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解決中國軍隊」,尺冬作戰,印中將7800字捷報,發往新德裏
1962年,中印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自稱為「亞洲強國」的印度不再高調,宣稱一定會在十天內擊敗中國軍隊。
可惜的是,印度遭到了沈重打擊。解放軍靈活運用策略,一舉成功反擊,迫使印軍在僧崇地區四處逃散,場面相當狼狽。
戰前得意忘形、連續釋出7800字捷報的考爾中將如今卻成了笑柄。
當年的尺冬之戰究竟呈現了怎樣的景象?
印度最終將面臨怎樣的結局呢?
一、早已傳來的喜訊
1962年10月7日,尺冬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炮火和彈藥將漆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晝,轟鳴的爆炸聲中,僅憑一個排的戰力,中國人民解放軍抵禦住了印度兩個營。
盡管解放軍人數不多,但他們仍然堅持到了天亮。與此同時,印度國旗在尺冬和僧崇的哨所上空迎風飄揚。
剛剛就任的第四軍軍長考爾上將得知此訊息後感到非常激動,瞬間情緒高漲。
立刻向新德裏發電報,傳達這個喜訊。
對此,旅長達爾維持有不同的看法。
不論是否存在陰謀,從尺冬和僧崇的重要性來看,解放軍都不會輕易放手。
「軍長,是否現在就發捷報有些過早?或許中國軍隊很快會反擊,他們不可能輕易將哨所讓給我們。」
在生死存亡的戰場上,詭計多端是常事,關鍵在於戰術。達爾維表現出的猶豫和小心其實十分正常。相反,作為一軍之長的考爾卻顯得有些自以為是和輕視敵人。
在考爾的眼中,尺冬和僧崇無疑已掌握在他手中。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如今,中國人面臨的任務不是奪取哨所,而是強化防線。
況且,考爾從情報機構了解到,中國的增援部隊距離此地遙遠,駐紮在拉薩和成都,短時間內無法趕到。
最快要等到11月份了,只能無奈地看著解放軍遭受攻擊。
在復雜險峻的地形、惡劣的氣候以及敗退的軍隊等不利條件下,解放軍真的能堅持到冬天嗎?
考爾深知形勢的嚴峻,他信心滿滿地宣稱:「在十天之內,定會消滅所有解放軍,取得勝利。」
在驕傲自滿之際,考爾似乎忽視了印軍即將遭遇饑餓的危機。
起初,印度並未預料到中國會真的發動戰爭,在慌亂中,他們甚至沒仔細理清最基本的後勤路線。
可立功心切的考爾根本不會在意這些。
他開始口述戰功報告給通訊參謀:「尺冬、僧崇等重要地形已被我軍占領,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敵人多數已經被我們擊斃,現在正準備進行新一輪的進攻...」
在現代戰爭中,一篇報文因考爾的「添油加醋」而冗長至七千多字,措辭模棱兩可,數量也含混不清。
報文的末尾幾乎全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如天氣、士氣和後勤供應等,寫得一團糟,導致一名通訊員累得不行,只好讓準將達爾維接替撰寫。
心煩意亂的達爾維強忍著內心的不快,將考爾的話逐一記下。
電台花費了近8小時將電報轉譯成密碼。
在這8小時內,印軍的其他電報為考爾的「捷報」讓出了空間。
其中有一些重要的軍事密電,曾經導致前線通訊出現了明顯的擁堵,後果不言而喻。
完成所有事情後,達爾維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十天,他時刻擔心中國會進行報復。
出乎意料的是,解放軍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反而將駐紮在附近的部隊全部撤回。
10月17日,考爾飛回新德裏,似乎只是為了發出那份象征「榮譽」的電報,也許是感受到了危險的迫近,便將剩下的麻煩全都留給了達爾維。
可惜,考爾的計劃落空了。他不僅沒有獲得新德裏那幫"老爺們"的贊賞,反而成了國際間的笑話。大家都在嘲笑他的狂妄自大。
二、出人意料的反擊
10月19日清晨五點,震耳欲聾的炮聲回蕩在僧崇。解放軍對僧崇展開了強烈的反擊。
「旅長,中國軍隊發起反擊了!」達爾維聽到這個訊息,腦海中瞬間一片空白,只響起一個聲音——完了!
達爾維沒有猶豫,立刻抓起桌上的望遠鏡跑了出去。
透過高倍率的望遠鏡,他目睹了終生難忘的場景:數百名持槍的中國士兵從戰壕中躍出,響亮的炮火為他們開辟道路。
印軍似乎是陷入了沈默,或許是受到驚嚇,暫時沒有采取任何反擊行動。
61師874團的戰士們早已做好各項準備,個個熱血沸騰,不久便成功占領山頂。
隨著僧崇即將「易主」,達爾維在哨所左側埋伏的一個連隊終於意識到了,便對解放軍開火。
一聲炮響,高地上的印軍這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麽,紛紛開始用重機槍開火。
在雙面夾擊和強大的火力壓力下,解放軍陷入了困境,不得不選擇撤退。
見到這一幕,庫馬克營的士兵們歡聲雷動,而在旁觀戰的達爾維卻滿臉愁苦。
他明白,這次庫馬克營很可能會全軍覆沒。
果然,解放軍迅速展開了第二次反擊。
這次的攻擊比第一次要激烈得多。不僅是僧崇,就連左側埋伏的連隊也受到了影響。
望遠鏡的視野瞬間被黑煙遮擋,解放軍的身影從煙霧中躍出,接連向山嶺發起沖鋒,展現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這絕非印軍能夠抵禦。
被俘的印度軍官(從左到右):拉頓·辛格中校、阿魯瓦利亞中校、達爾維準將、瑞克中校以及泰瓦利中校。
此時,達爾維意識到中國的援軍已經抵達。
僧崇那至少裝備了50門火炮,庫馬克營不得不放棄,如果輕率增援,第七旅將面臨損失。
達爾維不得不考慮全域,雖然心中無奈。
當炮聲消失,萬物恢復寧靜,硝煙完全散去時,僧崇的山丘上飄起了一抹鮮紅色,在風中搖曳,更加醒目。
被我軍俘獲的印度第7步兵旅的旅長達爾維準將(中)
激烈的戰鬥才剛拉開帷幕,達爾維便已經察覺到了失敗的可怕。
三十年的軍教生涯中,他從未感受到如此深重的恐懼。即使他指揮若定,也無法改變印度的命運。
僅僅過了兩天,中國憑借自身的強大實力讓印軍感到恐懼,不敢輕舉妄動。
考爾中將的「十日之約」連一半時間都沒能維持下來,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總結:
印度的失敗絕非偶然。最初,印度的決策層對局勢極為輕視,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
後來,印度高層頻繁顯露出嚴重的「精神崩潰」,從心理上來看,他們註定要在與中國軍隊的對抗中失敗。
戰士們的士氣是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總指揮官考爾中將一臨陣退縮,導致整個第4步兵師崩潰不堪。
我軍繳獲了一部份印度軍隊的武器、彈藥和飛機。
可以說,如果缺乏準確且詳盡的政治決策以及高明的指揮將領,那麽即使占據了優勢,最終也難以獲得良好的結果。
經過這場戰爭,印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變得「乖巧」了許多。雖然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小沖突,但印度軍隊始終不敢對中國軍隊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