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強調的是,並非達到酗酒程度才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即使是適度的、輕度的飲酒也會增加風險。美國癌癥協會(ACS)的建議是:最好不要飲酒。
據美國健康醫療專業媒體STAT報道,近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跨政府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釋出一份特別報告稱,少喝酒可以降低患口腔癌和食道癌的風險。該報告的作者、美國癌癥協會的癌癥流行病學家Farhad Islami表示:「鑒於其他癌癥中也具有許多相似的機制途徑,所以或許喝酒頻率也會影響其他癌癥的患癌率,不過還需要更多數據證明。」
根據該報告,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戒酒5-9年,可以降低34%的患口腔癌的相對風險,戒酒10-19年,可降低55%的相對患病概率;對於食道癌,戒酒5-15年可降低15%的相對風險,戒酒15年或更長時間則可降低65%的相對風險。不過,在戒酒與降低患喉癌、結直腸癌和乳癌的風險方面,還未有充分證據。
酒精為何會致癌? Islami介紹,一旦人們飲酒,酒精就會代謝成一種稱為乙醛的化合物,最初該化合物只存在於口腔中,幾分鐘後,乙醛的濃度會立即在唾液、胃液、結腸和血液中升高。這是一種強效的基因毒性化合物,它可以影響DNA,可能導致癌癥。吸煙也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從而增加口腔中產生的乙醛水平。此外,飲酒會激發身體炎癥,引起氧化應激,酒精可以影響性激素水平,這可能會提高患乳癌的風險。
需要強調的是,並非達到酗酒程度才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即使是適度的、輕度的飲酒也會增加風險,美國癌癥協會(ACS)的建議是——最好不要飲酒。
早在1987年,IARC就將酒精列為1類致癌物。當時的依據是:一種物質如果在研究中有充分證據證明其致癌性,即合理排除了偶然性、偏見及其他混雜因素後,該物質的暴露與癌癥發病仍存在正相關,那麽該物質就會被劃進1類致癌物。
但1類致癌物有100余種,為何酒精被頻頻「點名」?一方面,全球範圍來看,酒的銷量仍在不斷增加。一項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使用來自149個國家調查數據的研究顯示:1990-2017年,全球成人人均酒精消費量從5.9升增加到了6.5升,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7.6升;重度飲酒者占比從18.5%提升至20%,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23%。另一方面,根據IARC的研究,從地域上來看,東亞、中歐、東歐是酒精所致癌癥負擔最大的地區。
Islami強調,雖然酒精很早就被列為致癌物,但相關的科學研究並不多,「因為這些佇列研究從招募人員到真正分析數據並釋出,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此前有研究認為,少量飲酒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但「不排除這些研究很多是由酒精企業贊助的可能,所以研究結果或許存在偏見」。
對於未來的研究,Islami表示:「我們能得到的最好的證據是佇列研究數據,現在的問題在於,許多可用的研究只是報告了以前飲酒者的患癌風險,沒有顯示他們何時停止飲酒、停止飲酒多長時間,或者人們是否繼續飲酒但減少了飲酒量,這些都是我們後期研究的重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