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實向虛的經濟路線、實體經濟的乏力,嚴重掏空了美元的物質基礎,損害了美元的實際價值和信用
超發的美元沒有對應的價值標的物可以依附,疊加供應鏈危機等多重因素,使得美國通脹率一路走高,2022年一度超過9%,不僅嚴重影響了美國公眾信心與國內經濟,更讓全世界認識到美元的真實價值在大幅貶值
美國一方面利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操控全球實物資源的生產,甚至用幣直接「收割」全世界的貨;另一方面利用美元霸權,大搞制裁、孤立,用幣控制打壓競爭對手的貨
美俄之間的金融戰實質上是美元體系下貨與幣的戰爭。從結果來看,美國利用美元地位控制全球資源流動的敘事邏輯已經產生裂痕,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其生存發展依賴的基礎是貨而不是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錨定關乎其生存發展的資源與工業產品,而不是真實價值縮水的美元,更不希望自己的貨被美元「收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的報告,全球已有約110個國家進行了一種或多種形式的「去美元化」
長遠來看,貨是物質基礎,誰有齊全完備的工業體系、更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具優勢的貿易地位、更被世界認可的價值觀,誰的貨幣才能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這是繞不開的規律
文 | 孫奇芳 陳文林
貨幣起源於原始社會物物交換的時代。為便利交換方式、降低交易成本,人們將某種物質固定為一般等價物——貨幣。後來,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與成型,信用的內涵逐漸被認可,現代貨幣由此產生。追溯貨幣的起源與發展可以看出,貨與幣相依相生,貨是幣的支撐,幣是為貨服務的。
然而,如今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美元卻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特點:其執行規律越來越背離傳統的貨幣意涵,呈現出貨與幣分裂的態勢,即美元仍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但卻逐漸失去了資源、工業品和生產體系的價值支撐。因此,其真實價值正面臨廣泛質疑。
美元真實價值持續縮水
人們質疑美元的真實價值,首先是因為美國產業空心化導致美元缺乏實體經濟支撐。
曾經,美國的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生產之王」,1945年僅賓夕法尼亞州的鋼鐵產量就超過了日本和德國的總和。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開始推動中低端產業轉移,並逐漸失去了大規模工業生產、技術和效率方面的全球主導地位,這個問題在2000年到2010年間達到頂峰,彼時美國流失了三分之一、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
如今,制造業衰退更是成為美國可持續增長、創造就業崗位和維持技術進步的主要掣肘因素。因此,振興美國制造業成為近幾屆政府的施政重心。但是重振美國制造業並非一日之功。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約2.28萬億美元,僅占GDP的10%,而對GDP貢獻較高的行業則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產、商業服務、教育等領域,其中金融、房地產和商業服務的貢獻率高達32%。截至2022年,美國制造業的全職和兼職勞動力約1280萬人,僅占國內總在職勞動力的8.2%,更多工作崗位集中在零售、醫療、教育等行業。
由此可見,美國制造業疲軟的現象仍在延續,服務業仍是支撐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力。脫實向虛的經濟路線、實體經濟的乏力,嚴重掏空了美元的物質基礎,損害了美元的實際價值和信用。
與此相關的是,美國的GDP看似漂亮,但仔細挖掘可以發現,美元價值已遠遠超出其所對應財富的真實價值。
2023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分別為2.2%、2.1%、5.2%,遠超市場預期。但事實上,美國GDP註水的問題由來已久。
不同於中國的「生產法」,美國GDP的計算方法是「支出法」。生產法是分別計算每個經濟部門的產出總額,分別扣除其中間損耗後,匯總求和得出總增加值;支出法則是計算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額,再減去進口差額。一般來講,支出法比生產法得出的數值更大,因為生產法常忽略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對美國來說,服務業是其經濟增長的支柱,對GDP的貢獻高達70%以上。這意味著,美國的GDP並不是由物質生產支撐的,其「含物量」遠遠不足導致美元價值已遠遠超出其所對應財富的真實價值。
人們質疑美元的真實價值,也因為近年來超發了太多美元,這些美元沒有對應的價值標的物,因此造成通貨膨脹,美元大幅貶值。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聯儲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美國透過貨幣超發向社會大量註入流動性,以刺激國內投資與就業。2008年至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9200億美元膨脹到7.8萬億美元。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後,為挽救經濟,美國啟動無限量化寬松政策,將聯邦基準利率下調至0附近。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在兩年間增長一倍,2022年曾一度迫近9萬億美元,美國M2規模也飆升至21.9萬億美元(目前降至20.7萬億美元)。
