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譚震林兒子北大畢業分配征求意見,譚:問啥呢,從哪來回哪去

2024-12-22新聞

開國元勛對子女教育竭盡全力

1982年夏天,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到了畢業的時候。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的兒子譚曉光,氣象專業學得特別好,順利畢業了。就業機會不少,這個三十歲的北大畢業生開始認真琢磨。一般來說,靠著父親的身份和自己的出色表現,他能去國家部委工作。可他問父親意見時,譚震林就說了句挺簡單但意思很深的話:「問啥呀,從哪兒來的就回哪兒去。」於是,譚曉光回到了去北大前工作的北京市氣象台,在這個沒啥油水的地方幹了一輩子,在氣象研究方面還做出了很了不起的成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開國元勛譚震林出任國務院副總理,負責農業方面的工作。在那個一切都需從頭建設的時期,他整日整夜地堅守在工作崗位,為新中國的農業進步盡心盡力。

譚震林工作挺忙,可對子女的教育沒松懈過。他五十歲時,小兒子譚曉光出生了,這孩子來得晚,他特別稀罕。

在家時,譚震林總會把譚曉光叫過來,一塊兒讀書看報。他常給兒子講自己的革命過往,教育兒子要為國家和人民著想,要明白艱苦樸素的意義。

文化大革命時,譚震林被安排到了桂林。在那困難的時期,他仍舊對譚曉光進行著嚴格的品德培養,讓他具備獨立思考的本事。

1972 年,譚震林回到北京工作,那時譚曉光二十歲了。對於兒子的未來,這位老革命沒有憑借自身權力給兒子謀求特別待遇。

譚曉光說想參軍,譚震林態度堅決地講,要是去部隊,就得按正常入伍流程來。他清楚地跟兒子說,就算入伍了,也不會給任何特殊照顧。

對譚震林而言,教育子女關鍵不在物質優待,而是教他們怎樣做人。他一直著重表示,得對得住工農子弟,得憑自己的能力謀生。

在譚震林家裏,書是最為重要的精神給養。他自己每天都有讀書看報的習慣,也讓子女們培養出好的讀書習慣。

譚震林很看重實踐教育,他總說道理得從實踐裏得出。所以當譚曉光對氣象工作有興趣時,他贊成兒子從基層幹起,在實踐中積攢經驗。

這位副總理不只是國家的領導,也是負責的父親。他透過自身的言行,無聲地影響著孩子,讓他們懂得要獨立自主,要給國家和人民出力。

在譚震林的教育觀念裏,特權是最為頭號的敵人。他一直叮囑子女,不可憑借父母的身份去謀取個人利益,得憑借自身的能力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就這麽嚴格且有遠見的家教,給譚曉光往後的人生抉擇築牢了根基。他爹的教誨使他懂得,真正的成功是靠對事業的不懈追求,而不是憑家庭背景。

冷門專業成就非凡人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譚曉光對氣象科學的喜愛源於他的童年。那時候,他常常擡頭看天,琢磨為啥今天能把明天的天氣給預報出來。

譚曉光的職業生涯始於北京氣象台,他在那兒是一名普通氣象觀測員。每天清早,他都得按時到觀測場,把溫度、濕度、風向等各類氣象數據記錄下來。

這工作雖說清苦,不過讓譚曉光得到了可貴的實踐契機。他在工作空閑時閱讀許多氣象專業的書,把理論知識和實際觀測融合起來。

五年當中,譚曉光擁有了不少一線工作的經驗。他不但學會了基礎的氣象觀測本事,還對天氣變化的規律做了深入探究。

1978 年,國家恢復高考,這一訊息使工作了五年的譚曉光瞅見了新契機。他立馬報名高考,靠著紮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

在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譚曉光挑了他最為熟悉且鐘愛的氣象專業。大學的四年時間,他將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專業學習上。

課堂中,他聽課認真,思考積極,時常和教授展開深入探討。實驗課時,他老是最先做完實驗,而且數據處理特別精準。

寒暑假的時候,譚曉光就會去北京氣象台實習。這種把理論和實踐融合起來的學習辦法,使他在氣象方面的水平持續提高。

在北大的學習讓譚曉光的視野變得更為寬廣。他了解到了最新的氣象理論,掌握了先進的觀測技術,給日後的研究工作築牢了基礎。

1982年夏,譚曉光從北京大學順利畢業,成績優異。因為他品學兼優,所以有不少單位向他發出工作邀請。

在那個時候,國家部委的工作是不少大學生特別想去的地方。薪金高、工作穩、前途好,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因素。

不過,譚曉光一直沒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比起那些好像很風光的工作,他更在乎能不能接著幹自己喜愛的氣象工作。

畢業快到了,譚曉光把收到的所有工作邀請都給整理了一番。這裏面有國家機關的,有科研院所的,還有高等院校的,可選的範圍挺廣。

但在譚曉光心裏,北京氣象台有著特別的地位。那是他職業之路的開端,也是他夢想起航之處。

就這麽著,懷著對氣象事業的喜愛,譚曉光走到父親跟前,打算聽聽這位長輩的意見。這一選擇不光關乎他個人的未來,也是對自己最初想法的一次考量。

父親一句話決定終身的去向

1982年7月的某天,譚曉光拿著北京大學的畢業證,走進了譚震林的辦公室。當時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正在審批檔,見兒子進來,便放下了手中的鋼筆。

