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開幕式(重慶市台辦供圖)
中國台灣網9月25日訊 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日前在渝舉行。作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西部地區首個由國務院台辦和地方政府共同主辦的兩岸重大綜合性交流活動,本屆台灣周邀請到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領導,重慶市領導、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和台灣方面負責人以及有關推進小組召集人、全國台企聯負責人、台灣政要及知名人士、島內工商團體負責人,兩岸青年群體、基層代表和兄弟省市台辦負責人,以及媒體記者等800余人與會,其中近600人是從島內來渝。
嘉賓齊聚山城,圍繞「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主題暢敘情誼、共謀發展,推動渝台交流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
敘情誼:從渝台深厚淵源尋共鳴
「台灣和重慶都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無論在血緣、歷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淵源,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對兩年內4次到訪重慶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來說,重慶在兩岸不絕如縷的歷史與政治關系之間,有著獨特地位。
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二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渝台基層交流活動中,50名來自台灣的嘉賓依次前往張自忠烈士陵園、江津抗戰遺址、建川博物館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地,與歷史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深切感受那段烽火歲月的波瀾壯闊。
參訪團一行表示,重慶之行令人震撼。不僅親眼見證了大陸的飛速發展,也被重慶人民團結一心、抵禦外侮、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抗戰精神深深觸動,衷心期待兩岸交流能夠日益深入,讓歷史的記憶成為推動未來發展的強大動力。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鳳梨酥、烏龍茶等台灣的特色商品與美食受到越來越多大陸民眾的關註和喜愛。在2024台灣名品展上,來自台北市、金門縣、彰化縣等地的120家台灣企業來渝參展,展覽面積達1萬平方米,展位300個,設有台灣特色商品展示區、台灣美食展示區和互動體驗區。老朋友和新面孔「組團」推介,只為重慶市民能夠品嘗台灣的地道美食,增進對台灣商品的了解和喜愛。
「重慶的發展速度超乎我的預期,此行我想在這裏尋找代理夥伴。」台灣柔冠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純誠在紡織品行業耕耘近40載,從生產傳統毛巾到研發功能性美容毛巾,其企業一直在尋求突破。他表示,大陸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市場潛力巨大,自己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早在2005年,台灣彰化縣企業拓銷聯合協會理事長葉政權就開始到訪大陸,為家族企業生產的蜜麻花、夾心酥、牛舌餅等特色產品尋市場。他表示,期待未來在重慶設立彰化商品館,實作兩地特色產品的共融發展。
促合作:重慶漸成台商發展熱土
自20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交流大門開啟後,一批批台資企業便紛紛落戶重慶,重慶日益成為台灣同胞投資興業、西進發展的熱土。
在本屆「重慶·台灣周」專案簽約儀式上,共集中簽訂9個兩岸經貿合作重點專案,投資總額達118.7億元,主要涉及新能源、創業服務、新材料等領域。台企跨海尋夢而來,重慶也敞開懷抱,積極落實台胞台企優惠政策,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熱忱邀請廣大台胞台商參與並共享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發展機遇。
夏立言評價重慶,台商在此經營,足以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台青於此求學工作,能夠培養洞察世局的廣闊視野。重慶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兩岸攜手發展、共同邁向世界的舞台和機會。
實踐證明,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步伐不可阻擋,兩岸同胞走親走近的意願不可違背。本屆台灣周恰逢重慶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成立30周年,細數一代代台商在渝劈波斬浪,重慶市台協會長黃光誌感慨道,在渝台胞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台胞的發展不僅得益於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更離不開重慶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諸多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為台胞在重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數據顯示,30年來,重慶市台協已推動渝台經濟合作領域不斷延伸,從餐飲、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制造及修理拓展到IT、電子資訊、金融業、高端商業等,合作層次從一般產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業拓展,合作區域覆蓋重慶市80%的區縣。
在兩岸資訊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上,中國通訊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中新稱,兩岸產業的互補性和大陸廣闊的發展空間,將為兩岸合作提供巨大機遇。
