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機型實作量產正式入役加入戰備值班的時候,整個亞洲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的制空權都將牢牢掌控在我軍手中,敵方只能依靠無人機掌握短暫的低空制。
朋友早上中午晚上好,今天我應約來聊聊2024年12月26號試飛的兩款新戰機,以及為什麽以後東亞的天空中國說得算。
試飛是在12月26號,很明顯這是明牌飛給世界看的,要想秘密試飛有的是辦法,不存在藏不住秘密。
無論為什麽要明牌看,新戰機意味著從此東亞的天空只有中國的聲音。這是無數軍工人默默奉獻的成果,他們本可以追逐名利,但是為了無數中華兒女,他們選擇為國防事業奉獻青春。請朋友們和我一起,不要忘記他們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的貢獻。
為了方便,今天我叫這兩款戰機北六代(沈飛試飛)和南六代(成飛試飛)。現階段南六代有多角度影片,北六代只有機腹角度,所以我們只能大致總結出我軍對新型戰機(可以說六代機,但是嚴格來說並不嚴謹)的技術要求。
兩款的共性如下
1是南北兩款都是無尾翼設計(無垂直尾翼,無水平尾翼)
2是南北兩款都有復雜的舵面
3是南北兩款都做了隱身修型
4是南北兩款都留了更復雜的雷達口
5是南北兩款都比現役戰鬥機(殲20)要大,比現役轟炸機(轟6)要小
先說無尾翼。
尾翼的作用是控制飛機方向,所以沒有尾翼意味著飛機的飛行控制需要下大功夫。
這裏的大功夫我說的輕松,到了實操,無尾翼設計意味著新戰機的飛行控制需要全部從零開始設計。但是相對的, 無尾翼設計可以給新戰機提供極致的隱身效能和高音速巡航效能。
為什麽說極致?因為殲20和殲35A的服役表示中國的隱身技術是合格的,如果不合格那美軍早說出來了。而且結合中美雙方的官方記錄,中美的隱身戰機在巡航中早就碰過面,中美雙方了解對方的隱身效能,美軍是最希望中國戰機不行的。
既然隱身技術合格,再用無尾翼設計, 就表明新戰機的設計指標中對的隱身效能的要求是遠超現階段所有現役戰機和所有已公開在研戰機計劃。
無尾翼設計的另一個優點是有利於戰機在超音速巡航中不損失整體機體強度。比如美軍的F35現階段就被要求在非緊急情況下不許超音速,美軍的公開解釋是F35機體強度有問題,這裏我個人猜測問題出就在尾翼(垂直尾翼為主)上。
但是,為了機體強度就取消尾翼而指數級增加飛控難度明顯是筆賠本買賣,即使算上隱身效能的增加也是賠本買賣,飛得快但難操控不是好戰機而是飛行棺材。而且殲20沒有機體強度問題,有問題外媒早傳開了,沒傳我們可以反推不存在機體強度問題。
所以, 采用無尾翼設計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追求遠端現階段所有現役戰機和所有已公開在研戰機的超音速巡航速度。
再說復雜舵面。這裏我們看不清北六代的舵面設計;而影片中的南六代有著相當復雜的舵面;但是從北六代的飛行影片中可以推理出其舵面設計大概率也很復雜,要不然做不了這些動作。
前文說了無尾翼意味著難操控, 有復雜舵面意味著我軍在技術指標中大概率是要求了略高於基礎標準的操控效能。 要不然不需要那麽多舵面,舵面越多保養難度越大故障概率越大使用成本越高,如此金貴的裝備不可能在使用成本上自找麻煩。
這裏判斷操控略高是為了留足提前量,也許透過舵面和向量發動機(發動機噴口可以動,中國已掌握該技術,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透過一架殲十展示過)的組合可以實作不輸殲11和殲16的操控效能,甚至有可能和殲20早期俄產發動機型號持平,具體得等到新機型正式量產入役進入戰備值班我們再看。
隱身修型這裏不多解釋,但是在第一次試飛就做了隱身修型值得說道,有可能是新機型完成度極高可以在第一次試飛就驗證隱身效能。具體是什麽朋友們見仁見智。
再說雷達口。
隱身飛機需要對所有外露部份進行隱身修型,包括雷達、光電感知也就是殲20和殲35機身上白色的多邊形塊塊。我們可以在南北兩款機身上都看到有預留多個明顯顏色不同的色塊,這裏我判讀是雷達和態勢感知。
新戰機要為未來可能的發展留住技術冗余,所以我猜測新戰機大概率會帶針對隱身戰機的雷達和側向雷達(現階段所有現役戰機只有指向機首的正面雷達)。
這意味著新戰機會有著超越現役所有戰機和所有在研戰機計劃的態勢感知能力, 同時因為預警機的存在,新戰機的側重大概率是無人機指揮和有限的戰場資訊中繼。
註意,和南六代同時試飛的還有雙座版的殲20S,現階段主流觀點認為殲20S的定位就是無人機指揮。一般來說試飛伴飛的飛機應該是成熟可靠的老飛機,這次派殲20S表明其完成度已經高到達到成熟可靠的標準。
