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一看就懂的「清朝官職圖」,收藏起來,隨用隨看,一目了然

2024-01-20新聞

用一周時間整的「 清朝官制 」,4張圖全部搞定「不同於一般思維導圖,這裏答主把重點知識點全部放進去了,內容非常豐富」。

需要高畫質版的加好友私信「實在上傳不了大圖」。 答主將每天拆分一個圖,詳解一個塊面,最後實作4張圖搞定所有知識點。

純一邊看史料,一邊手工碼字,請多支持。

這是簡圖,大概框架,詳圖在最後

1月20日更

首先謝謝各位知友的支持,有人留言問這些是依據什麽書籍整的?為了說明所有內容都是有權威出處的,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我主要綜合【中國近現代史】【徐中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劍橋中國晚清史】【費正清】四本書,對照梳理,期間遇到個別復雜之處,分別透過知網等查閱了相關文獻。

這三本書,【中國近現代史】【徐中約】已經不太好買,其他2本我用的版本如下:

進入正題

清朝的行政體制,我把他概括為1個中心5大體系,自上而下依次為: 皇帝 【即1個中心】 —軍事體系+貴族體系—議事決策體系—中央行政體系—地方行政體系。

你可以這樣來看,皇帝是權力的中心,軍事和貴族是權力的支撐【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議事決策機構是真正行使權力的核心層,這個機構決定的事項,交中央行政機構執行【常說的6部就在此列,類似於現在的中央部委】,再交辦各地貫徹落實【類似於各省市縣】。

一、軍事體系

如圖1,清朝共有 「八旗兵」、「綠營兵」、「勇營」、「新軍」 四大軍種。

圖1

在時間上, 入關前組建八旗兵,入關後組建綠營兵 ,這兩者不是隸屬關系,長時間同時存在,都是清朝前中期的核心軍事力量。

清朝中後期,軍政腐敗,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顯著倒退,為了應付太平天國等地方動亂,曾國藩、李鴻章等興地方軍,編為勇營,成為清朝軍事主體。

鴉片戰爭後,勇營的落實問題也漸漸暴露,李鴻章、張之洞等開始學習洋人組建現代化軍隊,稱新軍。

值得註意的是, 「八旗兵」並不全部都是旗人,「綠營兵」、「勇營」、「新軍」則全部是漢人。 如圖6,「八旗兵」包括 滿族、蒙古、漢族 三大部份,每個部份均設八旗。但時間上,最先有滿八旗是肯定的,這是清朝的家底。「有人問,為什麽入關前就有漢八旗了。因為入關前,大清已經在東北盤踞多年,並在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這些地方的漢人被征服後,就像綠營兵一樣被招錄。但是與入關後不同的是,入關前招進來的還指著他們打江山,編入八旗給名分給待遇,漢人才有動力。」

具體請移步。

接著說,每個八旗內部也有親疏遠近,分為上、下兩個檔,上檔有三旗,下檔有五旗,上三旗高於下五旗,而兩檔各自內部則沒有高低之分。

很顯然,上三旗的重要程度要遠遠高於下五旗,由皇帝直接統領,是名副其實的親兵,主要負責皇宮保衛工作。下五旗則在入關後,被分別安排到全國各地負責駐防。

總結起來就是, 八旗>綠營;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上三旗>下五旗。

下面看 「綠營兵」 ,如圖2,作為完全由漢族組成的軍隊,其體制基本承襲明朝,從提督到把總設9個級別。

圖2

值得註意的是,為了防止地方軍隊擁兵自重,實行「 統調分離 」,即只有中央有調兵權,提督只能統兵打仗,並且還受地方的總督和巡撫管。

至於 「勇營」 ,可以看作堵八旗兵和綠營兵留下的窟窿而臨時組建起來的,沒成想幹著幹著成為正規軍了,因為後兩者已沒有多少戰鬥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養老單位。

「新軍」 則是勇營的代替,大多由勇營改頭換面轉隸而來,而且是兵員直接轉隸的那種,換得主要是裝備和作戰素養。

二、貴族體系

清朝貴族與八旗制度是直接掛鉤的,所以其政治地位和權力不容小覷。和八旗一樣,也是內外有別、親疏不同。在最核心的宗室,不僅需要是滿族人,而且必須是滿族當中姓「愛新覺羅」的人。就好比漢族人有百家姓,滿族也有不同姓氏,最終是姓愛新覺羅的坐上了皇位。

按照這樣的邏輯,清朝貴族就分為三個類別,如圖3: 「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每個類別爵位劃分的 標準、等級、待遇 都不一樣。

