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包括武器裝備、人員技術和經濟專案,為中國贏得戰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也有人認為,誌願軍是依靠蘇聯支援的武器才打敗「聯合國軍」。實際上聯援助的首批武器是在第四次戰役期間才裝備到誌願軍手中,而整個戰爭取得較大戰果,打得酣暢淋漓的卻是前三次戰役。
前三次戰役中,誌願軍戰士手持的大多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使用過的老舊武器,而且由於品類繁多,來自許多不同國家,號稱「萬國造」。即使後來換裝蘇聯武器以後,有的部隊卻又在戰場上自行將蘇聯武器換成美國武器,這又是為何呢?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武器援助情況。
美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史太林一直試圖說服中國出兵,一方面告知美國占領北韓後將以其為基地入侵中國;另一方面又答應援助武器,幫助中國軍隊實作現代化,可謂威逼利誘。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剛剛結束長期的戰爭,百廢待興;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無法與美國抗衡,出兵沒有太大勝算。
因此國內的主流意見是不出兵,但尚未作出最後決定。此時周總理和林帥秘密訪蘇,試探史太林的態度,並陳述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困難,認為中國不宜出兵。但次日,國內便傳來訊息決定出兵。不過再次讓蘇聯組織高層會談已經不可能,周總理只能找到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請他轉告中國的決定,並與他商談了關於援助武器的數量、接管辦法、存放地點等細節問題。
10月14日(首批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前5天)史太林復電表示同意,由於此前時間太緊,討論武器時並未談到價錢問題。但中國交底要出兵後,也失去了討價還價的籌碼。考慮到當時蘇聯也很困難,史太林最終決定以「信用貸款」的方式提供給中國,即不用任何抵押物。以生產成本的一半計算貸款,年利為1%。總體上看還算實惠。
根據後來解密檔案中,毛主席致史太林的電文,這批武器的種類和數量為:蘇式步槍14萬支,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槍26000支,子彈8000萬發;蘇式輕機槍7000挺,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子彈2000萬發;飛行員手槍1000支,子彈10萬發;TNT炸藥1000噸。這些武器到1951年初才運抵中國,第二批入朝的19兵團和3兵團就裝備了蘇式武器,並參加第五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首批部隊入朝作戰,包括38、39、40、42軍,炮兵1、2、8師,第一次戰役打響後50、66軍也開入北韓,總兵力約29萬余人。當時誌願軍武器總體情況是:炮火老舊、型號雜亂、口徑小射程近、彈藥不足。一個軍才有各種火炮520門,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一半。但現代戰爭比的恰恰就是炮火,當時誌願軍處於全面劣勢,鄧華就曾指出,面對美軍,要有4比1甚至5比1的兵力才有把握圍殲。
就步槍來說就有美、蘇、德、日等多個國家制造的,國產的也有好幾種,其中國軍生產的中正式步槍算是比較好用的。為了統一後勤供應,出國前誌願軍盡量統一了輕武器,考慮到政治影響淘汰了中正式步槍(該槍上刻有中正二字),只留下日本三八式、漢陽造七九式以及部份蘇式和美式步槍。
