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NO.1 錦龍股份所持6603萬股東莞證券股份被凍結
錦龍股份15日晚間釋出關於參股公司部份股份被凍結的公告,公司近日獲悉,因借款合約糾紛(涉及金額6603萬元),廣東立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向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申請財產保全,導致公司持有的東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603萬股股份(占東莞證券註冊資本的4.4%)被凍結。公司正積極與相關方溝通,以解決借款合約糾紛,並計劃向越秀法院申請解除對東莞證券股份的凍結措施。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收到相關訴訟文書。需要指出的是,凍結股份未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點評: 錦龍股份所持東莞證券股份 因 借款合約糾紛 被凍結 ,此事件 可能會對 投資者信心 產生影響 。公司正積極應對,力求解凍股份,顯示其維護股東利益的決心。事件雖未對日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但市場關註其處理結果及後續影響,投資者需保持警惕。
NO.2 年內證券從業者減少5%,有券商減少上千人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12月12日,有數據可比的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總數為33.20萬人,較去年年末減少1.89萬人,降幅為5.28%。其中,僅15家券商從業人員實作逆增長,有34家券商從業人員減少超200人, 其中3家券商減員超千人,分別是國信證券(1250人)、中信證券(1122人)以及廣發證券(1055人)。 從減員變化上來看,人數減少最多的是一般從業人員和證券經紀人,最新數據顯示,一般從業人員的人數為20.85萬人,較去年末減少1.34萬人,證券經紀人的從業人員為2.88萬人,年內減少8568人。
點評: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證券從業者年內減少5%,部份大型券商減員超千人。這一現象可能反映了行業結構調整和智能化轉型的趨勢,對券商而言,最佳化人員結構有望提升營運效率,增強競爭力。對證券行業來說,這可能預示著服務模式的升級,對整體市場而言,券商的轉型升級或將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NO.3 公募基金大撒「紅包雨」,年內分紅已近2000億元!
數據顯示,以紅利發放日統計,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來共有140家公募旗下5705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統計)實施分紅共計5744次,累計分紅金額達1986.87億元。較2023年同期,分紅次數增長10.78%,分紅總額增長1.53%,顯示出公募機構較高的分紅積極性。 債券類基金擔當絕對主力,共有4971只債券型基金實施分紅,分紅總規模1578.03億元,占比79.42%。 股票型ETF和ETF聯接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分紅達到223.68億元,同比大增205.87%,為分紅金額增量作出主要貢獻,尤其是寬基ETF的分紅金額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點評: 公 募基金年內分紅近2000億元,分紅次數和總額雙增,彰顯出公募機構對投資者的回報意識。債券型基金分紅規模居首,穩定了市場信心。股票型ETF和ETF聯接基金分紅大增,反映出相關板塊的盈利能力提升,對行業板塊構成積極影響。整體來看,此舉有利於提升股市吸重力,增強投資者持股信心。
NO.4 FOF基金經理涉 「老鼠倉」, 倒虧700萬元
近日,證監會公告稱,對許文峰、金鎏利用未 公開信 息交易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經查明,許文峰、金鎏存在共同利用未 公開信 息交易等違法事實。許文峰控制使用 「許某花」等9個證券賬戶,以及許文峰與金鎏共同控制使用「範某芳」等8個證券賬戶,趨同交易虧損累計達到700萬元。最終,許文峰被責令改正,罰款100余萬元,采取五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相關資料顯示,許文峰此前為基金從業人員,結合其從業資訊以及任職時間,或是原浦銀安盛基金旗下的一位FOF基金經理。
點評: 證監會立案調昌基金從業人員許文峰的「老鼠倉」行為,揭露其控制多個賬戶倒虧700萬元的事實。此事件或引發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人的信任危機,增加市場不確定性,對基金行業及資產管理板塊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監管層嚴打違規行為,有利於維護股市秩序,長遠看對提升市場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NO.5 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成立合規專業委員會
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在深圳證監局的指導下,經前期充分準備和周全部署,舉辦私募協會合規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相關人士談到,2025年,私募協會將透過合規專委會就行業共性和熱點問題,組織防範「老鼠倉」交易、員工買賣證券行為管理、關聯交易及異常交易管理、宣傳推介、資訊科技內控機制建設、投後管理等專題培訓及研討;並將探索形成深圳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合規自查手冊,供各行業機構自行使用,力爭形成轄區最佳實踐案例;向行業傳遞「合規創造價值」、「合規人人有責」等理念,引導行業形成崇法守信、合規經營的良好生態圈。
點評: 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成立合規專業委員會,標誌著行業自律邁出新步伐。此舉有望提升私募基金行業的合規水平,增強投資者信心,對行業發展產生積極效應。同時,行業規範的加強,將促進整個股市生態最佳化,有利於市場穩定和健康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