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讓我們聚焦於殲8家族,特別著重於殲8F,它是解放軍在二十一世紀初的絕對中堅力量,能夠配備並使用威力強大的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然而,殲8F的命運頗為坎坷,處於復雜的競爭與挑戰之中。今日,我們將深入探討殲8系列戰機的發展脈絡。
米格23家族的戰機
接著,讓我們探討一下中國戰機的發展歷程。在五、六十年代,國內航空工業尚處於起步階段,自主研發大型主力戰機的能力有限,只能依托蘇聯設計的戰機,透過仿制、最佳化和升級來滿足需求。例如,解放軍的殲5、殲6、殲7系列戰機,都是基於蘇聯的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為原型,進行後續的仿制、改進和深化發展。例如,殲7E、殲7G等型號。然而,這些早期的機型主要定位於輕型戰鬥機。
輕型戰鬥機雖已足夠犀利,卻受限於較短的作戰半徑與航程,無法執行持久的空中巡邏與作戰任務。而中國疆土廣袤,從西南到西北,直至南海、東海海域,亟需航程更長、作戰半徑更廣的先進戰機。同時,面對蘇聯圖22轟炸機的強勢壓迫,發展高空高速的截擊機成為緊迫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60年代末,中國啟動了殲8戰機的研發專案。
殲8系列戰機的初期型號
受限於中國當時的航空工業實力,殲8戰機的開發之路充滿挑戰,遭遇了種種技術瓶頸與難題。直到80年代初期,殲8戰機的基礎型號才最終成型,但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由於缺乏夜間作戰能力,殲8基礎型的產量稀少。在80年代初期,隨著裝備204型雷達的殲8A型號的定型與大規模生產,正式向部隊裝備。這一時期,合計生產了約80架殲8基本型與殲8A,數量相對有限。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殲8戰機,更多承擔的是應急角色。值得註意的是,同一階段,世界各大航空強國已經開始嶄露四代機的鋒芒。美國的F14、F15、F16、FA-18等機型相繼問世,構築了系統的戰機體系。蘇聯與法國,作為殲8的直接競爭對手,相繼推出了米格29、蘇27與幻影2000戰機。相對於這些先進戰機,殲8系列在技術層面存在顯著的代際差距。
70年代末,借助埃及的渠道,中國成功引進了蘇聯的米格23戰機,並展開了深入研究與實測。在此背景下,針對殲8戰機的改進專案迅速啟動,目標在於突破米格23的效能封鎖。80年代,中國與歐美國家進入了一段蜜月期,期間接觸到的先進武器、系統與裝備,成為推動中國後續國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為90年代後的國防升級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在殲8系列戰機的發展上,廣泛吸納了歐美先進技術,推動了其叠代與升級。從殲8基礎型到殲8A,采用的是機頭進氣設計;而殲8B(殲8-2)則轉為兩側進氣道布局,並在綜合航電系統、搭載的208型雷達等關鍵元件上進行了深入改進與升級。80年代末,殲8B正式定型,大規模生產並裝備解放軍。相較於殲8A,殲8B在整體效能上實作了顯著提升,其進步振幅與殲15B相比基本相當。
殲8系列戰機的機隊
隨著90年代的來臨,解放軍的需求轉向了加強對南海與東海的巡邏與監控任務,但面臨的問題是,現有戰機的續航能力有限。受益於這一時期空中加油技術的廣泛套用,中國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是基於轟6轟炸機平台,構建了可以進行空中加油的轟油6加油機;二是對殲8B戰機進行升級,推出了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殲8D機型,其整體效能有所最佳化。
從90年代中期起,中國周邊國家的先進戰鬥機變得愈發多樣,如日本引進了F15J,印度相繼獲得了米格29與幻影2000,台灣地區拿到了F16與幻影2000,並且自主研發了IDF戰機。相比之下,解放軍的戰鬥機主力僅限於從俄羅斯購入的蘇27。在四代機的數量上,解放軍明顯處於劣勢。既然在四代機的數量上存在缺憾,就必須在殲7和殲8等現有機型上加大改進力度。
不同的掛載配置下,殲8系列戰機展現出多維度的套用能力。
自90年代中末期起,中國的電子資訊科技飛速進步。在此背景下,基於殲8D戰機平台,中國研發了殲8H型。這款戰機配備了國產的1471型脈沖都卜勒雷達,相容運用霹靂11系列半主動中距導彈。在眾多進口戰機如蘇27、蘇30之外,殲8H成為唯一能搭載國產中距導彈的機型,尤其在21世紀初的局勢緊張時期,這一特性顯得尤為關鍵。
2004年,殲8H戰機完成設計定型。盡管如此,全新生產的殲8H數量有限。同期,解放軍對老舊的殲8B和殲8D戰機進行了改造升級,安裝了1471型雷達,使其轉變為了殲8BH和殲8DH。如今,在解放軍的戰鬥機隊伍中,像殲11B和殲10A逐步升級為殲11BG和殲10AG,這樣的升級戰略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實作了技術層面的飛躍。
殲8系列戰機的集群團隊
僅過一年,殲8F型飛機完成設計定型,成為殲8家族的最終版本。其配備了1492型脈沖都卜勒雷達,並能夠發射霹靂11、霹靂12中程導彈,尤其是能使用霹靂12主動中程導彈,實戰效能顯著提升。然而,殲8F的命運略顯遺憾。因在2005年定型之際,正值殲10A升級版於2006年、殲11B全面改進型於2007年先後定型之時。
解放軍空軍的殲10C戰鬥機
這兩種戰鬥機定型後,均進入了大規模量產階段。據國外媒體的報道,解放軍部隊的殲10A和殲11B兩種戰鬥機的裝備數超過了700架,成為了2010年代的絕對主力。相比之下,殲8F戰機則遭遇了生不逢時的挑戰。盡管它使用了最新的脈沖都卜勒雷達和霹靂系列中程導彈,但實際上它是從截擊機發展而來的,其機動性與其他方面與第四代戰鬥機有著明顯的差距。
殲16戰鬥機的數量,已突破三百五十架大關。
從2015年起,隨著殲10C、殲20、殲16的相繼定型並大規模入役,殲8系列的早期型號開始逐步結束歷史舞台。據國外媒體統計,截至2024年,解放軍的殲8系列戰機僅存約20至30架,主要為殲8H與殲8F。由於服役時間大約20年,預計這最後一批殲8系列戰機還將繼續服役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