第一批出國的誌願軍當中,武器裝備最好的要數39軍,該軍是四野的王牌,在解放戰爭當中繳獲較多,號稱「美械軍」,主要裝備如下:
38式步槍7320支,79步槍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槍2408支,美制衝鋒槍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制M1918式輕機槍168挺,英制布倫式輕機槍117挺;美制M1917式重機槍155挺,日制92式重機槍7挺;60毫米迫擊炮260門,81毫米迫擊炮82門,82毫米迫擊炮15門,120毫米迫擊炮12門,美制107毫米化學迫擊炮12門;國產6管102毫米火箭炮9門,92式步兵炮36門,41式山炮12門,94式山炮12門,美制75山炮12門。
裝備最差的是50軍,該軍是原滇軍60軍,在長春起義前曾從鄭洞國手裏騙領了一批美式火炮,後來交給華東軍區用於解放對岸作戰。戰爭爆發前,該軍已經轉入地方從事生產工作,後被調到東北打算改編炮兵。但由於戰場形勢需要,又重新發放武器,所以領到的都是庫存貨,比其他軍要稍微差一些。
50軍以最差的武器在漢江南岸與美軍血戰50天,依靠豐富的陣地防禦經驗,圓滿地完成了阻擊任務,可見戰鬥力是非常強的。戰後彭老總表示,要優先給其更換蘇械,將來部隊縮編保留番號。50軍主要裝備如下:
38式步槍1565支,79步槍6111支,英制恩飛步槍458支,美式碳烯槍716支,美式衝鋒槍1575支,捷克式輕機槍821挺,英制布倫式輕機槍120挺,馬克沁重機槍125挺,92式重機槍3挺,60毫米迫擊炮230門,81毫米迫擊炮4門,82毫米迫擊炮52門,美制60毫米火箭筒4具,美制57毫米無後座力炮4門,92式步兵炮14門,美制75山炮16門,日式37毫米戰防炮7門,美制37毫米戰防炮36門。
1951年1、2月份,也就是第四次戰役期間,蘇聯援助的武器陸續運抵前線,很多部隊已經補充了蘇聯武器。但到4月底進行第五次戰役時,有的部隊又將蘇聯武器換成了美式武器。80年代,後勤部組織編寫抗美援朝後勤戰例,找到原40軍各級指揮員訪談當時的情況。
原40軍軍長溫玉成提到:「出國時,部隊都是蘇、日裝備,經過幾次戰役,戰士手中武器都換成了美式衝鋒槍、碳烯槍。」原40軍118師政委張玉華說:「五次戰役因我們基本上都是美式裝備,因此彈藥消耗不用後方補充,師以下越打彈藥越多。」40軍354團團長褚傳禹說:「打第五次戰役時,我們原來的蘇式武器已基本全換上了繳獲的美式裝備,那時繳獲的武器很多,營、連、排、班都可以自行換一換。」
而且大家都還提到,沒有成建制地將蘇械更換成美械,而是一邊打一邊換,屬於戰士們自發行為。也就是說交戰時,戰士們繳獲新武器,那個好用隨手就更換了,沒有上報。
這些回憶是準確的。1951年7月25日,40軍後勤部編寫的【入朝五個戰役後勤工作總結】中也提到:「我軍美式武器較多,絕大部份依靠戰繳解決,僅日式武器和非美械武器依靠分部供應。」
更換美式武器的部隊不止40軍,總後勤部曾查閱了各部報上來的武器裝備表(40軍由於更換美式武器較多,沒有報輕武器裝備情況),並與入朝初期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部隊增加了許多新武器,而損失了較多的舊裝備。為此該部於1951年2月15日專門報告中央,提到:
為保證已換裝部隊武器口徑的統一,建議前方教育部隊,盡可能不要用繳獲的武器隨便調換蘇式武器,應將繳獲的武器交後方修理備用,若萬不得已而使用繳獲的武器時,亦必須在部隊整訓時進行調整。
為何40軍放著現成的、彈藥有後勤供應的蘇式武器不用,而要更換依靠繳獲才能補充彈藥的美式武器呢?結合當時的情況分析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1、繳獲武器較多。抗美援朝戰爭的5次戰役都是大規模的運動戰,參戰人員多,運動範圍廣,尤其是前三次戰役,誌願軍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戰場上,南韓軍簡直不堪一擊,與誌願軍一接觸就丟下武器逃跑了。第四次戰役時,為了穩住南韓軍,李奇微不得不特意告訴他們當面的敵人是北韓軍,不是中國人。前三次戰役,誌願軍大膽迂回穿插,即使美軍一旦被截斷後路,也經常丟下武器就跑。誌願軍殲滅了大量敵軍,也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
