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清澈的愛」75年衛星視界|粼粼水波,波動江南新韻

2024-10-03新聞
編者按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新中國成立75周年,改天換地、氣象萬千,江蘇大地不斷書寫「中國奇跡」。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江蘇考察,擘畫「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賦予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的光榮使命。新征程上,江蘇新實踐澎湃磅礴偉力。
今天,一群年輕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從紫金山南到江心小島,從五山濱江到運河三灣,從潘安湖畔到詩畫江南……用青春視角感受75年滄桑巨變。
這是一趟穿越時光的旅程,這是一次見證偉業的探尋。請跟隨衛星視角、青年感悟,瞰輝煌變遷,品奮進詩篇。一起致敬流金歲月,奔赴更壯麗的明天!
運河三灣景區。交匯點新聞資料圖運河之水,流淌千年。悠悠運河水承載著揚州千年歷史記憶,見證歲月更叠與城市興衰。僅僅過去兩天,這個國慶假期前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探尋運河歷史的遊客就已經超過兩萬人。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調研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一晃數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5周年,俯瞰揚州運河,昔日的歷史滄桑已化作今日的現代風華,這條承載著千年文明的運河,正昂首闊步於現代化的嶄新道路,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與無盡魅力。
瞰·重生:「龍須溝」蝶變「運河明珠」
揚州,因水而興,始終與運河緊密相連。運河三灣作為大運河揚州段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十年來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衛星視角俯瞰,這片曾經的「工業銹帶」已悄然轉變為「生態秀帶」,成為國家4A級風景區,向世界展示著揚州的生態之美與文化底蘊。
曾幾何時,眾多工業企業的聚集,使這片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受重創,被當地老百姓戲稱為「龍須溝」。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綠色發展,運河三灣的命運悄然覆寫。
2000年6月揚州大運河衛星圖2013年起,運河三灣片區逐步關停搬遷工業企業80多家,生態濕地用地增加83.26%。從「黑白灰」到「天藍水綠」,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已成為揚州城南名副其實的「綠肺」和生態氧吧。
如今,漫步運河三灣景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畫卷。數段蜿蜒的河道取代了原本的直道,不僅減緩了水流,更增添了自然之美。景區裏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個國慶假期早早切換到「人從眾」模式,10月2日,整個假期的門票都已經預約一空。遊客在聲光電等數碼技術打造的沈浸式視聽體驗中,感受千裏運河的生生不息,體驗千年文脈的延綿傳承。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標誌性專案,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是國內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大運河文化的全新視窗。
2023年6月揚州大運河衛星圖感·交融:「城市雙修」讓城市內外兼修
大運河之於揚州城,是生母,也是搖籃,揚州城與大運河同生共長、興衰與共。大運河已經融入揚州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漫步於揚州的古街、古巷、古碼頭等遺址,隨處可見當地百姓將生活與「水」完美融合的場景。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交匯點新聞資料圖2014年,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專案成功申遺,運河三灣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借助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揚州全面推進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將運河三灣景區打造成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樣板。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更讓大運河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與創新,實作了文化興則運河興的美好願景。
以運河三灣為代表,揚州正大力推進運河生態建設,將運河景觀的改造提升與生態中心、公園體系建設相結合,與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相結合,構築「生態+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景觀綜合體,呈現「水城共融」景象。與此同時,揚州用「繡花」功夫審慎實施以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為重點的古城「微改造」,最大力度保護運河相關的老街道、老字號、老味道,最大限度保留運河原住民,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座「枕河而生」的城市,「流動的文化」處處煥發出時代的新光彩。
望·共生:大運河的千年回響
揚州大運河的滄桑巨變,是江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雙重縮影。從昔日的繁華商貿通道到今日的生態文化走廊,大運河不僅承載著揚州人民的美好記憶,更預示著江蘇發展的無限可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GDP連跨7個萬億元台階的同時,江蘇PM2.5濃度從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54.8%,連續3年以省為單位達到環境空氣質素二級標準;國考斷面優Ⅲ比例從43.4%提高到92.9%、改善49.5個百分點,實作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蘇州平江路。圖自蘇州釋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江蘇這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土地上,文化發展始終與江河共激蕩,與湖海共波瀾。在蘇州平江路,遊客們感受傳統韻味與時代風貌的融合;在鎮江西津渡,每一塊石板、每一棟古建築都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在徐州馬莊,香包香飄萬家,一針一線「繡」出富民大產業;在鹽城「淮劇小鎮」,傳統戲曲嫁接文旅熱,讓非遺融入生活……放眼全江蘇,文化發展既深深植根於悠久的歷史文脈之中,又勇立時代潮頭,不斷引領創新與變革。
這個國慶日,青山綠水旁、藍天白雲下,江蘇各個景區人頭攢動,各式各樣的特色文旅活動紛紛登場。生態煥新和文脈傳承,江蘇一並繪就新篇章。
作者:陳若淇 張曦 肖雷
統籌:鄒舉 朱威
監制:莊曦 潘青松
特別鳴謝:江蘇省測繪資料檔案館
本篇系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校共建實踐專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