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車逐步替代燃油車、中國新能源車引領全球新能源車發展這兩大歷史趨勢已經形成
在十余年時間裏,中國新能源車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技術體系,實作了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由此帶動了全球汽車產業技術中心和核心產供鏈的加速東移
這些「反向合資」案例表明,中國新能源車企業已經從被動接受西方技術轉變為主動輸出技術,成為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技術引領者和重要合作夥伴
汽車技術中心和產業鏈大挪移的背後,是中國的研發創新實力、工業能力和全產業鏈優勢,以及堅持開放合作的產業發展思路
國際資本「加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中國企業的「反向投資」表明,西方無法拒絕一個具有超強工業生產力的創新型國家
文 | 王傑鋒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新能源汽車正以其清潔、高效、節能、智能的特點,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新勢力。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汽車產業透過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國際合作,實作了從跟隨者到領軍者的歷史性跨越。在這場變革中,技術中心和核心產供鏈從西方轉移到中國,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最顯著的變化。
兩大歷史趨勢已經形成
2023年,慕尼黑車展和東京車展上,西方汽車產業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認知沖擊。透過這兩大車展,中國汽車品牌展示了在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整合或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西方業界發現,中國新能源車企無論是在單項技術還是在全車整合方面都實作了質的飛躍,不少領先技術更是體現了中國車企的研發和制造實力。
2023年9月5~10日,德國城市慕尼黑舉辦的第二屆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上,中國參展商達到75家,是上一屆的兩倍多,成為除東道主德國外參展商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整車品牌有比亞迪、上汽名爵、東風風行、零跑汽車、小鵬汽車、賽力斯和阿維塔等,動力電池供應商有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中創新航、欣旺達、瑞浦蘭鈞和孚能科技等,智能汽車軟硬件供應商有地平線、黑芝麻、億咖通、輕舟智航、商湯絕影和元戎啟行等。中國參展商展示的產品全面覆蓋整車制造、三電、充電技術、智能汽車電子與軟件等領域,將中國產業鏈完備齊全的優勢和蓬勃發展的勢頭展現得淋漓盡致。
2023年10月25日~11月5日,日本城市東京舉辦的第47屆移動出行展(原東京車展)上,中國車企比亞迪作為三家外國參展商之一,攜旗下5款車型進軍日本市場,從中端家用車、中高端運動轎車到高端豪車一應俱全,讓豐田等一眾日本品牌感受到中國汽車巨大的競爭潛力,也引起媒體和消費者的廣泛關註。
與車展上的感官沖擊相比,中國新能源車產銷數據則讓人理性地認識到,全球汽車市場已經發生了劇烈變化。
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1~7月,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約700萬輛,同比增長45%,遠超全球汽車整體銷量約10%的增長率,顯示出新能源車在全球汽車市場占比快速提升的歷史趨勢。其中,中國新能源車銷量442萬輛,占全球銷量的61%,連續8年穩居全球首位。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1~10月,中國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其中國內銷量628.5萬輛,同比增長31.4%;出口銷量99.5萬輛,同比強勁增長99.1%。中國新能源車產銷兩旺、內外皆強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
從國內市場來看,2023年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首次突破30%,遠高於在歐洲31國約21%的市場占有率,表明新能源車在中國具有很高的市場認可度和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全球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比亞迪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起步60多年來首次進入全球銷量前10名的自主品牌車企,也是全球銷量前10名中唯一的新能源車企,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排頭兵。單項技術方面,以新能源車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為例,能源市場研究公司SNE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車電池市場銷量前10強中有6家中國企業,占據了約三分之二的出貨量份額。
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車企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線控底盤、激光雷達、AI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這些數據從宏觀到微觀,都表明全球新能源車逐步替代燃油車、中國新能源車引領全球新能源車發展這兩大歷史趨勢已經形成。
觀眾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日本移動出行展上參觀展出的比亞迪e平台3.0(2023年10月26日攝) 張笑宇攝/本刊
全新技術體系的降維打擊
自2009年釋出【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起,中國僅用了10年左右時間,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作了對西方傳統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首要原因在於中國充分發揮市場和體制優勢,透過技術創新建立了以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和創新平台為核心的全新技術體系,對傳統產業、傳統生態形成了降維打擊。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車的「心臟」,決定了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充電速度和安全性。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擁有全球最完善的產業鏈,從原材料提煉、電池制造、電池管理系統到回收利用,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清潔化的技術生態系。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孚能科技等,都擁有自主核心技術,不僅在能量密度等效能指標和生產成本上領先於國際同行,而且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智能駕駛是新能源車的「大腦」,決定了新能源車的智能化程度、駕駛體驗和便利性。中國市場上,智能駕駛領域創新氛圍濃厚、新技術層出不窮,芯片、傳感器、演算法、軟件、控制系統等各個細分領域均湧現出大量創新企業,如華為、百度、聯通智網等,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領先技術的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中國的智能駕駛不僅在技術水平上與國際巨頭並駕齊驅,而且在套用場景上更加豐富多樣,從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到鄉村小道和戶外地形,智能駕駛技術企業充分利用超大國土疆域、復雜自然環境、多層次道路條件進行大規模技術驗證,建立起了可靠的技術優勢。