2、美式武器較蘇聯武器好用。蘇聯援助中國的武器大多是他們二戰時使用過的舊武器,徐向前曾回憶說:「運回來一些,多是些舊家夥,拿到北韓戰場上,有些槍栓拉不開,簡直沒法用。」1951年8月,總後勤部派人到前線了解軍械使用情況,回來後形成文字報告,其中提到:「對蘇式衝鋒槍和輕、重機槍都感到好,對美造碳烯槍、步槍、輕機槍都喜歡使用。但對蘇式步槍則都不喜歡使用。」
使用「感到好」描述算比較客氣,戰士們實際上「喜歡用」美式武器。以步槍為例,美軍當時裝備M1半自動步槍,戰士們普遍反映好用、耐用,射速高,在近戰當中不吃虧。而且射程遠,精度高,用於狙擊也不錯。據說當年誌願軍神槍手張桃芳使用的就是M1步槍。而蘇聯援助的M1891/30型步槍(莫辛納干),在近戰中對美軍的M1很難占到便宜,而且由於北韓冬天寒冷,槍栓經常被凍住,被迫用腳蹬,戰士們將其稱為「腳蹬槍」,認為還不為國產中正式。
3、後勤補給困難。在運動戰階段,誌願軍的後勤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第四次戰役時最前線離後方已經超過500多公裏,由於美軍不斷轟炸以及誌願軍缺乏運輸裝備等諸多問題,物資始終供應不上。不僅武器彈藥,連吃穿都成問題。尤其是進入春季以後,山洪暴發,道路橋梁被沖毀,前方鐵路也中斷,物資更不能及時送到前線。在這種情況下,各部只能靈活地使用繳獲的裝備。
4、武器損壞較大。戰場上的武器損壞,包括戰損,正常使用損壞,敵方轟炸、遺失等多種情況。根據總後勤部統計,前五次戰役誌願軍平均每月武器損耗率為:步槍12%,衝鋒槍21%,輕機槍24.3%,重機槍17.1%,60毫米迫擊炮19.2%,火箭筒15.3%,輕迫擊炮15%,山炮30%,高射機槍30%。後兩種武器損耗較高是因為直接面對美軍飛機轟炸。總體上,這個損耗率還是比較高的,在後勤補給不及時的情況上,只能在戰場上慢慢更換,否則就沒有武器使用了。
第4次戰役以後,大規模運動戰已經很少了,進入陣地防禦戰,這時候對武器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大口徑火炮,蘇聯援助的武器開始發力。最為典型的是1953年7月13日誌願軍發起的金城戰役,這是抗美援朝最後一場戰役,誌願軍準備了1100多門火炮,在7-28分鐘的時間裏,發了1900余噸炮彈,南韓軍陣地30%以上的表面工事被摧毀,在開辟通路的地段上破壞障礙物達80%-90%,這是破紀錄的。誌願軍1個小時就全部突破南韓軍4個師的防禦陣地。
在第一批武器裝備以後,總參謀長徐向前率代表團到莫斯科與蘇聯談判第二批購買60個師的武器。談判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談到10月份,中國希望能在1951年內提供,但蘇聯只答應1951年提供16個師的裝備,剩余的按每年三分之一提供。但實際上,直到1952年4月蘇聯只提供了4個師的裝備,其中3個師中國還移交給了北韓,大部份武器直到戰後才供應。
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武器雖然大多是自己淘汰的舊武器,但對於誌願軍來說也算「高級」了,在戰爭中發揮過不小作用,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其實蘇聯援助作用最大的還是人才技術和經濟方面,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整套國防工業。提供了部份武器的設計圖紙,後來中國自行生產了一批武器裝備部隊,使中國軍隊統一了制式,實作了現代化。尤其是蘇聯提供給中國的米格-15戰鬥機,在當時仍算比較先進,使中國從無到有,一夜之間成長為空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