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

2024-07-13新聞
◇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構築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截至2023年,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31億畝、種草3.18億畝、防沙治沙1.3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實作「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作「雙減少」,在祖國北疆構築起一道綿亙萬裏的綠色長城。
◇依托生態建設打造的超級「碳庫」,內蒙古不斷完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積極探索林草碳匯生態補償和市場交易機制,探索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劃定基本草原7.3億畝、9.7億畝草原納入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專案……一項項草原生態保護政策和措施,正有力呵護著北疆這片綠色。
◇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覆蓋率78.39%,比1998年提高9.25個百分點,保持森林面積、覆蓋率等指標持續增長態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偉 任會斌 劉懿德 魏婧宇
內蒙古地勢東西狹長,橫跨「三北」,森林和草原面積均居全國首位,是中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從保護天然林到停伐護綠,從退耕還林、還草到草原生態補獎,再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內蒙古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擴綠、興綠、護綠,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裏綠色長城。
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構築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牢記囑托,勇擔責任。2023年10月,【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素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釋出,其中圍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提出了科學推進荒漠化綜合治理、強化草原森林濕地保護修復等4項意見,為內蒙古構築祖國北疆萬裏綠色長城提供了國家關懷和政策支持。
近年來,內蒙古把築牢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作為「五大任務」之首,制定和實施【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實施方案】,推動出台【關於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的實施意見】,科學編制【築牢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規劃綱要】,加快開展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在2023年底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將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確定為重點推進的「六個工程」之一。
去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再次吹響向沙漠沙地深處挺進的沖鋒號,廣大幹部群眾發起治沙大會戰,全年累計完成造林556萬畝、種草1743萬畝、防沙治沙950萬畝,其中,防沙治沙較2022年增加100萬畝以上,「綠色版圖」持續擴大。
如今,北疆愈加靚麗,林草資源「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效用更加凸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正在北疆鋪展開來!
大興安嶺林區內大黑山上的高山防火瞭望站(資料照片) 綽宣攝
吹響擴綠「沖鋒號」 攻堅「三北」防沙治沙
內蒙古是全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禦沙塵暴的主防線。防沙治沙「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三大標誌性戰役中,60%的工程量在內蒙古。
重任在肩,內蒙古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堅決扛起築牢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的「國之大者」,創造了沙海擴綠的生態成果。
特別是近年來,內蒙古按照黨中央關於推進「三北」工程的戰略部署,堅定自覺地當主力、打主攻,以大會戰的氣魄和超常規的力度推進防沙治沙重點工程,跑出了國土綠化與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鏖戰沙海,久久為功鎖「黃龍」。今年一開春,一條戰線東西跨度達2000多公裏的「三北」防沙治沙攻堅戰即吹響「沖鋒號」。
鄂爾多斯市位於黃河「幾字彎」南岸,毛烏素沙地的大部和庫布其沙漠位於這個市境內。打網格、補植、澆水……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毛烏素沙地上風口阻隔帶等治沙片區,23支治沙隊伍各司其職,上千名治沙人沙海鏖戰。「大夥拿出一天掰成兩天用的狀態,開展防沙治沙大會戰。」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永泉說。
內蒙古境內,自西向東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庫布其等沙漠,以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沙地,是中國沙化土地最為集中、沙害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省區之一。