創新平台是新能源車的「靈魂」,決定了新能源車的創新能力、使用者體驗和品牌價值。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在創新平台領域打造開放、一體、高效的合作模式,從設計、研發、生產到銷售,都形成了高度協同和靈活有效的平台化生態系。2018年3月,中國成立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這是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標誌著中國新能源車創新生態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式的創新平台,整合了國內外科研單位和產業界尖端力量,瞄準整車整合與控制、智能網聯與智能交通、前瞻技術等共性、前沿關鍵技術,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創新模式,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縮短研發路徑、攻克技術難關、感知科技趨勢、提升乘用體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優勢的建立,也得益於完善的全國基礎設施。
以充電基礎設施為例,2015年至2022年,中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從不到10萬台增長至521萬台,年均增長逾70萬台,保有量和年增長量均占全球80%以上。截至2023年5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已達到635.6萬台,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公共充電樁設施覆蓋率超過80%,市內服務半徑與加油站相當。全國65%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具備充電條件,初步形成「十縱十橫兩環」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且已形成交流慢充、直流快充等技術發展路線,車樁相容水平逐步提升,充電效率、智能控制、安全監測等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5G通訊、高精度地圖、車聯網平台等資訊通訊基礎設施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崛起的重要依托。目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5G基站231.2萬個,總量占全球60%多。中國還加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支持下的全國高精度地圖的制作和更新,為自動駕駛提供精準的定位和導航能力,並積極推動車聯網平台的建設和開放。截至2023年4月,中國已累計開放超過9000公裏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過3900公裏。這些都為新能源汽車提供了海量實證數據服務和套用支持,使新能源車智能網聯化得到充分發展。
得益於上述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作了技術上的快速叠代,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全面躍遷。比如,寧德時代於2023年4月釋出的凝聚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達500Wh/kg,理想汽車於2023年6月釋出的5C電池800V高壓快充技術將充電功率提升到了500kW,比亞迪釋出的全球首款深度整合電驅更是融合了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車載充電器、直流變換器、配電箱、整車控制器、電池管理器八大部件,實作了軟硬件端雲深度融合,首創多項全球紀錄。
在十余年時間裏,中國新能源車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技術體系,實作了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由此帶動了全球汽車產業技術中心和核心產供鏈的加速東移。
「反向合資」開始了
面對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歐洲汽車產業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戰略布局,開始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
一方面,歐洲車企與投資基金積極入股中國新能源車產業上下遊,以獲取中國的技術、市場和供應鏈。
近年來,奔馳、寶馬和大眾等德系車企與中國產業界上下遊合作結出了累累碩果。2022年2月,梅賽德斯-奔馳宣布旗下戴姆勒投資公司斥資9.05億元入股中國動力電池電芯制造商孚能科技;6月23日,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改造專案完工,全新的iFactory裏達工廠正式開業,該專案投資額超過20億歐元,成為寶馬迄今為止在華最大單項投資;6月28日,總投資額達26億歐元、規劃15萬輛年產能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長春奠基,這是奧迪在中國的首個豪華純電動工廠,引入的首款PPE平台電動汽車Q6e-tron原型車已於2023年11月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進行首次展示,計劃2024年底實作本土化量產;8月23日,由梅賽德斯-奔馳與北汽集團合作投資119億元的順義奔馳工廠生產的EVA純電平台首款正向研發國產車型全新EQE上市;10月13日,大眾集團宣布計劃投資約24億歐元,促成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中國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並控股60%,為大眾40年來在中國最大一筆單項投資,一年後的2023年9月6日,CARIAD又與中國智能作業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中科創達成立合資公司,主攻座艙資訊娛樂系統及智能網聯功能研發。
不只是產業資本,金融資本也在中國市場積極布局。例如,歐洲投資巨頭施羅德旗下三只基金就於2023年4月大幅加倉寧德時代,並明確表達了對中國產業在全球市場拓展的信心。
另一方面,以中國車企和供應鏈企業對外輸出技術為主題的「反向合資」也開始了。
例如,寧德時代2019年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投資約18億歐元興建工廠,並於2023年1月26日正式投運,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資約73.4億歐元的另一座電池工廠也於2023年9月開始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鋰電銅箔、鋰礦/鋰鹽等企業在海外深度布局幾乎涵蓋了全產業鏈,總投資規模已超7000億元。
這些「反向合資」案例表明,中國新能源車企業已經從被動接受西方技術轉變為主動輸出技術,成為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技術引領者和重要合作夥伴。
離不開「中國能力」的未來
汽車技術中心和產業鏈大挪移的背後,是中國的研發創新實力、工業能力和全產業鏈優勢,以及堅持開放合作的產業發展思路。國際資本「加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中國企業的「反向投資」表明,世界無法拒絕一個具有超強工業生產力的創新型國家。東西方的「雙向奔赴」,是產業界對經濟規律的尊重、對全球最具活力和潛力市場的渴望。
中國在新能源車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奇跡,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投入,透過全產業鏈超500萬勞動者的實幹而取得的成就。這種發展最終帶來的汽車產業技術位大挪移,只是中國高質素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其他領域,類似的技術位大挪移也已經出現或正在形成。例如,在5G、人工智能、雲端運算、物聯網、生物技術等領域,中國已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核心技術,這些都在改變著全球的技術格局和產業格局。這種大規模、歷史性的技術位「東升西降」大挪移,不僅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必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面對產業技術位東移乃至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少數國家和地區采取封閉和排斥的態度,透過設定壁壘限制中國的技術發展和市場擴張。這種做法是短視和錯誤的,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損害了其自身的利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技術紅利應該是無國界的,市場應該是開放的,創新應該是共享的。任何試圖建立「小院高墻」的做法都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註定會失敗的,只會讓自己落後於時代的潮流和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