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超20馬赫導彈飛向太平洋,不懼強敵窺視,外國網民感嘆世界新秩序

2024-09-26軍情

四十四年前,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一枚遠端運載火箭,這是中國首次洲際導彈的全射程試驗。

四十四年後,中國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

時隔44年,我們終於迎來了第二次洲際導彈全射程發射任務,有青年一代網友感慨,終於見證歷史了,這一輩子第一次趕上一次全程發射任務。

不同於第一次,這一次我們終於大大方方地公開承認是「洲際彈道導彈」,而不再套著「遠端運載火箭」的名號。

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全射程任務之間的四十四年時間裏,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均采用高拋彈道來驗證全射程發射能力,但是高拋彈道與全射程條件下彈頭的再入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再入角度不同,那麽彈頭的速度、受熱流燒蝕條件也不同,這就難以全面檢驗彈頭的作戰效能。

某國洲際導彈高拋彈道發射試驗畫面,數據彈艙在彈道頂點拍攝的地球。

對此,四十多年前,錢學森同誌就強調過,高彈道不能取代全程發射試驗。

為什麽數十年時間裏,我們沒有實施全射程發射任務?

洲際導彈,顧名思義是執行彈頭跨洲際投送的導彈,射程通常在8000公裏以上。

看世界地圖可知,從中國發射,航向朝西,洲際導彈無法借力地球自轉線速度,射程會縮水,不利於驗證全射程發射能力;朝南發射,落點會在盛行西風帶的大洋上,甚至是南極洲,更不利於導彈遙測數據的搜集,以及彈艙回收;朝北發射,與朝南發射問題類似;四十四年前,我們曾考慮過朝印度洋發射,然而那裏並不是我們的主要威懾方向,因而「飛向太平洋」就成了必然選擇。

要飛向太平洋就要直面強敵在島鏈上布置的各類偵察力量,以及空中偵察力量,在戰略威懾能力較為薄弱的階段,這樣做於我們而言是不利的。

為什麽今時今日的我們又可以實施全射程發射任務?

還是從官宣通稿中尋找答案,「此次導彈發射,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這句話就表明, 第二次全射程發射是成熟的列裝型號導彈的發射訓練 ,而第一次則是「發射試驗」,第二次旨在檢驗作戰能力,對導彈的技術試驗數據已經全面掌握,再就是它不是我們的最新型號,從保密角度考慮也可以有限度地公開。

比如在發射之前,我們已經向有關國家進行了通報,但估計通報給出的時間表述比較模糊,因此美國方面雖然試圖部署RC-135S偵察機,但其部署時間與我洲際導彈發射任務時間完全對不上。

RC-135S導彈觀測偵察機(資料圖)

此次發射搭載了一枚訓練模擬彈頭,這種彈頭大概率也是旋成體常規外形彈頭,並不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乘波體彈頭,其所表現出的機動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向東發射,技術測試目的是次要的,主要就是給域外強敵看。

讓強敵知道,想談可以,想打,我們也奉陪到底。

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又想起七十年前那段振聾發聵的發言:

時間要打多久,我講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是美國的將來的什麽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國外博主推測的飛行路線圖。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我們的遠洋力量已經今非昔比了,如今浩瀚的太平洋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人民海軍的身影。

說到遠洋力量,不得不說, 中國洲際導彈的發展與人民海軍走向遠洋的能力建設是密不可分的

四十四年前,世人看到的是DF-5洲際導彈飛向太平洋的「一彈震全球」,但在更早以前,為了保障此次發射任務,各條軍工戰線已經為此努力了十幾年。

四十四年前,飛向太平洋的「遠端運載火箭」。

比如,為保障首次洲際導彈全射程發射試驗任務,專門組建了 由18艘艦船組成的「580海上特混編隊」 ,該編隊又分為三個分編隊,分別是5801編隊、5802編隊、5803編隊,這18艘艦船中就有6艘051型導彈驅逐艦, 當時中國這一遠洋編隊規模紀錄一直延續至21世紀,直到近十年才真正打破 ,而051型驅逐艦就是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一個重要開端。