貨幣超發的後果如期而至。近兩年,超發的美元既沒有流向國內的實體經濟,也沒有在其他國家「收割」到足夠的制造業產能,導致其只能在金融領域空轉。超發的美元沒有對應的價值標的物可以依附,疊加供應鏈危機等多重因素,使得美國通脹率一路走高,2022年一度超過9%,不僅嚴重影響了美國公眾信心與國內經濟,更讓全世界認識到美元的真實價值在大幅貶值。
在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專案設施(2023年4月7日攝) 曹陽攝/本刊
美式「金融治理」遭遇信任危機
當下,國際社會不僅質疑美元的真實價值,更質疑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治理」模式:美國一方面利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操控全球實物資源的生產,甚至用幣直接「收割」全世界的貨;另一方面利用美元霸權,大搞制裁、孤立,用幣控制打壓競爭對手的貨。具體體現在:
其一,多年來美國利用貨幣超發炒高其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維持經濟增長,一有危機臨近,動輒采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無限度發行國債,迫使全球為其買單。
目前,美國國債總額已經突破33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算展望,未來30年,美國國債規模將增長近一倍。到2053年,美國國債規模占GDP的比值將超過180%。美國長期窮盡手段發債印錢,真實目的不是為了刺激提升其實體經濟生產效率,而是在玩貨幣遊戲——將印出來的美元註入全球,向全世界收「鑄幣稅」。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半個多世紀前就曾指出,「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和不流眼淚的赤字,她用一錢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具體來說就是,美國憑借一張成本僅約17美分的百元美鈔,讓其他國家實實在在地向美國提供價值相當於100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其二,在需要控制通脹時,美國就采取貨幣緊縮政策,激進加息,並透過貿易、匯率、金融市場等影響其他國家的生產、貿易乃至整體經濟形勢。
近兩年,美聯儲采取激進的連續加息措施後,全球開始湧現「加息潮」,如歐盟、英國、澳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加息,這種局面常常會將貧窮國家拖入債務危機,如斯裏蘭卡、加納等已經出現債務問題。同時,美國加息塑造的高利率環境也會透過層層傳導導致全球需求收縮,從而抑制消費和投資,打擊其他國家實體經濟的產出。
其三,美國憑借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地位,濫用美元霸權及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影響其貨物流通,攪動全球經濟。
由於幾乎所有大宗商品都需要使用美元結算,美國動輒切斷或停止制裁物件的美元貸款、美元清算服務等,還會要求第三方(國際組織或盟國)的金融機構參與制裁,放大制裁效果,或透過美元和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將制裁物件剔除出美元流通體系。除此之外,美國還會凍結制裁物件的海外資產。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就夥同其盟友對俄羅斯施加了一系列制裁,包括將部份俄羅斯銀行排除在SWIFT之外、凍結俄羅斯美元資產,以及將俄羅斯相關實體列入美國財政部下設的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制裁清單等。
以上種種操作,讓國際社會逐漸認清了美式「金融治理」的真相:美元霸權及其金融體系具有「絕對利己性」,其本質是脅迫他國服從美國的政治經濟戰略且操作手段毫無底線。隨著這種認識的加深,美式「金融治理」正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
「去美元化」戰爭
與美國預想的局面不同,俄羅斯被制裁後,及時推出加強結售匯管制、限制不友好國家出售在俄資產等系列自救與反制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盧布匯率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止住下跌趨勢。
俄羅斯沒有被美國的極限施壓擊垮,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糧食儲備,並可以將其作為盧布的支撐或抵押物。也因此,俄羅斯將天然氣與盧布繫結,要求出口天然氣以盧布結算。根據俄羅斯政府公布的數據,2022年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預算收入達到2.5萬億盧布,同比增長28%。由此可見,美國的「幣」未能成功壓制俄羅斯「貨」的流通。
