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媒【金融時報】等媒體報道,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在近日的一場大規模非機密兵推中,首次對解放軍用上了核武。在包含核武選項的15次推演中,僅5次以解放軍撤退告終,且其中4次是中美雙方均未動用核武,1次則是美國率先動用。
推演結束後,美國智庫和研究機構稱,「美國有可能在台海沖突中取得有利結果,但不可能全面勝利」。台媒表示,就目前解放軍的海空力量和導彈實力而言,在西太平洋或「第一島鏈」範圍內,美軍未必有勝算,也未必有決心、有信心與解放軍一戰。
而前不久,解放軍出動上百艘戰艦,部署在從北起日本,中到台島,南到菲律賓一線的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的萬裏海疆上,進行了長達20天的演訓,鍛煉部隊、熟悉戰場環境、檢驗打法,完成了我軍的常態化演練和冬季大練兵。
就在此時,已經航行1萬2千多公裏,在海上顛簸了半個月的美軍「林肯」號航母也連夜離開亞太地區返回美國本土。日本防衛相中谷元表示,駐紮在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開始把第一批約100名後勤人員向關島轉移。按照計劃,在駐紮在琉球群島的1.9萬名美軍中,有4000人將轉移至關島,約5000人將轉移到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最終將駐守沖繩地區的美海軍陸戰隊人數減少到1萬左右。
美國方面指出,隨著解放軍導彈力量的發展,駐紮在沖繩等地的美軍已經「不再安全」。當前,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推行「以陸制海」的新型作戰理念,遷往關島的4000名美軍將被組建成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數個「瀕海作戰團」。
但是「第一島鏈」的沖繩建設有嘉手納空軍基地等重要設施,往西可以抵達中國大陸,往南可以抵達台島,往北可以抵達日本本土和北韓半島,有著非常大的戰略價值。美軍真的舍得放棄這個戰略要地嗎?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始終致力於推進 「兩小時打遍全球」 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島鏈」 猶如長期套在中國脖頸上的絞索,其存廢將對東北亞乃至印太地區的格局走向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
「第一島鏈」 北起日本列島,經由台島向南延伸至東南亞地區。這條島鏈恰似一根絞索,將中國的近海區域全然囊括其中,成為美國遏制中國走向世界的核心支柱。美軍憑借沿線的軍事基地群,牢牢掌控著中國通向大洋的各個海上咽喉要道,由此便催生了著名的 「離岸控制」、「馬六甲困境」 等相關理論。
就中國的國家安全而言,第一島鏈帶來的威脅極為巨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中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 「兩頭在外」。在依賴國外能源、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也不斷攀升,海外利益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其二,中國經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200公裏範圍內。第一島鏈上的美軍基地以及日韓台的航空火力,對中國的經濟帶構成嚴峻威脅。這也正是中國在東海劃設防空辨識區並建立東海海軍常態化戰備值班機制的根本原因。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突破第一島鏈的束縛勢在必行。然而,中國海空軍走出第一島鏈僅僅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一步是拓展中國海上的防禦戰略縱深。
美國五角大廈早在20年前就認為,中國期望控制台灣海峽、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並透過構建不對稱作戰體系實作區域拒止的目標,進而掌控黃海、東海、台海和南海,將美軍從長達3萬公裏的海上地帶驅逐出去。
但僅靠 「區域拒止」 概念只能解一時之困,難以消除長久之憂。大國的安全概念與效果與小國截然不同。大國的安全不能僅僅建立在本土安全之上,而應拓展安全地帶、中立地帶和敵對地帶。這正是中國一直倡導的 「禦敵於國門之外,殲敵於大洋之上」。
金一南將軍在【心勝】一書中曾提出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設想:將台灣島納入中國海上拓展防線之中,構建一條從青島到基隆、從高雄到榆林的海上防線。以這四個基地為支撐點,青島到基隆的直線距離為1300公裏,高雄至榆林為1200公裏,均在中國航空火力的作戰半徑之內。如此一來,將直接為中國沿海防線拓展出400公裏以上的防禦區域。
