年對我們來說更好。我的房子可以恢復到地震前的樣子。」

戰事荼毒,「我們需要兩國方案」

耶路撒冷書店老板加德沒想到44歲「高齡」的他還能接到征兵通知、被派往加沙前線。據他所知,大多數以色列預備役人員不滿40歲。出發前一天,他陪伴了88歲的老父親一整天,因為此去不知何時歸。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國防部前的廣場上連日來聚集著大量民眾。他們呼籲政府把解救扣押在加沙走廊的人員視為優先議題,而不是把精力重點放在軍事進攻上。

這張以色列國防軍2024年1月1日釋出的照片顯示,一名以軍士兵在加沙走廊參加軍事行動。新華社發(以色列國防軍供圖)

年過六旬的以色列人納達夫·塔米爾幾乎每天都會來到這個廣場,風雨無阻。他住在加沙附近的親人有的被殺害,有的被扣押,兒子和女婿則被迫進入以軍預備役作戰部隊。塔米爾說:「我們需要兩國方案,這是唯一出路,也是國際共識。」

住在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拉米·坎迪認為,自己的同胞正經歷「最艱難時刻」,人人向往的和平「現在難以實作」,「無論怎樣,我希望新的一年,對大家來說都是美好的一年。沖突能結束,和平能來臨」。

經濟困頓,但「我們能戰勝逆境」

代爾蓋邁爾是黎巴嫩山區一個基督教城鎮,通常一年四季都非常熱鬧。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會到這裏參觀歷史遺產和古跡。節日期間,這裏到處張燈結彩,尤其漂亮。但如今,這裏門可羅雀,一派蕭條。

黎巴嫩目前經濟狀況不佳,今昔對比,當地人感觸頗深。

小鎮居民約瑟夫·卡迪有些悲觀:「老實說,黎巴嫩人的處境非常糟糕……所有的東西都很貴,老百姓幾乎給孩子買不起食物、付不起學費。供暖用的燃料也是問題。」

2023年7月16日,在黎巴嫩貝魯特,一名商販在高溫下售賣甘草飲料。新華社記者劉宗亞攝

艾哈邁德·古賽尼住在黎巴嫩伊斯蘭教城鎮巴格林。談起未來,他略顯樂觀。「這不是我們第一次面臨危機。我認為幾十年前的內戰比現在更艱難,但黎巴嫩人設法生存了下來,並再次站了起來。」

在古賽尼看來,黎巴嫩人民活潑、開朗且富有創新精神,只要腳踏實地、積極改革,「我們就能戰勝逆境」。

發展戰略推進醞釀新機遇

科威特教育部高級工程師赫芭·阿巴斯前不久前往中國廣東,參加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這趟中國之旅令她印象深刻。感慨中國企業先進技術的同時,阿巴斯認為,雙方可以抓住科威特經濟轉型的契機,加強合作,實作互利共贏。

她說,科威特正在傳統石油行業之外發展金融、高科技、旅遊等行業,以期實作經濟戰略多元化。目前,科威特政府將自己定位為區域創新中心,努力部署高速數碼網絡。在這方面,中國華為公司「是個很好的合作夥伴」,「有能力向科威特提供先進的技術和優質可靠的產品」。

這是2023年12月23日在科威特哈瓦利省一個科技展覽會上拍攝的電動車展品。 新華社發(阿薩德攝)

卡塔爾首都多哈,冬日陽光明媚,溫暖舒適。卡塔爾大學校園裏,建築學專業學生盧勒瓦·侯賽因·布-卡巴勒對祖國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布-卡巴勒認為,2022年在多哈舉辦的足球世界杯「是卡塔爾經濟多元化道路上的重要裏程碑」。自此,卡塔爾在旅遊、商業等方面發生了許多變化。展望2024年,她希望卡塔爾再接再厲,在推進「2030國家願景」建設上更進一步。

同樣對新年充滿期待的還有中埃合資企業智慧宮文化產業集團埃及分支教育部經理婭拉·易蔔拉欣。易蔔拉欣在工作中感到「埃及和中國的合作非常緊密」,在她看來,這對埃及非常有益。「我希望中埃合作不斷加強的同時,埃及能學習中國的經濟發展經驗。」(記者:王昊、李芮、熊思浩、李振北、王卓倫、呂迎旭、冀澤、程帥朋、柳偉健、尹柯、汪強、謝昊、董修竹、楊依然、余福卿;報道員:烏穆特·厄茲呂、尼克·柯留辛、蒙塞夫、薩娜·卡邁勒、菲拉斯·阿布·赫紮姆;剪輯:楊依然、余福卿、王尚、李嘉茵(實習生);編輯:王鑫方、孫碩、徐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