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4個已開發國家對中國印象極差,中國國際形象為什麽被扭曲
國際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總體評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個方面,構成了國家的隱性資本。
優越的國際形象有助於贏得世界各國民眾的好感,傳遞友好積極的情緒,在國際舞台上更容易受到歡迎。相反,不良的國際形象則會引起人們的排斥和敵意,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帶來極大不利影響。
那麽,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呢?答案並不樂觀。
截至2022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有關中國國際形象的調查。
在受調查的14個已開發國家中,有五個對中國持有厭惡態度,排名前五的分別是日本、澳洲、瑞典、美國和南韓。更有趣的是,這其中幾乎都是歐洲傳統資本主義國家,這一結果頗具深意。
中國從貧窮走向繁榮,並未主動發動過戰爭,更沒有侵犯他國主權,一直都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推動國際合作。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和平的中國成為西方國家的「眼中釘」呢?
中國國際形象被嚴重曲解的背後,隱藏著哪些興風作浪的神秘因素呢?
中國國際形象在西方話語霸權的環境下備受考驗。雖然我們前文提到了皮尤研究中心,但並非唯一一家關註國際形象的機構。BBC Global Scan多年來一直追蹤調查各國的國際形象,其中也包括了中國。
根據BBC Global Scan的數據,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中國的國際正面影響下降了13%,而負面影響卻上升了17%。這一數據在同一時期調查的國家中獨樹一幟,引人矚目。
除了整體形象的數據外,BBC Global Scan還對22個國家進行了評價調查,目的是獲取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結果顯示,日本對中國的評價最為低迷,只有3%的人持正面評價,德國以10%的正面評價率位列第二,而法國、美國和加拿大緊隨其後,對中國的評價均不甚理想。
這一結果與皮尤研究中心的發現頗為相似。當然,僅憑數據或許還顯得有些單薄,但我們將視線投向實際情況,便可發現這些數據並非電洞來風。
早在19世紀,西方國家就開始對中國進行抹黑,傳播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最初版本可追溯到德國威廉二世,他提出了極具侮辱性的「黃禍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推翻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民族獨立負重前行。
有句諺語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有著巨大差異,使其成為西方視野中的假想敵,進而成為他們抨擊的物件。
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中國誌願軍投入戰鬥,激起美國的強烈反感。美國再次挖出威廉二世的「黃禍論」,不惜將其翻新,大肆渲染中國的軍事威脅,將中國塑造成一個「專制好戰的紅色惡魔」形象,這標誌著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妖魔化」的開端。
隨後,隨著蘇聯解體於1991年,美國將矛頭重新對準中國,使其再度成為西方國家的攻擊目標。一些西方學者紛紛站出來,透過軍事、經濟、國家制度、歷史文化甚至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抨擊中國。
這一時期被視為「中國威脅論」的高發期,美國和日本的媒體經常刊登鼓吹「中國威脅論」的文章。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中國威脅論」並未停歇,反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不可否認,西方國家在「與時俱進」方面表現出色。一旦看到中國互聯網和工業的高速發展,他們便迅速「更新」了「中國威脅論」,從電腦保安、食品安全到環境保護等領域展開攻擊。
自2010年以來,西方國家的手段更加多樣。他們不再僅限於「中國威脅論」,而是制造了更多新的批評觀點,針對中國展開攻勢。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他們便詆毀中國涉足「新帝國主義」,並將「一帶一路」戰略扣上「亞洲的馬歇爾計劃」的帽子;
中國向非洲提供援助,他們汙蔑中國企圖在非洲開拓「殖民地」;中國捍衛南海領土主權,他們則鼓吹「南海航行自由論」,危害中國在南海的合法權益。
此外,還存在著「中國霸權論」、「文明沖突論」、「中國崩潰論」等觀點。近年來,西方國家頻繁利用香港、台灣、新疆、西藏等與中國內政相關的議題,對中國進行貶低和打壓。
過去幾年引起廣泛關註的「新疆棉」事件就是他們所策劃的。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們將疫情責任歸咎於中國,宣揚「中國病毒」、「中國責任」等惡毒言論,引發全球對中國的反感情緒,其中以美國為甚。
在2022年4月28日,皮尤研究中心釋出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調查報告。
根據調查結果,接受采訪的美國人中,有67%的人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對中國持負面評價的人數占比達到了82%。
從這些數據來看,美國在「輿論戰」方面取得了成功。為了抹黑中國,他們竭盡全力,采用各種手段。
這些年來,一波又一波的長期輿論攻擊,形成了幾十年來的攻擊模式,中國的國際形象難以有所改觀。
透過長時間的抹黑,無論中國再怎麽努力,其他國家的人們對中國的看法都難以脫離負面印象。
那麽,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西方國家要扭曲中國的國際形象?在他們不斷進行輿論戰的背後,是否存在某些陰謀?
