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場模擬實戰演練中,美國軍事決策者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與震撼。因為他們發現,倘若與東方巨龍中國交戰,關島基地的空中力量將面臨嚴峻考驗:高達九成的作戰飛機可能尚未騰空,便已遭致解放軍雷霆萬鈞的打擊,命運堪憂。
據美方專家剖析,這一驚人後果的根源在於基礎設施的短板和薄弱的防禦體系。首先,基地的防護設施明顯不足,難以抵擋住潛在的攻擊;其次,飛機的停放位置過於暴露,為了日常維護的便捷而犧牲了戰略隱匿,這種布局無疑在實戰中暴露了致命弱點。
對此,一群深具責任感的美國國會議員挺身而出,向空軍和海軍部長投遞了一份犀利的備忘錄。他們嚴厲指出了基地建設的疏漏,敦促軍方立即采取緊急行動,強化基地的防護屏障,確保戰時安全。
這些議員強調,印太地區的美軍基地普遍缺乏堅實的物理防護,許多飛機的停靠區域過於靠近,如同在敵人的眼皮底下。一旦沖突爆發,這樣的布局無疑會讓美軍陷入被動,成為敵方火力的首要目標。
此外,美軍後勤體系的衰退也不容忽視。前線基地的彈藥和補給儲備無法滿足高強度戰鬥的需求,這無疑讓美軍在遭受攻擊時顯得極為脆弱。反觀中國,其軍事實力雄厚,足以壓制美軍基地的防禦系統,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有人提議,美軍必須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比如加強「被動防禦」系統的部署,諸如愛國者-3防空系統的升級和最佳化,以期在未來的潛在沖突中提升生存能力,確保戰力不失。
美國軍事策略的革新者們倡議在本國領土上實施一項深度改造計劃,旨在增強基地設施的靈活性與生存能力。他們倡導在原有的基礎上增設分散且隱蔽的防禦工事,以規避單一目標攻擊,同時嚴格管控地面飛機的集結,確保動態部署的多樣性。面對可能遭遇的突襲,他們強調迅速恢復關鍵基礎設施的執行,以便在遭受打擊後迅速反彈。
主動防禦策略,被視作這場變革的核心,尤其是提升防空系統的科技含量和密度。這不僅關乎戰術層面的防禦,更是戰略層面的前瞻性思考。然而,盡管這個理念深入人心,現實的挑戰卻如陰影般籠罩。美國軍方對此並非無動於衷,他們深知問題所在,只是資源的分配和生產能力的限制,使得這一理想難以立即轉化為實際行動。
正如烏國總統澤連斯基所表達的迫切需求,他懇求美國提供更多的先進防空系統,這無疑揭示了美國當前面臨的瓶頸。美國的國防預算雖廣,但在全球範圍內維護多個利益點,尤其是在亞太區域,如日本、南韓、關島,甚至是潛在的新夥伴菲律賓,使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優先保障關鍵基地的防護,其余地區則需暫時放緩投資。
因此,美軍的改革之路,雖然理念清晰,但實際操作中充滿了妥協與權衡,每一項決策都反映出復雜的戰略考量。
從戰略層面審視,強化被動防禦措施似乎成為美軍更為實際且經濟的策略。盡管加固現有設施需投入巨資,但從長遠看,它的效益遠超新防空系統的購置成本。動態部署的靈活性雖消耗一定資源,但確能產生顯著的效果,堪稱一項平衡的決策。實際上,這一觀念已在美軍內部獲得了廣泛認同。
然而,現實的困境令美國軍方進退兩難,首要難題就是財務制約。據透露,美軍當前的建設預算中,僅有可憐的2%用於在亞太區域構建具備快速恢復能力的基地,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軍並非不願行動,而是受限於無法充分實施已有的策略規劃。
此刻,一個生動的畫面浮現在眼前:一架F-16猛禽戰鬥機從機庫優雅地滑出,象征著美軍的力量與決心,但也揭示了他們在資源有限下的無奈。
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若真的面臨嚴峻形勢,美軍面臨的挑戰將遠不止於此。兵棋推演雖重要,實戰中的復雜性卻無法被紙面模擬。此外,美國政治人物對軍方的壓力,自古以來便是其軍事策略的一部份。
然而,這一事件清楚地昭示了中美軍事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在與中國對抗時,美國現今已感受到潛在的劣勢,這種感知在美軍內部無疑更為強烈,尤其是那些曾執掌印太司令部的高級將領,如阿奎利諾將軍的離職,更是凸顯了這一轉變。
近日,卸任美軍印太司令部要員的菲利普·阿奎利諾,深有感觸地提及中國以一種微妙而無聲的方式,已在無戰火碰撞中重塑了中美之間力量的格局,如同溫水燉青蛙般悄然影響。作為中美對抗舞台上的資深較量者,阿奎利諾對此有著深刻的領悟。
不得不承認,面對中國,美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軍固然洞察自身的難題,然而破解之道卻顯得捉襟見肘。這實質上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事實:中美之間的力量天平,正悄然傾斜。美國在維持其全球戰略的同時,還得兼顧其他戰區,這無疑讓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占據了主導地位。
歸根結底,中國的崛起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明智之舉是美方應順應潮流,與中方攜手共進,為世界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然而,若美方仍固執己見,甚至走向極端,那麽今日兵棋推演中的慘痛教訓,恐怕在未來會變為現實的殘酷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