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東亞日報】9月24日文章,原題:餐飲品牌巧妙的雙重價格,不是欺騙消費者? 以大型連鎖餐廳為中心,外賣比堂食價格高的「雙重價格制」正在擴散。漢堡連鎖店樂天利決定從24日起將外賣價格上調700—800韓元(1000 韓元約合5.28元人民幣)。麥當勞、漢堡王等其他漢堡連鎖店已經采用了雙重價格。不僅是連鎖店,還蔓延到了私人餐廳。
連鎖企業和飯店老板們主張,由於配送費用的負擔,上調價格不可避免。但問題是,在訂購、結算過程中,沒有將雙重價格如實告知消費者。這是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欺騙性措施。去年南韓消費者院對首爾市內34家餐廳進行調查,發現20家餐廳實行雙重價格,其中65%(13家)沒有告知消費者。如果提高外賣訂購價格,在點多種菜品時,消費者的負擔會比支付定額配送費時更大,這也是個問題。
對於雙重價格制的擴散,單方面提高送貨手續費的外賣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進入今年以來,平台競相引進了「免費送餐」服務,在不向消費者收取送餐費的同時,把從店主那裏收取的中介手續費率提高44%。據小工商業者聯合會等調查,如果店主們透過訂購外賣軟件賺100萬韓元,其中24萬韓元將以中介手續費、結算手續費、配送費、廣告費等名義被平台拿走。
最近,連鎖店業界表示,將向公平交易委員會報告這一行為,矛盾正在激化。但在這一過程中,卻看不到對消費者的關懷。外賣程式雖然像發善心一樣向消費者推出了「免配送費」政策,但實際上卻把負擔轉嫁給店主。店主們一邊批判這種行為,一邊也瞞著顧客索要「隱藏的價格」。原本以為是免費送餐、但實際上被宰的消費者才是受害者。
在外賣日常化的現實下,送餐費是包括消費者在內最終要有人負擔的費用。問題是,誰應該交錢、拿多少合適還沒有透明的結論。從7月起,雖然由外賣軟件經營者和個體戶團體組成的對話機構一直在營運,但由於尖銳的矛盾,機構處於空轉狀態。政府不要以自律規制為由袖手旁觀,應該透過合理的意見收集和仲裁積極引導雙方達成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