防沙治沙,是內蒙古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內蒙古透過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專案,持續推進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條大工程帶動大治理之路。同時,堅持保護優先,透過封禁保護、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措施,鞏固治理成果。為提高治理成效,內蒙古還堅持以科技培育選育治沙植物良種,大力推廣抗旱技術,總結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產業治沙等多種模式。
截至2023年,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31億畝、種草3.18億畝、防沙治沙1.3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實作「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作「雙減少」。
大膽探索,不斷創造治沙奇跡。在長期防沙治沙實踐中,內蒙古幹部群眾大膽創新,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路子、可復制推廣的模式,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磴口縣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和「塞外糧倉」河套平原之間。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和科研機構、企業協力治沙,沿沙漠邊緣建起一條長154公裏、寬100米的鎖邊林帶。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後退約20公裏,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較治理前降低94.7%,開創了「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產業支撐」的「磴口模式」。
鎖邊治理,也讓騰格裏、巴丹吉林、庫布其等沙漠的流沙停下了腳步。比海南島面積還大的毛烏素沙地,如今80%長起林草,綠色向南挺進了近200公裏;庫布其沙漠綠化面積達到2115萬畝,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跳出治沙看治沙」,沙海變「綠野」「藍海」。沙漠、沙地地廣人稀,蘊藏著巨大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內蒙古「跳出治沙看治沙」,創新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統籌推進增綠、增能、增收,努力把沙海變為「綠野」和新能源「藍海」。
板間種植鄉土草和果樹、灌木,既能固沙,又能生產飼草、藥材、水果。在內蒙古庫布其光氫治沙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該公司副總工程師杜洪光滿懷自豪地說,專案占地10萬畝,建成後綠化率可達95%,不僅年均可發電41億千瓦時,還能養殖2萬只羊、3萬只雞。
今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預計將達到2727萬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力爭到2030年全區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專案新能源裝機達到1.19億千瓦,綜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助力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國營林場場長秦嶺在林場苗圃檢視碳匯造林苗木培育情況(2024年5月7日攝)郝嘉鑫攝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工人在林下種植赤松茸(2024 年 5 月 10 日攝)趙建楠攝
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三合村的劉長春在巡護管護區樹木(2024 年 6 月 10 日攝)宋健攝
彈好興綠「奏鳴曲」 巧用林草大潛力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內蒙古註意彈好興綠「奏鳴曲」,努力發揮森林等生態系的「四庫」作用,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實作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保持林水和諧,發揮森林「水庫」功能。「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增加森林植被,既能防風固沙、綠化山野,還能涵養水源、治理水土流失。
30年前,鄂爾多斯市暖水鄉種活了第一棵蘋果樹。如今,已有2300多畝山地蘋果牢固紮根,「暖水蘋果」遠近聞名。
在黃河中遊流經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內,分布著大面積砒砂巖。該旗水利事業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劉軍說,砒砂巖遇到雨水易碎,容易產生水土流失,治理又很困難。造林、封山育林……準格爾旗經過長期探索,在砒砂巖區成功種出一片片山地蘋果、沙棘、山杏等經濟林,全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38%,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73%,綠染山川的同時,還富了群眾。
發展生態產業,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作。坐落在大興安嶺林區腹地的阿爾山市,是內蒙古最早實作國有林場「掛鋸停斧」的地區,失去主導產業之初,阿爾山市面臨轉型大考。十年彈指一揮間,阿爾山市逆境突圍,依托綠水、青山林海、濕地、草原、溫泉、火山、冰雪等資源,發展起豐富的旅遊業態。如今,旅遊輻射帶動的從業人員占全市人口的62%。今年5月,阿爾山成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內蒙古大力推動生態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築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為高質素發展打造起動力澎湃的「綠色引擎」。以旅遊業為例,2023年,全區接待國內遊客超過2.3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3354.7億元。
夯實「綠色糧倉」,多途徑保障糧食安全。仲夏時節,西遼河兩岸的玉米田裏,滿目嫩綠,無邊無際。2023年,「內蒙古糧倉」通遼市產糧189億斤,實作「二十連豐」。
通遼市境內有沙地4104萬畝,占科爾沁沙地的52.9%,多年來,該市幹部群眾接續努力,構建起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全市1500萬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平原區90%以上基本農田實作林網化,夯實了糧食等農牧業發展的根基。
