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認為耿彥波是【人民的名義】中李達康書記的原型,他在靈石縣和大同市的功績至今仍被百姓傳頌。從多方面看,他是位好市長、好官,但另一方面,其行為也引發諸多爭議,尤其是其超前的文旅、文保理念。
在人民的心中,仿佛懸掛著一桿精準的秤,它衡量著世間的善惡、是非與公正,見證著每一個行為的價值。
都說一位官員的好壞,在人民心中有一桿衡量的秤。若將這秤置於耿彥波身上,人民定會稱他為好官,即便起初人民難以理解他的抉擇。
耿彥波出身於貧苦之家,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入大學,離開山村。從和順縣委通訊組起步,逐步晉升,從此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之路。
他首次掀起的巨大波瀾發生在靈石縣。1995 年,耿彥波出任靈石縣縣長,經實地調研後,他決定動用 5000 萬元修繕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乃當地歷史上一巨富所築,其占地面積竟達 1.6 個北京故宮之巨。修繕此院的工程量與工程難度不言而喻,須知當時靈石縣一年財政收入僅 1 億元。
此事迅即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強烈反響,眾人皆對耿彥波出資保護那「一堆破銅爛鐵」予以指責。即便在耿彥波卸任之際,仍有百姓送上花圈以「歡送」他。
當時,或許僅耿彥波心中清楚,王家大院對於靈石縣旅遊業的重要性究竟幾何。而這一切,在耿彥波卸任之後,才得以真正顯現出來。
王家大院開啟旅遊模式後,每年都引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為靈石縣帶來 3000 萬元旅遊收入,成為縣內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此時,靈石縣百姓才憶起耿彥波的功績。
同樣的情形也在大同上演。大同乃歷史文化名城,耿彥波擔任大同市市長期間,主要依憑煤礦推動經濟發展,城區狀況極為糟糕:古城被垃圾團團圍住,小巷破敗不堪,棚戶區遍布各處,民眾生活困難重重。
為此,耿彥波深入實地進行考察,提出了「一軸雙城」的規劃構想。他把大同依禦河分為兩座城,一邊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一邊精心構建現代園林城市,從而使大同的面貌得以徹底改觀。
這個想法著實令人震撼,其花費亦是驚人。耿彥波稱要拿出 500 億元對大同進行徹底改造,然而當時大同的財政收入僅 100 億,那這巨額資金究竟從何處而來呢?
最終,耿彥波毅然決定爭取 50 億元中央和省裏支持,貸款 100 億元,政府自籌 100 億元,其余資金靠「經營城市」來籌集。當時,這堪稱瘋狂之舉,然在其強勢推動下,大同大規模拆遷造城行動拉開帷幕。
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諸多爭議,然而並未出現群體性事件。耿彥波在拆遷和重建時,極為重視保護百姓利益,常現場辦公並聽取意見。同時,他也高度註重工程質素,對豆腐渣工程零容忍。
當地百姓眼見城市的環境模樣發生了改變,空氣質素得以提升,自身的居住環境也隨之提高,自然能夠體諒其中所帶來的些許不便。
此外,大同的經濟發展因旅遊業而得到加速。據數據統計,2018 年大同市的旅遊收入增長至 617 億余元,占當年大同 GDP 總量的 48.7%。
經濟的持續進步,極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質素,這讓他們對關心百姓利益的市長滿懷感激。耿彥波調任太原時,當地百姓依依不舍,紛紛請願希望他能留在大同繼續為大家服務。
所以,耿彥波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官員,是深受百姓敬重的市長,然而,這似乎終究難以完全遮蔽他大拆大建所引發的爭議。
大拆大建所引發的爭議,一直是社會各界關註的焦點。這種大規模的建設行為,往往伴隨著諸多問題與矛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思考。
耿彥波在大同履職五年,大同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眾人皆可見,大同百姓的感恩之情真切。然而,他在任期間花費的錢財,相當於常人五十年的總和。
百姓對耿彥波滿懷感激之時,不少當地官員卻對他「頗有微詞」。只因他離開了大同,而這些官員仍需在大同繼續工作,他離開時留下了眾多待完成工程以及超 200 億元的負債。
數據表明,在 2016 年之際,大同市的財政欠款高達 287 億元,遠遠超過山西其他城市。這與耿彥波的「大手大腳」行為存在著緊密聯系。
公開資料表明,耿彥波在任時,大同市每年城市建設投入超 100 億,此前每年僅 1 億。100 倍的懸殊,這巨額資金究竟花在了何處?