與美國人提出的 「區域拒止」 概念相比,金一南將軍的這一設想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更具助益,也更符合大國安全概念 。 而從地理角度來看,突破第一島鏈所帶來的地緣效果更為突出。
第一島鏈以西存在幾個極為重要的海上通道,包括南海通道、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其核心區域位於中國南海和台灣地區。這些通道不僅對中國至關重要,同樣也扼住了美日韓的咽喉。
在此,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世界上48%的海上運量經過南海,這意味著如此龐大的海上運量必然要經過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進入太平洋或中國東海。這條海上航道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直接影響到日韓兩國的經濟命脈。這便是近年來日韓等國緊跟在美國身後在南海和台海興風作浪的根本原因。
對於美國而言,第一島鏈的存在使其尚能掌控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太平洋或東北亞的這條海上生命線,日韓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也會繼續追隨美國的步伐。一旦第一島鏈不復存在,美軍將不得不戰略後退400公裏至關島,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將大幅下降。
當前的關鍵癥結在於台海。中國海空軍已經突破第一島鏈,使得第一島鏈名存實亡。然而,如果中國實作祖國統一,美國構建的第一島鏈將真正土崩瓦解。第一島鏈的破碎將使整個態勢發生逆轉,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太平洋或東北亞的航線將掌握在中國手中。
兩岸實作統一後,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群將直接處於中國的左右鉗形夾擊態勢之下。美軍基地群對中國沿海的戰略威脅將不復存在,這將徹底顛覆中美之間的戰略優勢平衡。美國的印太戰略將被中國一分為二,中美這盤大棋的態勢將發生顛覆性轉變,美國的圍堵戰略將遭遇徹底失敗。
因此,中國若要徹底打破美軍第一島鏈的圍堵,必須在解決台海問題的同時,在南海持續發力。
美國分析認為,中國進口石油的57%透過馬六甲海峽,26%透過巽他海峽,總量占比高達 83%。中國經濟重心集中在沿海200公裏範圍內,在這一區域聚集了41%的人口、50%以上的大中城市、70%以上的本地生產總值、84%的外來直接投資以及90%的出口產品生產地。因此,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致美國國會的報告中得出一個結論:該經濟帶的命運決定著中國的生死存亡。
2012年,美國國防大學教授赫爾姆斯提出了著名的 「離岸控制」 概念。他認為,只要美軍進行離岸封鎖,在諸如馬六甲海峽等遠端封鎖海上國際通道,中國遲早會被迫與日本、菲律賓等國簽署 「城下之盟」。赫爾姆斯提出這一概念的依據主要是清晰地看到了中國海外利益拓展與中國遠海作戰能力發展不匹配的現實狀況。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海外利益在當前時期前所未有的突出,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僅就石油而言,中國自產2億噸,進口5億噸。自1993年中國開始從石油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以來,這個安全問題便一直嚴重困擾著我們。再加上當前中國經濟 「兩頭在外」 的現實情況,這一安全訴求已然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安全問題。
美國自然不會放過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問題,緊緊盯著中國的軟肋頻繁出招。搞印太版小北約、在南海興風作浪等舉動都是基於這一根本原因。「馬六甲困境」 也由此產生。那麽,中國該如何擺脫這一困境呢?中國正在精心布局一盤大棋。
基本國情決定安全追求,中國的國家安全籌劃的關鍵起點就在於此。2012年,中國首次提出海洋強國戰略。2015年,在釋出的【中國軍事戰略】中首次提出 「海外利益攸關區」,這也決定了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海洋強國戰略之路。
在國家戰略這個總框架搭建起來後,逐步細化的具體實施隨即全面鋪開。第一步,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施備用方案。雖然中國嚴重依賴石油海外進口這一事實不可逆轉,但用陸上管道替代傳統的海上運輸,可以有效降低比例,將相關威脅降至最低。
