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在文章【北韓亮出科技與狠活!金正恩視察導彈工廠,30多枚火星-12一字排開令人窒息!】中向大家簡單介紹了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同誌參觀火星-12號中程彈道導彈制造廠的情況。不出所料,大家的關註點,全部都集中在了北韓彈道導彈的技術來源上,認為北韓的彈道導彈如此突飛猛進,背後必然有神秘勢力暗中助力。
確實如此嗎?大伊萬的觀點,不排除確實有外部國家在一些分系統效能上為北韓的彈道導彈提供了助力,但在導彈總體的研制上,北韓的中程彈道導彈到洲際彈道導彈的跨越還是有些明晰的,且早期研發道路走得並不順利:
比如作為北韓中程彈道導彈發軔之作的火星-10號舞水端導彈,就因為彈體共振問題,在最大動壓區發生過三次全彈結構性破壞問題。該彈最早在2013年的閱兵式上就進行過展示,但一直到2016年的試射全部以失敗告終,此時的北韓還沒參透導彈設計的奧秘。
但是,北韓在火星-10號研發失敗後,改弦更張降低了技術難度,很快在次年拿出了火星-12號。透過火星-12號的研發,北韓徹底突破了中程彈道導彈彈體制造和制導技術,突破了液體火箭發動機和燃料儲箱制造技術。尤其是解決了彈體共振問題,突破了北韓導彈研發過程中最大的一個攔路虎,隨後短短三個月就突破了中遠端導彈技術,在火星-12導彈的基礎上加裝高空噴管,拿出了中遠端的火星-14導彈。這一研發策略,類似於中國東風-3號到東風-4號的技術跨越,只是北韓的這個技術跨越速度極快——我們從DF-3到DF-4花了三年多時間,北韓三個月就完成了,不排除火星-14和火星-12其實是一個並列專案。
北韓最驚人的技術跨越則是火星-12到火星-15,由於火星-14對北韓來說射程不上不下,估計沒有裝備,而火星-15對於北韓而言則是真正「能用」、堪稱打狗棍的洲際導彈。該彈同樣在2017年底試射成功,相比火星-12,火星-15突破了大直徑彈體制造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噴管柔性擺動技術,洲際導彈制導和彈頭再入抗燒蝕技術等多個技術難關,等於是我們從東風-4到東風-5(當然火星-15還不算重型洲際導彈)的跨越。
大伊萬最搞不懂的是火星-15,畢竟火星-14和火星-12還能用並列研發進行解釋,火星-15則完全算一款全新研制的洲際彈道導彈了。而且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就完成了技術跨越並試射成功,隨後連射連捷,這在中美蘇三國的洲際導彈研發中都是罕見的,完全可以被稱作是北韓速度。
總之,大伊萬認為,北韓的導彈研發計劃總體上來說,類似於當年錢學森為我們制定的「八年四彈」計劃。技術路徑是很類似的,一步一步走下去,拿出火星-12到火星-17這幾個型號也不奇怪。北韓導彈研發計劃的未解之謎,集中在2017年,北韓究竟是怎樣在一年內跨過了火星-12到火星-15的技術門檻,實作連續彎道超車?目前完全不清楚,未來只能等待相關研究者的回憶錄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