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對渝台融合發展呈現出的強勁活力和廣闊空間亦表示期待。他說,希望兩岸企業家在深化產業合作上下功夫,在打造共同市場上找路徑,在參與高質素發展中求突破,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實作共同發展。
重交流:助力台青追夢築夢圓夢
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策劃設計了5大板塊、18項活動,青年交流是重要一環。活動著重展示青年元素,鼓勵支持兩岸青年在各領域進行交流合作,為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提供服務。
在海峽兩岸青年逐夢重慶就業創業研討會上,由重慶市政府台辦牽頭,與重慶市教委、重慶市文化旅遊委、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門共同研究的22條「來渝台灣青年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相關政策」重磅釋出。重慶市政府台辦主任陳全發出熱情邀約:「歡迎廣大台灣青年來渝學習實習、就業創業,追夢築夢圓夢。」
除了政策指引,巴南區惠科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九龍坡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大渡口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等涉台合作平台,也為台青施展拳腳搭建起一方舞台。
在「重慶·台灣周」上,又一好訊息傳來。西南地區首個特色青創孵化器「四季寶島」兩岸青創中心專案落戶解放碑地王廣場,將為兩岸青年提供更符合需求、更適應趨勢的創業和就業賽道,力爭打造成為兩岸青年創業交流的知名服務平台。
「2015年前,我從未來過大陸,對這片土地的印象,更多是來自於歷史與地理課本中的描繪。」2017年「登陸」重慶的台青張育洲,現為廈門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行璧山業務部總經理助理,他說:「我相信,在重慶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能夠實作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夢想。也誠摯邀請各位台灣青年,親自感受重慶的蓬勃發展和無限機遇,一起為兩岸的繁榮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交流,並不是一方的獨角戲,更是一次坦誠的「雙向奔赴」。以為期數天的「丹青承文脈 翰墨書渝台」書畫交流活動為例,渝台近20位書法、繪畫、篆刻領域的藝術家在技藝切磋中推動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雖然是第一次來重慶,但很有收獲。」台灣女書法家學會理事段亭安提到,此行她存取了重慶美術院校及多個藝術家的個人化工作室,透過與藝術家的深入溝通,尋找共鳴與差異。「我們互相汲取不同的經驗和想法,實作共同進步,是一次酣暢淋漓的藝術對話。」
看未來:渝台融合發展正當時
2024年是「兩岸融合發展」提出十周年。10年來,重慶市深入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圍繞打造「兩岸交流新高地、台資西移集聚地、台灣築夢向往地」目標,發揮獨特優勢,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渝台融合發展走深走實。
除了以通促融、深化渝台經貿合作,以惠促融、推進落實同等待遇,重慶還以情促融,全面深化渝台交流。
由國台辦新聞局指導,重慶市政府台辦、四川省政府台辦和中國新聞社聯合主辦,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聯合承辦的「走進雙城·見證成渝」兩岸媒體「雙城記」采訪活動頗具亮點。
台灣【聯合報】、梅花新聞網和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新聞社、中國台灣網、海峽飛虹網、海峽衛視、廈門衛視等兩岸媒體,以及台灣知名時事評論員賴嶽謙等30余人走訪重慶兩江新區、璧山區、永川區和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德陽市,深入了解成渝地區在經濟、科技、社會等方面的最新發展,觸摸巴蜀文化的歷史脈絡,感受成渝地區蓬勃發展的活力與潛力,探索兩岸產業合作的機遇。
第一次乘坐自動駕駛車,賴嶽謙說,去過的大陸城市越多,就會發現智能化的城市也越多,希望兩岸朋友們都能來重慶體驗自動駕駛車;台灣自媒體博主蔣成圃說,期待大陸的汽車品牌能早日走進台灣市場,「我也想開著大陸的越野車在台灣吹海風」;在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台灣中天新聞主播周玉琴被石刻造像吸引,手機拍攝一刻未停,「我想把大足石刻最美好的形象介紹給台灣朋友,讓更多人欣賞到古代石窟藝術的輝煌」。
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充分運用渝台獨特歷史情緣和山城人文資源稟賦,依托「4+1+16」對台交流基地平台,首創開展「龍耀寶島——銅梁火龍赴台展演」「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等兩岸交流活動,精心組織「魅力重慶·壯麗三峽」渝台基層交流,「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台灣大學生重慶實踐、我的故鄉你的家——兩岸婚姻家庭川渝行等主題交流,累計邀請台灣基層、抗戰後代、青少年、工商業、婦女、農林等多領域代表人士逾3萬人次來渝,推動數十萬名兩岸同胞交流交心交融,初步構建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的渝台大交流格局。
海峽兩岸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以台灣同胞福祉為念,率先同台胞分享現代化新重慶發展機遇,加強渝台經貿聯結,擴大渝台交流交往,紮實開展解決台胞台企急難愁盼專項行動,積極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推動渝台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努力增強台胞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譜寫渝台融合發展新篇章。(中國台灣網、重慶市台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