目前,內蒙古是全國5個耕地面積過億畝的省份之一,也是5個糧食凈調出區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2023年,糧食總產量791.6億斤,比上年增加11.4億斤,實作「二十連豐」,居全國第6位。畜牧業生產實作「十九連穩」,2023年牛肉、羊肉、牛奶、羊絨產量均為全國第一。「做好生態建設,不光能助力建設美麗中國,還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更多力量。」陳永泉說。
開發碳匯產品,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在包頭市固陽縣國營林場場長秦嶺看來,眼前的樹林有了新的身份——碳匯林。2023年6月,包頭市以固陽縣國營林場2.2萬畝林子為開發物件,開發出首筆15萬噸數碼碳票,成為內蒙古首個地方碳匯產品。「不伐樹也能變現,實作了可持續發展,現在大夥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更高了。」秦嶺說。
依托生態建設打造的超級「碳庫」,內蒙古不斷完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積極探索林草碳匯生態補償和市場交易機制,探索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駝峰嶺天池(2023 年 9 月 1 日攝)李誌鵬攝 / 本刊
構建護綠「大格局」推進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沙漠沙地「綠進沙退」,保護「短板」變治理「樣板」、生態「顏值」變「產值」……當前,祖國北疆大地,正展現出無盡綠意、煥發出無限生機。
為守好這來之不易的綠色成果,內蒙古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角度出發,著力構建護綠「大格局」,透過體制機制的設計和安排,讓草更綠、林更茂、水更清,以嚴密的防護體系,保障北疆生態安全。
「帶薪休假」「掛斧停鋸」,林海草原「休養生息」。「休牧期間,正是草原恢復的時候,我們把羊圈養了,能讓草好好生長。」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牧民李海明說。他家有1.2萬多畝草場,養著400多只羊。
今年4月1日開始,錫林郭勒盟2.2億畝草原陸續進入春季休牧期,時間不少於45天。多位牧民告訴記者,禁牧政策剛出台時,巡邏的人一走,一些牧民就偷偷放牧。如今,季節一到,嘗到禁牧甜頭的牧民都自覺禁牧,生態保護意識已在牧民心中牢牢地紮了根。
劃定基本草原7.3億畝、9.7億畝草原納入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專案……一項項草原生態保護政策和措施,有力呵護著北疆這片綠色。
夏季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滿目蔥蘢。晨曦中,烏力庫瑪林場的職工耿洪廣奮力爬上一處山坡,風在耳畔呼呼作響,他大口喘氣,拿起望遠鏡巡視著遠方。強化護林防火,打擊盜伐偷獵……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禁伐後,林業職工從「砍樹人」變成「護樹人」。
人工造林、自然恢復……「掛斧停鋸」,讓這片曾產出2億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迎來新生。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覆蓋率78.39%,比1998年提高9.25個百分點,保持森林面積、覆蓋率等指標持續增長態勢。林區動物、植物等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林木蓄積量已超過開發前的水平。
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塞外明珠」碧水清流。6月1日,今年的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正式開閘,黃河水透過134多公裏長的管道,不斷地流進岱海。自2022年9月建成以來,該工程已累計向岱海補水2800多萬立方米。
岱海位於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受自然和工農業取水等因素影響,湖面從20世紀50年代的200平方公裏一度萎縮到50平方公裏左右,水質也不斷變差。生態補水、入湖河道治理、減少工業農業取水等多措並舉,促進了岱海生態系恢復,今年湖面又實作近十年同期的首次回升。
內蒙古河、湖、濕地資源豐富。為讓這些「塞外明珠」永駐北疆,內蒙古圍繞水質改善、水量增加、生態環境質素提高,統籌實施湖泊等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工程,針對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以烏梁素海為例,隨著水面擴大和水質改善,在此棲息的鳥類已增加到260種。
織密織牢防護體系,保障北疆生態安全。內蒙古推進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並軌、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綜合防控、強化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在林草資源管理水平不斷加強的同時,以一系列舉措和行動,嚴守林草生態資源安全底線。
身穿迷彩服,拎著工具箱,爬上近45度陡峭的山坡進行蟲害監測,這是薛旗的工作日常。作為內蒙古森工集團庫都爾森工公司森防站副站長,薛旗就像深山林海裏的「啄木鳥」,治蟲,守林,守護大興安嶺碧綠的林海。
「從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後,我才逐漸認識到什麽是‘無煙的火災’,我們要造好林,也要守好林。」薛旗說。
內蒙古加強林草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林草災害風險防控成效明顯。2023年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996萬畝,為年度任務的133%。
正是有嚴密的防火網和防火員們的責任心,才保證了茫茫林海草原安瀾!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眼下,2400多萬草原兒女,正用堅決的態度、紮實的行動,堅定地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者、維護者、捍衛者,奮力把擴綠、興綠、護綠的壯舉寫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大格局,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裏綠色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