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一定要做出些原創性成果」

2024-01-31新聞

朱松純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朱松純:1969年出生,湖北鄂州人,電腦視覺專家、統計與套用數學家、人工智能專家,現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同時擔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和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並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他長期致力於構建電腦視覺、認知科學乃至人工智能科學的統一數理框架,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三次問鼎電腦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兩次擔任國際電腦視覺與模式辨識大會主席。

會收拾玩具、主動擦拭牛奶汙漬、與人對答自如……1月28日,全球首個由價值與因果驅動的通用智能體——「通通」,透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舉辦的「邁向通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展」與廣大觀眾見面,引發廣泛關註。

「這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過去兩年中的一項重要成果,標誌著我們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介紹。

近年來,朱松純每天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一大批青年研究員、教授、學生們互動、講課,開展一系列科研攻關……

「科研過程中那種張弛有度的體驗令人難忘」

朱松純出生於湖北鄂州梁子湖邊的長嶺鎮。小時候,聽城裏來的人說電腦能和人下國際象棋,他感到十分好奇,長大了想當科學家的想法在年少的朱松純心裏默默紮根。198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腦科學技術系。

大學期間,朱松純對人工智能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僅去旁聽人工智能導論課程,還選修了研究生課程——神經網絡課。大三時,他給生物系認知科學實驗室老師寫信,申請獲得了參與早期視覺註意機制研究的機會……

「可否構建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各種紛繁復雜的智能現象,實作通用的人工智能?」上大三時,朱松純確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標。當時,國內人工智能研究剛剛起步,參考資料匱乏。為了搜集資料,朱松純和同學坐火車到北京,在國家圖書館影印了上百篇科研論文,裝進雙肩包裏,背回學校,跟同學們一起研讀。

1996年,當朱松純獲得博士學位時,他已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他第一次用統計的方法,將困擾電腦視覺領域20多年的基礎問題——「什麽是紋理」,用數學模型準確地刻畫了出來,以頗具前瞻性的眼光向領域內的傳統範式發起挑戰。

「時不我待,一定要做出些原創性成果。」朱松純說,因為科研任務很重,他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很晚,下班回家時,看著天上的皓月,心情格外舒暢,「科研過程中那種張弛有度的體驗令人難忘。」

「不僅要走原創技術路線,還要有一支自己的研究隊伍」

2020年8月底,在國外留學、工作多年後,朱松純回到北京,籌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想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勝出,不僅要走原創技術路線,還要有一支自己的研究隊伍。」為此,朱松純入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打造全新的、本博貫通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並積極推動成立北大智能學院。

朱松純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與各學科的交叉發展。所以,他將人工智能學科的培養目標定位於「新工科」「新文科」的大交叉背景下的「通識」專業。

專業課都教些什麽?具體怎麽教?拿物理課來說,如果只講「力學」「電磁學」,沒有涉及物理學的最新進展,不利於學生以後開展科研工作。「朱老師將物理課的課程大綱逐一分析,逐條明確知識點。」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新說,他還跟物理學院老師一起開展專題研討,為學生量身客製授課內容。

在朱松純推動下,北京大學在元培學院建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清華大學在自動化系設立了因材施教培養計劃通用人工智能方向。

「這種培養方案讓我受益匪淺。」劉宇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2020級本科生,大一下半學期,他成為清華大學因材施教培養計劃通用人工智能方向的第一批學生。

專題講座、暑期科研實踐、科研實訓營……劉宇除了系統學習通用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交叉學科,還參與形式多樣的科研、人文活動。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從讀論文、寫摘要入手,開始了電腦視覺方面的科學研究。

「用更好的成果回報國家,這是我們的責任」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有一種智能陪伴機器人,可以陪主人公一起學習、玩耍。當主人公情緒失落時,智能陪伴機器人會安慰他,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與只能完成單一任務的智能體不同,這種智能陪伴機器人是一個通用智能體。這正是朱松純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標:打造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以及社會協作能力,同時符合人類情感、倫理和道德觀念的通用智能體。

「要實作這一目標,就要改變以‘大數據,小任務’為架構的‘鸚鵡範式’,轉換為以‘小數據,大任務’為架構的‘烏鴉範式’。」朱松純解釋,鸚鵡學舌是透過重復訓練實作的簡單模仿,是一種低階智能;烏鴉喝水看似簡單,卻屬於自主推理行為,是由價值與因果驅動的高級智能,也是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支持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組建工作進展順利。在建立之初,朱松純就希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人工智能學科發展的根基,以原創技術路線,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建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訊息一出,立即引起不少海內外科研人員的關註。

僅兩年時間,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就先後吸引200多人加入,組建了通用視覺、自然語言與人機互動、機器學習、認知計算與常識推理、多智能體、機器人等多個研究團隊。「在一座大樓裏,我們可以根據交叉研究的需要跟同事自由組合,合力攻關前沿課題。」研究人員楊耀東說,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這個綜合平台上,人才聚合的作用開始顯現。

「朱老師是一位很純粹的科學家。」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朱毅鑫說,「經常看見朱老師坐在辦公室裏沈思,草稿紙上畫得密密麻麻。對於學術前沿問題,他總是有獨到的見解。」

「做科學研究不能哪裏熱鬧就往哪裏鉆。」朱松純經常用自己的經歷啟發科研人員,「要做原始創新,有全域觀和前瞻思維,預判科學前沿趨勢,才能取得領先優勢。」

「不隨大流」是許多人對朱松純的評價。在參與「可解釋人工智能」科研專案時,很多專家采用視覺化深度學習方案,朱松純則另辟蹊徑,確立了全新研究範式。「起初別人都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無法實作的。」朱毅鑫說,在朱松純帶領下,這項成果最終被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和【科學·機器人學】同時刊登,被評價為「將人機團隊合作領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一次,團隊透過影視資料學習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事跡時,朱松純說:「他們在那麽困難的條件下都能作出那麽大貢獻,用更好的成果回報國家,這是我們的責任……」

記者手記

用人文情懷滋養高水平科研

辦公樓過道上懸掛著書法作品,書架上擺放著文史哲書籍,詩詞名句不時脫口而出……初識朱松純,記者就感受到這位科學家身上濃濃的人文情懷。

深厚的人文素養不僅讓朱松純在科學研究中受益良多,也為他打下了愛國、敬業、奉獻的精神底色。科研工作者唯有誌存高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才能做出頂天立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朱松純的經歷啟迪我們:無論從事什麽研究,支撐科研工作者走得更遠的,則是求真的精神、探索的勇氣,以及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記者 施芳)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