陰謀深重:無硝煙的心戰 一位名為雷默的美國學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對中國的全球看法常常被一杯混合著陳舊觀念、雄心勃勃和難以撼動的偏見與恐懼的脆弱雞尾酒所扭曲。」
這簡短的表述已經概括了西方國家抹黑中國的動機。偏見、脆弱、野心,這一切源自對中國強大的恐懼。
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推崇所謂的「民主」。無論政府還是普通民眾,他們一致認為民主制度是至高無上的。
此外,他們自以為擁有「種族」和「文明」的優越性,奉白人為最崇高、最卓越的人種,而黑皮膚和黃皮膚則被看作是次等人種。總體而言,他們認為西方無處不勝,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
這一切都建立在其他文明未復興的前提下。
在早些年裏,由於中國尚處於弱小狀態,西方統治者透過榨取殖民地的資源過得相當逍遙,並成功地對本國民眾進行了思想洗腦,使其對民主制度深信不疑。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崛起,多元文化的湧入不斷沖擊著西方人的認知固有觀念,令西方統治者感到惴惴不安,特別是擔心洗腦包可能失效。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最為害怕的物件之一就是中國。
自1978年確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以來,中國踏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幾十年的努力之後,中國從經濟困頓的「破落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成功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華麗轉身。
在那段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中國人民以穩健務實的態度,踏實前行,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題。從核技術、載人航天技術到衛星通訊技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不畏艱難,逐一探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數十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構建起了完整的物質生產體系,人民也經歷了從「吃飽飯」到「富起來」的巨大變革。
當今的中國不再是隨意欺淩的物件,它在不侵犯他國的前提下,透過和平手段實作了現代化。中國的發展成就引起全球矚目,中國及其人民創造了一個「東方神話」。
中國的好訊息傳遍世界各地,引發了不同的反應。第三世界國家對此感到欣喜,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卻有些擔憂。
中國的崛起充分證明了西方的政治體制並非唯一選擇。在中國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從中國學習發展理念,雙方互利合作,共同進步。這導致了西方國家的話語權和「統治權」逐漸削弱,資本主義「一家獨大」的格局被打破,美國主導全球的野心也宣告失敗。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到憤怒不已,他們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在此之前,由於中國一直相對弱小,再加上媒體的有意封鎖,西方民眾對中國了解甚少,對「中國模式」和「中國故事」更是一無所知。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交往的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和文化湧入西方國家,打破了長期封閉的西方世界的局面。
這些自吹自擂的西方國家發現自己所吹噓的制度和國家的強大,最終被另一種制度超越,而且發展得更加出色。西方國家的顏面因此受損,他們一邊捂著臉頰,一邊在背後悄悄生氣。
西方民眾對中國情況的了解使他們對這個「異類」產生濃厚興趣。社會主義制度竟然能夠取得成功,與他們所熟知的民主制度截然不同?中國的崛起無疑對西方的民主制度權威提出了挑戰。
在這種情境下,如果民主制度真正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或許還可以接受。但問題在於,西方世界的「民主」並不真正服務於人民。這一制度從一開始就帶有不良動機,其成長過程充滿了罪惡和血腥,更像是資本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
脫離了人民支持的所謂「民主」制度,能夠長期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西方國家所自詡的制度,表面上堅不可摧,實際上卻極其脆弱,正如雷默學者所言。
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展現出明顯優勢。如果西方民眾能夠深入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這必然會對他們原有的民主制度產生沖擊。
為了維持對民主統治的掌控,西方媒體開始毫不保留地抹黑、貶低和曲解中國,透過這種方式洗腦西方民眾,讓他們相信:盡管中國現在看起來很強大,但遲早會崩潰,因為它的社會主義制度只是華而不實的外表。
這種無恥手段的西方媒體卻屢試不爽。對於從未踏足中國的外國人而言,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就是媒體,因此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扭曲影響深遠。
據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大約68%的國際受眾透過本國主串流媒體獲取中國相關資訊,有10%的外國人則透過其他國家媒體了解中國,而僅有22%的外國人依賴中國媒體獲取資訊。
這表明中國的國際形象,好壞程度完全取決於西方媒體的態度。大多數人不涉足中國,對中國了解甚少,因此西方媒體可以在門戶之內自由發揮,幾乎無所顧忌,將話語權發揮得淋漓盡致。
盡管中國一再以友好的態度展現給外界,以身作則展示實力,卻難以抵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扭曲報道。
長期以來的抹黑使得國際民眾對中國形成了刻板印象,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偏見日益加深。
中國的國際形象並非無法洗白。面對西方媒體的敵意圍堵,中國需要轉變為主動,爭奪話語權。
在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危機背景下,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普遍共識。中國應在這一大環境中堅定自己的立場,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尊重他國主權的前提下,實作互利共贏,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國際形象。
此外,在中國強大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外交也可以扮演引領者和塑造者的角色,積極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並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體系。
透過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形象親和力,扭轉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負面評價,促使中國的國際形象發生積極的轉變。
當然,要改變這種輿論現狀,最關鍵的是增強實力,更自信。
對於那些充斥謊言的媒體,我們無法控制也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我們應該集中精力發展自身實力,堅定對國家發展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不被扭曲的言論所迷惑,更不要讓居心叵測的人阻礙我們前行。
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但中國具備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在國際輿論場上,真相與謬論的較量,歷史將會給予明確的判斷,而人民也將成為最有力的見證者。我們拭目以待,時光會證明誰是真正的人,誰是虛偽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