既然殲20S和新戰機同時有無人機指揮機的能力,我個人猜測我軍的設想是殲20S負責指揮空優無人機(負責奪取短距和中距制空權); 新機型的任務是指揮遠端無人機、高速無人機和應急指揮所在空域所有我軍無人機)。
最後聊聊新戰機的尺寸。
這裏的尺寸等於我軍對其的定位,既然南北兩款新戰機都是狹長型機身外加尺寸大於我軍現役戰機,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新戰機的 定位是空優機 而不是戰鬥轟炸機。
首先,我軍已經有了基於蘇27的大載荷戰鬥轟炸機,既然有了便宜大碗好生產易維護的戰鬥轟炸機,為什麽要自討苦吃搞如此復雜的新機型? 我軍也有其他裝備可以在敵軍最短反應時間內實作突防精準打擊。
同時,美軍的B2和和B21轟炸機也是無尾翼隱身設計。但是,B2翼展52.4米,機長21米;B21推測翼展40米,機長16.5米;我軍的轟炸機轟六的原型圖16翼展33米,機長34.8米。
對比這3者的數據,朋友們應該發現了,隱身轟炸機的特點是寬,而新機型是長。
所以新戰機不是戰鬥轟炸機,因為隱身彈艙容量不夠。當然彈藥可以掛機翼,但是掛機翼必然損失隱身效能,那為什麽費時費力搞無尾翼和隱身修型?
再結合上文總結出的:極致隱身、超音速巡航、極致態勢感知和無人機指揮,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戰機的技術指標就是要奪取絕對制空權,裝備中距和未來的遠端空空導彈,配合現役戰機、預警機和無人機, 做到控制任意戰場的絕對制空權。
這裏還剩最後一塊拼圖,那就是航程。現在資訊可以確定南六代用的是三發動機;北六代不確定,因為只有機腹畫面,有可能是雙發動機布局,也有可能是三發動機布局。
我軍現役重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大概在2000公裏左右,現役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我推測大概是3000公裏上下。再結合可能的三發動機布局,所以我推測新戰機的作戰半徑大概在3000公裏左右。
這比任何現役或在研戰機的作戰半徑都要長,美軍的F22和F35證明了長航程的重要性,再加上我軍現階段缺乏海外基地以及日漸緊張的東亞局勢, 所以我判斷我軍定下的技術指標中必要有長航程這一項, 至於有沒有我說的3000公裏作戰半徑,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再聊聊試飛本身。
試飛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可以是飛機構型驗證;也可以是所有系統第一次合在一起的驗證。前者完成度低,後者完成度高,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都代表著中國人第一次定義了什麽叫新空戰。
另外,新戰機的最終量產入役版只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試飛版在構型上大致相似,相似度參考口紅色號,懂行的人會說完全不一樣,不懂的人會說大差不差。
綜合上面的分析和推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新機型實作量產正式入役加入戰備值班的時候, 整個亞洲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的制空權都將牢牢掌控在我軍手中, 敵方只能依靠無人機掌握短暫的低空制空權。
為什麽我可以在現在下這個判斷,因為即使是航空科技如此先進的美軍, 到現在也沒試飛六代機, 甚至於美軍自己都在公開報告中承認,美軍到現在還沒有想清楚六代機的戰術定位和技術指標應該是什麽。
現階段美軍的六代機專案已經進入停止研發等待國會決策去留的狀態。結合美國現階段的制造業空心化, 我個人判斷美軍的六代機專案的正式量產服役應該比中國的要晚 ,而且美軍六代機即使入役了也大概率弱我軍一頭。
別忘了,能送探測器去火星的美國,到現在都還沒有服役一款高超音速導彈。且不說中國,伊朗已經用實戰證明了自己的高超導彈;甚至現在產能緊的俄羅斯都透過東拼西湊攢出了一型高超音速導彈(24年11月的榛樹導彈,大家想看具體分析的話請在評論區留言)。 這些足以證明現在的美國研發能力大不如前。
那麽問題來了,這落後的帽子應該扣在太平洋哪一邊的頭上呀?
讓我們一起期待六代機入役的哪一天,到時候我們一起欣賞龍吟。下一篇見,再會。
(感謝各位讀到這裏,如果朋友們喜歡這種淡淡的硬核的軍事類分析文章,請狠狠留言讓我無法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