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人類文明形態演進根本的動力機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馬克思指出,「人們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系的變化」,即主體的文明實踐一定要使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決定】強調:「高質素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素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高質素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大力發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必然要求透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產業政策等,從而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設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概言之,就是透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必須依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從理論層面講,根本在於生產關系既可能成為新技術革命產生和生產力發展的「催生婆」和「加速器」,也可能成為「桎梏」和「滅聲器」。當原有的生產關系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就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從實踐層面講,中國正是透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透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從而取得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創新驅動動能強勁,戰略性新興產業勢頭穩健的成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所以,新質生產力之「新」也必然要求生產關系之「新」,二者不可剝離。
推動新型生產關系形成必須依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這一躍升的過程必然是新型生產關系形成的過程。但新型生產關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其形成過程只能透過體制機制變革進行調整和最佳化,只有透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形成發展、保護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決定】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為此必須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最佳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為特征的生產力。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實作資源配置效率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
2.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是我們認識社會基本矛盾的重要視角。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實踐啟示我們,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正確方式就是不斷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需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走向完善,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摒棄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面和環節,不斷完善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築。
【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作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整合、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作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壯大,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建立,經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進一步透過改革的方式調整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特別是要不斷在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實作突破創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
當前,以高質素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讓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這也要求我們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帶動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決定】對此作出了重要論述,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尤其是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透過以上舉措,推動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高質素、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決定】指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經濟體制改革要牽引帶動和協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文化體制機制、民生制度體系、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領域的改革,註重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這就要求強化各領域改革聯動和整合,做到遠近結合、上下貫通、內容協調。各層面和層級的聯動性改革以及主體框架之外的各項具體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的配合度、在實施過程中的促進度、在改革成效上的互補度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這樣才能使各項改革同頻共振,破除一切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3.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國內外經驗都表明,發展與穩定是現代化行程中的兩大核心任務,能否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史可以發現,改革開放、經濟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升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極大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又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核心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良好的制度環境帶來的是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的社會生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除了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還要形成與現代化國家相匹配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因此,【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提出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中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體制環境的最佳化對於現代化行程的進一步推進至關重要,這就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規範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的行為,明確各自權責,讓黨和國家的政治決策和政策承諾具有長期性穩定性方面加大力度,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要相互協調、相互統一,融匯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之中,致力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一方面,國家治理要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價值取向。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實作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要把國家治理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內在統一起來。另一方面,社會發展要為深化國家治理創造空間和提供支撐,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國家治理才能順利推進。具體而言,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要求處理好一系列重要關系,一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互補充,透過有效市場機制實作生產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使生產要素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透過有為政府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提供公共服務、強化市場監管、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既要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又要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二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同步推進,使生產和分配、效率和公平、增長和需求之間相協調,「做蛋糕」是前提和基礎,「分蛋糕」是目標和願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自由活力與良好秩序動態平衡,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同時,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等,實作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四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支撐,同時透過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形成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文化條件、輿論力量和社會環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魏傳光,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