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學術圓桌|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紮實推進高質素發展

2024-02-04新聞
編者按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系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指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最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也再次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套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何戰略意義和具體要求?存在哪些痛點難點堵點?應該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本報約請三位專家研討交流。
主持人:劉迪 本報記者
嘉賓:張其仔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劉誌彪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幹春暉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套用經濟研究所所長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資訊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圖為搭載太陽能電力系統、實作綠色能源自給自足的南海流沙灣巨型智能養殖平台「海威2號」。新華社圖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如何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意義?
張其仔: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但要把這一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則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工業革命打破了人類經濟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於科學技術創新推動了產業體系的變革,使產業體系從農業主導轉變成工業主導。當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相比,雖然環境條件有了很大變化,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有了新的內涵,但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與產業體系的基本關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產業體系是支撐經濟較快增長、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的物質技術基礎。只有透過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透過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才能把現代化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點上。
劉誌彪: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為全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從理論上看,現代化產業體系所體現的自主性、開放性、協調性三個方面的現代性特征,完全符合並支撐了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求。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自主性,符合新發展格局內在的、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最本質要求。在過去的發展格局下,中國產業體系雖然也很系統完整,卻是深度嵌入國際產品內分工的,對西方國家跨國企業的依賴性較高。當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問題被安全與效率的平衡問題所取代時,自主性就保證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性。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開放性是確保新發展格局下商品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充分競爭、迴圈暢通無阻的最關鍵力量。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協調性則是確保新發展格局下實作結構均衡和確保高質素發展的最重要的機制。具有現代化內容的產業體系,其協調性表現在多個方面:從產業與要素的關系看,表現為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協調;從結構看,表現為一二三產業的協調,或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等;從產業聯系看,表現為產業鏈的不同節點上,投入品供應商與產出品生產者之間的有機協調;從空間看,表現為不同區域的產業鏈集群之間的戰略部署和良性競爭等等。對這些處於不同形態的產業之間關系進行有效協調,是新發展格局下實作發展的結構均衡的具體體現,也是高質素發展的基本保障。
幹春暉: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繼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也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必然要求。當前,產業變革顛覆性技術湧現,後發國家要抓住科技和產業機遇,建立與現代技術和產業革命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有效應對各類風險、統籌安全與發展的有力支撐,是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之舉。目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迫切需要增強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掌控力,在重要產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全球領先優勢。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戰略部署,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準確全面理解這些要求的豐富內涵?
劉誌彪: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在於理解「現代化」「體系」兩個範疇的特有含義。「現代化」是指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將產生很多的現代特征,包括產業體系的自主性、安全性、開放性、協調性、競爭性、平等性等。這些基本特征使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國內大迴圈主導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支撐。
「體系」則強調現代化產業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自我迴圈性,表明在遇到外部環境沖擊時,它能夠獨立自主地、不依賴於外部要素而進行正常迴圈的特征。中國的產業能夠自成體系而不完全依賴於國際分工,根本原因在於人口基數龐大和與之相匹配的日益增長的人均收入水平,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規模決定了達到規模經濟或者特殊情況下即使達不到最小最佳規模條件的企業也能生存下來,因而決定了國內各產業鏈之間可以相互耦合,共同服務於龐大規模人口各方面的市場需求。在國際政治經濟等競爭中,這是大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甚至是絕對的優勢。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大國經濟亦存在容易陷入自我迴圈的劣勢。需要警惕的是,因缺乏國際競爭壓力,某些大規模企業可能成為低效率的壟斷者,不僅失真於成本為主導的競爭,也難以獲得因參與全球產品分工而得到的技術和管理技能的溢位效應。
幹春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既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方向,也體現了新興領域產業發展的趨勢。智能化為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提供動力,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是智能化的重要體現。
智能化從技術視角把握了全球產業發展的整體趨勢,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物質基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加快數碼技術創新和數碼產業發展,推動數實融合,提高產業數碼化水平。綠色化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把握產業發展趨勢,要求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作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體系融合化則是從深化技術進步與產業分工的視角把握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產業門類之間、區域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上下遊環節之間的融合能夠更好釋放產業網絡綜合效益。
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則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在具備完整性、先進性的前提下,產業鏈安全性才能得以充分保障。
完整性體現了對現代化產業體系門類齊全、鏈條完整、產品品種豐富、零部件配套能力強的基本建設要求,是基於中國已經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工業體系的現實基礎提出的,建設重點在於補齊缺失鏈條和環節;先進性要求產業發展過程中,在技術、生產工藝、生產器材、產出產品質素、管理組織方式等方面均保持前沿領先狀態,創新是關鍵核心動力;安全性需要統籌好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關系,確保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常態化的風險預警及處置機制。
主持人: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存在哪些痛點難點堵點?如何把握建設的重點?
