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浙江省搞經濟搞發展的水平在全國是靠前的。
很多政策反應都比別的地方快一拍,而且早在至少五年前,杭州就在大力搶人,本科碩士博士逐級追加現金補貼,我有熟人就拿到了,這可比並夕夕的一百塊提現容易多了,來了就給。
只不過這次擴大到全省,而且不限制學歷。這是非常明智的。
各地政府(以及社會共識)終於在改革開放四十五年後,認識到「人」才是人類社會最大的財富。
還記得早些年,社會輿論還在爭論為什麽不能放開戶籍限制。
其實並不是高層不知道其中的邏輯,畢竟整個西方已開發國家早就把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發展所有的坑都踩了一遍,我們也一直是摸著西方國家過河的,都快把人家摸禿了。
只不過有些事沒必要早早宣傳,或者提前宣傳也沒用。
另外,我猜測,杭州沒有全面放開,恐怕不是杭州市區不肯,是其他城市不希望杭州市區一地獨大,希望雨露均沾。就好像現在北京還在趕人和上海的戶籍限制一樣。
過去不能放開城市戶籍限制,無非是因為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還沒有達到足夠的水平,剩余產能不夠供應城市人口罷了。
而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部份時候最大的困擾不是產能不足,而是產能過剩,消費不足,市場不足。
所以城市化和戶籍問題,很快就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最後大家都發現最寶貴最難生產的還是人口,特別是出生率下降以後,而工業產品房屋甚至土地,都沒有人重要。
中國的產能過剩已經席卷全球,而且看起來至少東部地區連公共服務都嚴重過剩了。
實際上由於農村仍然擁有土地並且被嚴格保障,其實我們這裏很多農村戶口的員工根本不考慮進城落戶,給錢都不行。
現在農村戶口比城市戶口有價值多了。
而且我在之前的文章裏也提到過,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
社會經濟和人口組織結構必然是一個金字塔形狀,而不是想當然的所謂棗核形。
除非以AI機器人突破發展。
一個城市要發展,
要想金字塔頂端足夠高,中段足夠大,那麽其基座就必須更大更高。
也就是大學以下的藍領人口足夠多,對這些人口進城進行限制是非常不明智的,他們才是一個社會的基石。
政府要做的不是強行改變社會結構,而是保障基層廣大群眾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勞動法落實、權利和尊嚴,以及公平的上升機會。
已開發國家基層藍領收入高於普通白領是很常見的。
就好像軍隊裏不能是一萬個將軍帶一個兵,只能是一個將軍帶一萬個兵。但這一萬個兵收入和生活條件並不差、且有公平的成為將軍的機會。
浙江這一次算是做了正確的決策,走在了很多城市前面。那些猶猶豫豫的城市要吃大虧。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 由於經濟發達,浙江的空心村現象遠比其他地區嚴重, 早在20年前,浙江很多鄉村已經空心化了,浙江的城市化行程一直是比較領先的。
當然這也意味著鄉村的人口儲備更加不足,城市更加缺人。
城市的發展程度越高,對人口的需求也越大,承擔人口的能力也越強,人越是成為財富而不是負擔。
而我們很多中西部地區,還更多的把人作為負擔,實際上是這些地方的產業結構利用人才的能力不足。如果政策不能及時跟上,會被東部地區拉的更遠。
最後,我想說的是,中國現在有一百多個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全球百萬人口的城市據稱也就是三百多個,中國占據了三分之一。
這是非常恐怖的競爭力,也是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依仗。
但這也將意味著極其恐怖的內卷競爭和殘酷的搶人大戰。
中國的城市化才70%上下,還遠遠不夠。
比如我在河南看到的,農村還有大量的人口,一個村動則上千人,而且一多半還在村裏呆著,這就和浙江差得太遠了。
中高端產業和服務業以及創新,需要人口更高密度的集聚,才能產生聚變反應,催生新的科技和產業升級。
人口總量不夠,密度不夠,很多產業根本就不會來。
相應的,當人變得寶貴,人的收入和待遇才會上升,這會是一個良性迴圈。
當然,這種高密度集聚應當以城市群的形式,而不是北京那種大餅市中心。
這一點上浙北蘇南本來就是典範。
當然,
高密度大城市群對城市建設和治理服務水平也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沒有良好的生活服務和環境舒適度,沒有良好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光取消限制有什麽用,鄉村人民不會傻乎乎來城裏受罪的,城市必須要能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條件才行。
實際上蘇南浙北的縣城甚至鄉鎮的產業、商業和生活條件,都不弱於地級市中心,甚至更舒服收入高更高。這就對搶人的大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算是良性競爭吧。
這一點上浙江確實是做的最好的,幾個主要城市都相當有吸重力,這讓我們江蘇都感到羨慕。
浙江能出這個政策,也說明有這個實力,有這個社會發展基礎。
沒有這個實力,出類似的政策也沒用,還不如抓緊把基礎建設和產業搞搞好。
人才與產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而且沒有捷徑,只能逐步提升,依靠良性迴圈逐步做大做強。
浙江不是靠幾個政策,是靠幾十年來各市縣政府和群眾,一點一滴共同努力搞發展搞經濟搞出來的。
無論是政府服務水平糊態度,還是群眾商業頭腦和幹勁,都拉開大部份地區好幾個層級。
大部份省市,還是要學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