圖3

先看「 宗室爵位 」,前面說過,上三旗是由皇帝直接統領的,那下五旗誰來統領呢,答案就在這裏,姓「愛新覺羅」的來統領【同一個姓的往往稱為同宗】。

而且,不是所有姓「愛新覺羅」的都有資格,他們內部也有親疏遠近,誰最親?顯然皇子皇兄最親。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就好比一個家族,你肯定跟你兒子兄弟最親,那肯定把最好的給他們。

所以,皇子皇兄的爵位必然是最高的,他們的爵位叫 親王、郡王 「親王、郡王前面那兩字建議忽略,你就當他是一個符號」,另外還有一些功勞特別大的堂兄弟被封為郡王。

親王 」共10位,全部都是「 鐵帽子王 」,他們分別有自己的名字,叫: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比如:和碩禮親王,余下以此類推。10位「 親王 」不是同一時期封的,也不是所有皇子皇兄都可以被封為「 親王 」,比如大家熟悉的 和碩怡親王 ,就是康熙帝十三子胤祥,雍正當皇帝時封的。

郡王 」很多,你只要記住順承郡王、克勤郡王這2位就可以了,因為所有郡王中只有他兩是「 鐵帽子王 」,且都是順治時期封的,其後再沒有,可以看作歷史遺留產物。

所以,清朝有 12位元「鐵帽子王」 ,包括10位「 親王 」和2位「 郡王 」。「 鐵帽子王 」的含金量就在於,他們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傳一百代還是親王,還是那兩個郡王。除此之外,其余所有爵位都是每傳一代就減一級,直到減為最後一個級別不再減。

回到前面說的,下五旗正是由這12位元「 鐵帽子王 」來統領,分別擔任「 旗主 」「 領主 」,具體看圖4,細節可以不過於關註,你只要知道「 旗主 」>「 領主 」就可以了。

圖4

皇子皇兄的爵位解決了,姓「愛新覺羅」的其他人怎麽辦呢,接著按親疏遠近的等級往下排吧,就這樣一共分了十二個等級。

還有一點值得註意,我們知道官職中最高的是一品大員,為了體現宗室貴族的優越性,規定從貴族的第九等往下,依次與一、二、三、四品官職掛鉤,而前八等全部在一品以上,稱為「超品」。

同時,宗室女性也有單獨的爵位體系,這裏就不細說了,常說的格格在最後一等。

下面,看「 異姓功臣爵位

上面說到,「 宗室爵位 」是為了安排那些姓「愛新覺羅」的人,那不是這個姓的滿族人怎麽辦呢?除了滿族以外的其他跟你混的人又怎麽辦呢?不能過河拆橋啊,畢竟這些人也是為了你「愛新覺羅」出生入死打天下的。

前面提過,跟著「愛新覺羅」打天下的有三種人,分別是 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 。按理說,爵位同樣按這個原則來分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但是「愛新覺羅」為了搞「人上人」,硬生生把自己和其他滿人區分開了,加上蒙古本來有自己的地盤和爵位,不太好亂動,最後方案就成了「愛新覺羅」以外的滿族人和除蒙古族以外的其他族同屬一個序列,叫「 異姓功臣爵位 」。

而且,其爵位設定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公侯伯子男……沒錯,沿襲的漢制,共9個等級。

但是,既然這些人不是「愛新覺羅」,那爵位自然比前者要低,怎麽體現呢?還是與官職品級掛鉤,除了公侯伯三個爵位在一品之上,其余全部與官職品級掛鉤【你可以上翻,看看宗室爵位超品的有多少】。

異姓功臣爵位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雖然看起來是9個等級,但是實際上不止這些,因為每個等級裏又分一二三等,這樣就是27個等級。像大家熟悉的和珅、曾國藩、李鴻章都是公爵當中最高的,叫「 一等公 」,當然還有二等公、三等公。

還有一點需要註意,「異姓功臣爵位」比「宗室爵位」矮一截還體現在,前者沒有像「 鐵帽子王 」那樣的待遇,所有爵位都是每傳一代就減一級,直到減為最後一個級別不再減。

圖5

「異姓功臣爵位」講完了,最後剩「 蒙古爵位 」,實際上他與「宗室爵位」的設定有點像,從親王開始,總共十七個等級。

需要重點註意的是,蒙古爵位最高一級是「 」,這具有鮮明的蒙古特色,為了表示對清朝的誠服,「 」一般由皇帝掛個名,其內部還是交由蒙古人自己去做主。

最後再說一個點,就是貴族體系是比較敏感的體系,你說他沒權吧,這些人都是群底子深厚的人,譬如大家熟悉的雍正王朝裏八阿哥用「八王議政」來逼宮;你說他有權吧 ,實際上很多貴族只是一個名號,而沒有實權。怎麽理解呢?熟悉公務員隊伍的應該知道, 你就把他看作是職級並列 ,當官是實職、貴族是虛職,一個是處長、一個是一級調研員,這樣比喻算比較貼切了。

未完待續【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