劉誌彪:當前,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許多問題的挑戰。除了有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聯盟的技術和產業「卡脖子」等外部因素外,從國內看主要在於某些科技創新脫離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基礎不牢、企業創新缺乏長期資本來源、頂尖人才稀缺等幾個方面。解決國內產業發展中的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在政府與市場職能界定清晰的基礎上,加快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的建設,鼓勵要素資源按照規則自由流動,充分競爭,提高配置效率。
張其仔: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鍛長補短,不斷發現、利用和創造優勢的過程。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既要重視傳統優勢的發揮,又要重視新優勢的塑造,要做好新舊優勢的有效轉換和銜接,應高度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發揮好雙面優勢。國家在從低收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雙面劣勢和雙面優勢並存的階段。雙面劣勢是指,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勞動力技能、科技創新能力相對有限、金融與法律體系相對不完善,在附加值市場上與高收入國家競爭有短板弱項;與低收入國家相比,有勞動薪金相對較高的劣勢。雙面優勢則表現為,技術水平糊創新能力與高收入國家相比雖然落後,但與低收入國家相比卻相對領先;與低收入國家相比,雖勞動力成本無優勢,但仍可依靠較低成本與已開發國家開展合作與競爭,以此實作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提升。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可利用技術上的相對優勢與低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開展合作,同時依靠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與已開發國家開展合作。
其次,要充分發揮數碼經濟、人工智能等新型經濟形態的引領、賦能作用,創造新優勢。要素結構、需求規模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支撐,分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制約和推動。提高要素結構優勢,既要重視傳統要素潛能發揮,也要重視新型要素的培育及其對傳統要素提質升級所發揮的作用。盡管在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全球市場持續一體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國際市場獲得產業發展。但本土市場的互動效應、市場規模的誘致效應、本土市場規模的終端需求效應會對本土產業升級產生更重要的積極影響。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需求,且成長性好,因此在生產率持續提高、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高水平創新創業創造、孕育世界級都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等方面具備比較優勢。中國要適應「雙碳」目標和新技術革命的基本要求,加快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充分發揮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數碼化、綠色化加速轉型的賦能效應,透過科技創新建立在新型市場中的引領優勢,進而引導新技術加強對傳統產品和服務的改造,推動在傳統產品和傳統市場上形成新優勢。
最後,要重視根據產業鏈供應鏈的執行邏輯做好產業政策設計,發揮好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的優勢。
幹春暉:從創新角度出發,要持續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完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的體制機制配套,深入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開放合作,著力引導創新要素向基礎、前沿領域集聚,積極吸引全球的頂尖發明家,完善人才服務配套措施,加速國內人才梯隊培養機制建設。
在產業結構分布上,要建立各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不僅包括工業體系,還包括農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不僅包括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發揮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效能,建立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以提升「軟實力」。
超大規模市場是全球競爭的稀缺資源,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最大底氣,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服務好產業體系升級,助力高質素發展。
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產業支持和產業政策體系,強化產業政策戰略性引導和協調,用好政策工具組合,形成「產業-科技-金融-教育-人才」高效聯動。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堅持全球視野和開放思維,繼續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主持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體系歷經多階段演進,頂層設計下的產業政策作為外生引導力量,與產業自身逐步形成的內生發展動力一起,共同推動中國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如何完善新發展階段的產業政策?
幹春暉:產業政策要根據產業發展周期進行動態調整,在新發展階段,產業政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發力:
強化創新驅動政策,緊緊圍繞技術創新引領,以知識、技術、資訊、數據等新要素為支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加強政策協調,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業政策體系,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強化協同聯動。發展和安全並舉,「以安全為核心,靜態布置相關產業鏈、供應鏈,從大國競爭力、大國對抗力的角度理解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同步布局」。
由選擇性產業政策轉向更加關註競爭的功能性產業政策,在明確選擇性產業政策適用領域和邊界前提下,從維護市場公平、彌補市場失靈、最佳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等目標出發,積極轉向普惠化、功能性產業政策,加強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協同,打破市場分割和行政壁壘。
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最佳化調整產業政策工具體系,既要加強與國際組織、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適應WTO框架下推行的國際貿易和產業發展新規,更要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和全球治理,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張其仔: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做好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產業政策設計。這需要辨識產業鏈供應鏈節點和鏈條的性質,並針對其性質采取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一個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有利競爭可以分為核心有利競爭和配套有利競爭。核心有利競爭表現為對關鍵環節、關鍵鏈條的自主可控能力,配套有利競爭表現為對次要環節、配套鏈條的影響力及其對核心有利競爭的支撐能力。
全球競爭的焦點在於關鍵環節、關鍵鏈條的控制力上,中國當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根本挑戰就是部份關鍵鏈條的關鍵環節受制於人,所以產業政策的重點就是要聚焦關鍵鏈條上的關鍵環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遊力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發展,協同破解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培育一批有生態控制力的龍頭企業。
劉誌彪: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早期,要運用產業結構政策,突出重點產業,給予非均衡性支持。從要素協同的角度看,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就是實作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之間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含義是建設高標準的要素市場體系,鼓勵商品、服務、資本、人員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實作以技術人員知識為主體的內生增長。從產業組織上來看,就是要讓新競爭者可以動態地進入(結束)產業,形成上遊供應商(專精特新企業,或「隱形冠軍」企業)與下遊具有競爭實力的大企業集團之間合作共贏的現代化產業鏈,這種產業鏈可以為上遊「隱形冠軍」形態的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創新的商業化場景。從時間眼界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形成動態化的產業發展層次,謀劃好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未來產業之間的遞進性、接續性。對當前的產業政策來說,就是要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和新興產業建鏈。
作者:
編輯:劉迪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