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名為M2 Machine Gun,簡稱M2重機槍,是二十世紀初由美國研制並正式列裝的強大武器。這款重機槍的設計理念源自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結合卡鐵起落式閉鎖結構,使其擁有高度的射擊穩定性和精準度。M2重機槍主要發射的是12.7×99毫米(即0.50英寸BMG)的機槍彈,被廣泛套用於攻擊輕裝甲目標和集團有生目標。這樣的火力配置使其成為陸軍的得力助手。
回溯其歷史起源,M2重機槍的前身是於1921年定型的M1921型12.7毫米重機槍。這款武器由著名的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斯·布朗寧傾心打造,是布朗寧M1917式7.62毫米重機槍的放大版,同樣采用了水冷式槍管設計。到了1932年美軍對M1921重機槍進行了改進,換上了質素較輕的氣冷式槍管,並正式命名為M2重機槍。為解決槍管過熱的問題,美軍在1933年進一步裝備了采用重型槍管的型號,稱為M2HB重機槍。到了八十年代初,布朗寧公司在原有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款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M2HB-QCB重機槍。這不僅展現了其在技術和創新上的領先地位,還充分滿足了不同戰場環境下的作戰需求。為了滿足多樣化的作戰需求,M2重機槍還有車載、艇載及機載等型號,形成了一個龐大家族。
一、基本資訊
二、研發背景
M2重機槍是美國於20世紀初開始研發的一種大口徑重機槍的成果。其研發背景源於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將軍的需求,為了滿足歐洲軍團的需求,該槍被設計用於摧毀軍用飛機和坦克等地面目標。其設計和制造任務分別由約翰·摩西斯·布朗寧(位於曲特工廠)和溫徹斯特武器公司承擔。
研制過程是基於M1917式布朗寧重機槍(7.62毫米口徑)的放大版設計。在1921年,M2式布朗寧大口徑重機槍正式定型,並被列為美軍的制式裝備。最初命名為M1921,該槍配備了水冷散熱裝置,並增加了一個液壓緩衝區以吸收過大的槍管後座力。液壓緩衝區內的油的流量可調,從而實作了射速的調節。到了1923年,M2正式更名為「Machine Gun, .50 Calibre, M1921」,並成為美國陸軍和海軍的主要防空武器。
在隨後的幾年中,M2重機槍經歷了不斷的改進和演變。在1930年,美國陸軍采用了稍作修改的0.50口徑M1921A1機槍。研究集中在開發適合多種作戰環境的通用機槍上。關鍵的設計改進包括更改機匣,使其能夠適應水冷或風冷槍管,並開發了可切換的左側或右側子彈傳送帶裝置。這些改進使得美國陸軍將新型改進型.50口徑機槍作為M2重機槍的替代,包括水冷防空版、風冷陸軍版和航空機槍。
最初的風冷槍管由於過於輕便,無法在地面作戰中提供持續的火力。因此,研制方很快為地面使用改進了較重的槍管,產生了所謂的M2重型槍管或簡稱M2HB重機槍。到了1938年,M2HB重機槍的槍管被進一步加長,以提高打擊能量和射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形式的M2HB重機槍大量生產。
在整個二戰期間(1941年至1945年),美國軍火工廠生產了近200萬支各種型號的M2重機槍,其中超過40萬支是M2HB重機槍。戰後0.50口徑的M2重機槍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並且在大多數北約國家和許多其他國家中仍作為陸軍步兵武器和裝甲車輛武器大量裝備。同時,美國和比利時繼續生產新型M2HB重機槍。
三、技術規格
四、結構特點
五、衍生型號與用途
六、作戰歷史與影響
關於M2重機槍被譽為「老幹媽」名號的原因,其深厚的可靠性根基自二戰以來一直在美軍中屹立不倒。該大口徑機槍采用的.50 BMG彈藥具備顯著優勢,包括火力強勁、彈道穩定以及極遠的射程。其每分鐘射速在450至550發之間,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航空版本中,更是達到了每分鐘600至1200發的驚人速度。借助後坐作用系統,M2在全自動發射時表現極為穩定,顯著提高了命中率。
M2重機槍的槍管在重型鍛鑄過程中提高了加工精度,而沈重的機槍底座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穩定性。使用的12.7×99毫米子彈賦予其巨大的槍口動能,甚至達到了AK47自動步槍的九倍。這種強大的動能使得M2重機槍擁有非同尋常的遠射程和高精度。
布朗寧M2HB重機槍,自1921年開始服役,已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口徑機槍之一。其強大的火力和遠端射程使其在低空防空、攻擊步兵火力陣地以及打擊坦克等重型目標方面表現出色。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伊拉克戰爭的考驗,M2HB的實戰表現得到了廣泛認可。目前,世界上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部隊裝備了這種機槍。部份國家還對其進行了改進,增加了快速更換槍管、射擊高效能槍彈等功能,進一步提升了其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