譚震林的辦公室挺簡單,必備的辦公用品之外,墻上只掛著一張中國地圖。陽光從窗戶灑進來,照在父子倆身上。

譚曉光把自己接到的好幾份工作邀請拿給父親,然後仔細地跟父親講每個單位的實際狀況。這當中,有國家氣象局的,有科研院所的,也有一些有名企業的。

譚震林沒去看那些邀請函,而是擡頭緊盯著兒子,就說了一句:「問啥呀,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只是給譚曉光工作去處的指示,還體現了譚震林在權力運用以及教育子女方面的態度。身為國家領導人,他絕不憑借自身職權為子女謀取私利。

在那特殊時期,有些高幹子女靠著父輩的勢力,輕松就能得到理想工作。可在譚震林家裏,這種情況壓根不會出現。

譚曉光本想再把自己的想法說明一下,可一瞅見父親那堅定的眼神,他就懂了父親的意思。譚震林的這種態度,不光彰顯了他的為官準則,也體現了他教育子女的理念。

對於譚震林而言,安排子女去基層工作並非懲罰,而是鍛煉。他明白,唯有從基礎工作幹起,方可切實培育出有本事的人。

北京氣象台這地兒雖說薪金待遇一般,像個「清水衙門」,可對譚曉光來說卻是再熟悉不過了。他在那兒待了五年,那是他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五年,也讓他攢下了不少寶貴的工作經驗。

譚震林覺得,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地位有多高,而是看他能給社會帶來多少價值。他把這種簡單的價值觀,透過實際行動教給了子女。

父子交談的場面簡潔又嚴肅,言語交流不多,可每字都很有分量。譚震林的態度顯示,他想讓兒子實實在在地做事,從最基層幹起。

這種教育方式瞧著簡單,實際滿是智慧。譚震林一句話就給兒子指明了方向,既防止了因權力謀私引發的爭議,又給了兒子最恰當的人生引導。

對那時的譚曉光而言,這一決定意味著得舍棄不少貌似更佳的機會。不過,此選擇恰好證明了譚震林長久以來的教育成效。

就這麽著,在父親簡短又有力的指示下,譚曉光做出了人生重大決定。他決定聽父親的話,回北京氣象台上班。

譚曉光的這個決定,既體現出他對父親的敬重,也表明了他對自己最初職業選擇的執著。在那個特別的時期,這種選擇格外難得。

這次父子間的談話雖不長,卻對譚曉光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不止是關於工作分配的討論,還是一堂鮮活的人生課。

一生氣象鑄就非凡途

回到北京氣象台,譚曉光還是從普通觀測員幹起。他每天按時登上觀測塔,把風向、氣壓、濕度等各類數據記錄下來。

譚曉光是北大畢業的,高學歷的他可沒瞧不上基礎工作。他特別專心地對待每一項觀測任務,就想把數據記錄得更準確些。

慢慢地,譚曉光積累的實踐經驗以及紮實的理論基礎讓單位領導重視起來。隨後,他被調往氣象研究所,著手進行更深入的氣象科研工作。

在研究所中,譚曉光對多個具開創性的研究課題發起挑戰。他領著團隊研制出新型天氣預報模式,提升了預報的準確程度。

多年埋頭苦幹,總算有了豐厚收獲。譚曉光負責的研究專案不斷獲得進展,發表了眾多高水準的學術論文。

就算到了退休歲數,譚曉光也沒歇著。氣象台專門把他請回來搞科研工作,他很痛快地答應了。

在研究所的實驗室中,譚曉光的身影常常出現,他一直有著年輕時的那股工作勁頭,專心對待每一個研究專案。

譚曉光總想起父親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就是對氣象事業的這份喜愛,讓他度過了好幾十年。

現今,譚曉光在中國氣象領域是個重要角色。他的研究成果在天氣預報裏被大量運用,讓眾多家庭受益。

譚曉光的經歷,證實了父親譚震林的教育觀念。不依賴權勢,靠自身本事謀生,這樣的人生才更具價值與意義。

時間過得真快,當年剛從北大畢業的那名學生,現在成了氣象方面的行家。他以自身經歷表明,只要堅守自己的興趣與理想,就肯定能取得成果。

在氣象台的檔案室中,留存著譚曉光早些年的觀測記錄。那滿是密密麻麻數碼的記錄,體現著一個人對其事業的執著與追求。

大家都講,譚曉光是個挺特別的高幹子弟。特別的點不是他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挑了一條不平凡的普通道路。

這條路,自北京氣象台的觀測塔一路通到科研的前沿陣地。數十年始終如一的堅守,成就了譚曉光的非凡人生。

他的經歷,是一個時代的寫照,說明了真正的成功是啥。這成功並非借父輩的榮耀,而是用自己的雙手實作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