中國和伊朗石油管道專案便是其中之一。這一專案不僅能夠解決石油進口輸送的問題,同時還能帶動管道沿線的經濟發展,是一個互惠雙贏的舉措。除了陸上管道專案,我們還透過與俄羅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緬甸等國合作,繞開馬六甲海峽這一咽喉要道,將原油從這幾個國家透過陸路轉運至中國國內。至於經貿方面,中歐班列、中巴經濟走廊、中緬國際通道等都是我們繞開海洋、尋求陸地國際通道的具體選擇。
第二步,在台海、南海一點一面同步發力,借勢取得南海—台海—東海的實際控制權。解放軍透過常態化對台巡航,完成了宮古水道的隔斷,阻止美日幹涉,並控制了巴士海峽,解決了外部勢力幹涉的問題。
同時,中國在南海進行了陸地吹填作業。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濟礁三角基地群成型。在短短18個月內,中國造地近3200英畝,深水港、3000米長的跑道以及相關軍事設施建設同步完成。馬六甲海峽首次進入解放軍戰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解放軍還強化了南海方向的軍事部署,山東艦航母、055萬噸大驅、075兩棲攻擊艦以及戰略核潛艇等都部署在海南基地,南海這個軍事堡壘正在逐步成型。
第三步,透過反介入作戰體系,進一步擴大優勢,鞏固中國近海的戰略主動權。近年來,解放軍對美軍的挑釁給予了強硬回擊。中國新一代重型戰鬥機殲-20、轟-6K/J中遠端轟炸機、東風中遠端彈道導彈等大批武器裝備的服役和武庫更新,使得解放軍具備了對中國海岸線之外2000公裏各類軍事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反介入作戰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切實存在的現實。
這盤大棋已基本落子,所取得的成效也是顯而易見的。「馬六甲困境」 雖有其形,但已無其實。然而,當前解放軍僅將馬六甲海峽納入作戰半徑之內,顯然還不能滿足中國的安全訴求。畢竟美軍在24小時內便可完成對馬六甲海峽的封鎖,目前只能解決一時之慮,難以消除長久之憂。中國若要長遠解決這一困境,還缺少一個支撐點。
美軍在馬六甲海峽的軍事支撐點便是位於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中國完成了南海三角基地群的建設,使馬六甲海峽進入解放軍戰機作戰半徑之內,但這遠遠不夠。我們只是完成了馬六甲海峽東部能力的拓展,而西部仍需一個支撐點。因為美印正在強化合作,馬六甲西口的安達曼—尼科巴地區已經成為一個威脅。
從地理上看,我們所能選擇的地點分布在緬甸、斯裏蘭卡、孟加拉國三個國家。例如孟加拉國的達卡港、吉大港,斯裏蘭卡的漢班托塔港以及緬甸的科科群島等。如果我們能在這三個國家尋求一個類似於吉布提的海外保障基地,便可確保在安達曼—尼科巴地區的存在,將這個西口安全威脅排除在外。
同時,這還可以與中國南海的基地群形成犄角之勢,在馬六甲海峽兩端維持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即便未來在泰國開辟一個人工運河,中國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中國海外利益的安全。這個支撐點將解決中國的長久之憂,「馬六甲困境」 將真正不復存在。
對於第一島鏈的名存實亡,美軍早已開始做最壞的準備,包括第二、三島鏈,甚至是美國本土。為了防止關島受到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美國投入4億美元加強關島一體化反導防空體系。7個 「薩德」 連中有兩個部署在關島,部署在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岸基 「宙斯盾」 系統也移至關島。
據2022年11月15日的美國【國防】雜誌報道,2022年10月至11月,由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2旅級戰鬥隊和空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第3陸戰隊近岸團擔任藍軍,由第196步兵旅擔任紅軍,雙方在夏威夷群島的8個島嶼展開對抗演習 「夏威夷保衛戰」。
美國甚至認為本土都不再是安全的避難所,開始提出如果美國本土受到攻擊時,美軍應如何應對的方案。2023年4月,美國空軍在懷俄明州的287號、789號高速公路和阿肯色州的63號公路,演習本土機場被摧毀後如何在公路起降。
2023年6月,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作戰中心等10個單位首次參加了本土海軍基地被摧毀後的修復解決方案和作戰資產重新最佳化配置方案。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已大量淘汰進攻武器,成立岸防團,換裝岸艦導彈以加強防禦。可以說,自美國建國以來,或許從未如此擔憂過本土安全。
【兵國大事】認為,時代真的變了!中國的全面崛起,改變了霸權決定一切的規則,給世界帶來了和平發展的希望。按照如今的中美發展態勢,美軍不僅守不住第一島鏈,今後在第二島鏈也將岌岌可危。美軍還是把夏威夷和美國本土好好看住了吧,畢竟都處在俄羅斯的導彈射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