美俄之間的金融戰實質上是美元體系下貨與幣的戰爭。從結果來看,美國利用美元地位控制全球資源流動的敘事邏輯已經產生裂痕,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其生存發展依賴的基礎是貨而不是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錨定關乎其生存發展的資源與工業產品,而不是真實價值縮水的美元,更不希望自己的貨被美元「收割」。
認清底層邏輯後,全世界掀起了「去美元化」運動,其中不僅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發展中國家,更包括美國部份核心盟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的報告,全球已有約110個國家進行了一種或多種形式的「去美元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拋售美債資產。比如,2023年9月,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規模下降約0.1萬億美元,創5月以來新低,顯示出外界對於美債的避險心理有所增強。
二是增持黃金。在地緣政治持續緊張和美元信譽下降背景下,各國大舉增持黃金。世界黃金協會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的黃金凈購買量達到創紀錄的800噸,2023年全年的凈購買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三是多元化貨幣安排。多國推進非美元貨幣結算,30多個國家開始在外貿結算或投資中使用人民幣,降低美元結算比例。比如,2023年3月,中國與法國道達爾能源完成首單液化天然氣人民幣結算交易。印度與阿聯酋、馬來西亞等,俄羅斯與印度、伊朗等也開始用本幣結算。
此外,隨著數碼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國央行數碼貨幣專案近年來呈現指數級增長,也給「去美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受上述動作影響,美元的一些指標已出現下降趨勢,在國際儲備、貿易結算、外匯交易、大宗商品計價等方面的優勢地位已有所下滑。
世界貨幣的未來
在這場貨與幣的爭奪中,醞釀著國際貨幣秩序的重大變革。中短期內,美元主導地位或難被實質性撼動,但國際貨幣體系必然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高盛曾警告,現在的美元與當年的英鎊有相似之處,相較於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很小,地緣政治正向不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當失去「貨」這一物質基礎後,「幣」的地位便如同空中樓閣。
但美元憑借其長期積累的信譽不會一夜崩塌,美國必將盡全力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近年來也已加強相關舉措。2021年以來,美國透過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財政刺激法案,以吸引制造業回流,欲重新打造美元霸權的物質基礎。同時,美國還推動形成「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系」「印太經濟框架」「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欲穩固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主導地位,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穩固美元霸權。
盡管如此,隨著新興市場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支撐美元中心地位的經濟規模和地緣政治優勢必將持續削弱。
根據英國經濟研究機構橡果宏觀咨詢公司2023年3月釋出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22年金磚五國占全球GDP的比重達到了31.5%,超過七大工業國組織的30.7%。擴員後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將進一步上升。貨物充足、貿易繁盛、市場巨大的國家,擁有貨相對於幣的比較優勢,必然不會再以美元作為唯一的世界貨幣。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新興市場迫切需要更加安全高效的貨幣體系,而不是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
區域性大國已開始探索建立地區性貨幣。2023年,有南美國家領導人表示,正研究發起南美洲共同貨幣,並將邀請地區其他國家加入,以促進區域貿易、降低對美元的依賴。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向中國提出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構想,以降低對美元的依賴。隨著美國與傳統產油國裂痕加深,石油美元機制未來將受到更大挑戰。
關於世界貨幣的未來,現已有很多暢想。一種共識是,長遠來看,貨是物質基礎,誰有齊全完備的工業體系、更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具優勢的貿易地位、更被世界認可的價值觀,誰的貨幣才能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這是繞不開的規律。 (孫奇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陳文林: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