邀請國內外知名建築師擔綱,傾力設計並修建大同博物館、大同藝術館等公共設施,耗費 40 億;引黃河水使幹涸的文瀛湖重煥生機,重建為超西湖大小的琥珀,投入 4000 萬;將僅存一截城墻的代王府全面重建完畢,耗資 4.4 億……
另外,大同市的古城修復與重建工程以及交通建設的費用累加起來超過了 1000 億元,這其中與耿彥波有著緊密的關聯。
據悉,耿彥波原本有意恢復大同古城周邊的「護城河」,重現古城「水上行舟」之景。然而,因工程難度頗高且耗資巨大,他最終無奈放棄了這一計劃。
耿彥波離任後,諸多工程因資金問題被迫擱置,超 120 個建設專案被直接叫停,大同市人民在半拆半建的城市中生活數年,這讓當地官員頗為頭疼。
直至 2015 年 8 月,張吉福調任大同市委書記後,歷經重重困難,持續推進古城修復重建工作。2016 年 3 月,大同古城西城墻這一市中心醒目「爛尾工程」成功合龍,了卻當地一樁心事。
耿彥波的「專斷」曾引發爭議,部份工作人員稱,他是實幹家、好市長且很負責,但並非在各方面都專業,即便在他人專業領域,他也不允異見,提出意見就會說「不能幹就換人」。
總體而言,拆遷與重建的結局是積極的,人民頗為滿意。盡管過程存在爭議,但這無失真耿彥波給大同市帶來的貢獻。引發巨大爭議的,實則是他對文物「拆舊造新」的理念。
曾被予以點名批評的便是那大同之地。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銘印,雖歷經風雨,卻依然散發著別樣的韻味。
真正引發耿彥波爭議的,是 2019 年中央下達的一份「通報」。彼時,耿彥波已退隱,而大同古城的改造也已歷經十余年之久。
中央通報明確指出,大同及多個歷史文化名城存在「歷史文化遺存遭嚴重破壞」的問題,這使得其歷史文化價值深受影響。通報要求這些城市限期整改,否則可能喪失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對於大同來說,問題在於耿彥波任職期間對古城以及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與新建,且存在拆真建假的現象。
在大同古城的重建期間,眾多真實的歷史建築慘遭拆除,而新建的則是經過重新規劃設計的新樓來替代它們。
有歷史專家指出,古城中諸多新建房屋並非大同雁北地區的樣式,而是依照晉南榆次的房屋類別所造。雖重建改善了大同的環境,但卻對其歷史風貌造成了破壞。
對於歷史文物專家來講,文物保護工作的根本原則乃「修舊如舊」。即保護那些受損的文物古跡,阻止其繼續破敗,而非重建一個新的並做舊後「偽裝」成文物。
例如,耿彥波提出要將大同的古城墻全部納入新城墻之中,這引發了文物專家的反對。他們認為修復古城墻通常是在原墻體上加一層進行加固,原本的古城墻應保持外露。
然而耿彥波卻予以反駁,現今修建新城墻,數百年後同樣會成為文物。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城墻建設依其想法持續推進,這致使他被冠以「文物造假」之名。
當然,有許多人對文物專家的這種觀念持反對態度。比如,他們覺得大同原本的許多古城墻如今僅剩下破敗的「土垛子」,若不拆除去建造假的,既無法推動旅遊業發展,也難以改善大同那破敗的城市面貌。
在一定程度上,怎樣平衡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是極為復雜的議題。耿彥波確實有心為百姓幹實事,只是或許他前行的步伐稍顯過大了些。
同樣的爭議在太原也有發生。太山龍泉寺是在耿彥波的主持下得以修復的,實際修復重點不在龍泉寺原址,而是在附近新建了占地 40 畝的景區,復建了唐舍利塔等建築,與龍泉寺構成全新景區。
對此,龍泉寺的相關人士深感困惑。一方面,耿彥波時常親臨現場辦公,確保了工程質素,可他也時常提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要求。
例如,耿彥波曾要求龍泉寺把廟裏的窗戶改成綠色,然而見寺廟未改,他便勃然大怒。實際上,龍泉寺屬於明清建築,其主體保存完好,原本就沒有綠色窗戶,他們也不明白耿彥波為何非要更換窗戶顏色。
另一方面,東坪距離龍泉寺僅幾百米,全是新建建築,龍泉寺相關人員稱其不存在文物保護之說。龍泉寺依山傍水,規模不大,耿彥波卻執意擴大建設並稱要恢復「盛唐氣象」,令他們深感困惑。
另外,修復後的景區過度商業化營運讓龍泉寺方面心生不滿,他們期盼龍泉寺能保持清凈之貌與自然山水風光,而非一堆「賣小吃的攤點」。由此看來,並非人人都對耿彥波感到滿意,即便存在爭議,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績。
耿彥波為百姓謀取的福利實實在在,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助力貨真價實,他值得被愛戴。如今大同按「修舊如舊」原則整改,搶救性保護修繕保護性建築,而非「拆舊建新」。
要知道,如今大同的發展,與耿彥波當年展現出的魄力緊密相關。然而,在文物保護方面,或許我們確實能找到一條更為適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