透過051型驅逐艦的研發以及後續批次生產,使我們擁有了建造較大噸位驅逐艦的科研生產體系,更是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團隊,同時051型驅逐艦又承擔了大量的科研試驗任務,為後續更先進的驅護艦的誕生蹚出了多條技術路徑,而這都是在DF-5洲際導彈全射程發射試驗任務牽頭下孵化出來的成果。

所以說,不論是洲際導彈,還是遠洋海軍,都是為戰略任務服務,是一盤棋。

580任務編隊
051型導彈驅逐艦

當年的DF-5洲際導彈任務還為如今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提供了基於該型導彈的長2系列運載火箭的研發基礎,當時建成的USB統一測控網,以及遠望號航天測量船,更是直接服務於後來的神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

不論是戰略上的前瞻布局,還是承前啟後的技術發展脈絡,都在證明,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沒有當年的努力與付出,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基礎,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不容切割的,也是切割不了的。

第二次全射程發射任務對比第一次,進步是巨大的,前文還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點,以前全程發射試驗比較局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我們的洲際導彈多為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發射陣地相對固定,往往都是從西北內陸發射,比如580任務的起飛地點就在如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考慮到盡可能避開強敵的技術監視力量因素,這就導致可供選擇的飛行彈道更為局限。

飛向太平洋的DF-5洲際導彈從這裏起飛

長期裝備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局面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有所改觀,而大量裝備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就是21世紀的事了,甚至可以說是近十年才有這樣的新局面。

我們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則多為陸基機動部署,外網提供的空情資訊顯示,此次發射陣地選擇在海南島,飛行終點則在1萬公裏外的赤道以南附近。有網友對此感慨,什麽,海南島也有陸基洲際導彈?

圖中的黃圈就是四十四年前的預設靶場,如今的東風快遞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的射程。

這就是陸基機動部署的利好,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發射陣地,選擇這條飛行彈道也是盡可能避開了強敵的監視力量,當然了,完全避開是不可能的,畢竟飛行路徑經過的某島上就部署有鋪路爪大型相控陣雷達,地球同步軌域上還有預警監視衛星。

樂山鋪路爪相控陣雷達

決策實施全射程任務,那就是不怕你看,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給你看,因為此類任務雖然各國都會表示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而其任務本身所展示的戰略威懾作用也是顯而易見。

比如美國就每年定期向太平洋上的瓜加林環礁發射民兵3型洲際導彈,他們每年都在向世人揮舞他們的核大棒。

民兵3型導彈試射

如今這根核大棒也該我們玩一玩了。

外國網民對此也是有頗多感慨的,在眾多外網評論中, 一位加拿大網民的評論可謂是畫龍點睛,他說,「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新的世界秩序即將到來。」。

外國網民評論:

大家還有一個比較關心的話題就是,此次發射使用的究竟是哪款洲際導彈,對此目前官方並沒有進一步的具體資訊披露。

但從上萬公裏的射程,以及非陸基固定發射陣地的這兩個因素進行排除分析,在已經公開的戰略導彈型號中有兩款是很符合此次全射程發射任務要求的, 一款是DF-31AG,另一款就是大名鼎鼎的DF-41,這兩款洲際導彈都套用了地形自適應底座,可以臨機選擇發射陣地進行無依托發射,從此次發射的超遠射程因素考慮,使用DF-41的可能性更大,當然了,DF-31AG也可以勝任。

DF-31AG

DF-31系列導彈使中國初步擁有基於固體燃料的洲際彈道導彈,DF-31AG是目前亮相的該系列導彈中射程最遠的一個型號,DF-41相較於DF-31系列,是能力的跨代升級,不僅射程更遠,運載能力更強,具備多彈頭搭載能力,應當說, DF-41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現役射程最遠,彈頭投擲能力最強的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DF-41

根據公開的科普知識來反推此次發射過程:進入預設陣地、導彈起豎、彈艙蓋展開、導彈彈射出筒、點火、起飛、程式轉彎、多級助推級先後分離、末級關機、彈箭分離、彈頭抵達飛行最高點、開始下落、再入大氣層、命中……打撈回收……

整個飛行過程不會超過40分鐘,導彈關機速度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述,就是超20馬赫,當然它的最大關機速度遠不止於此,關機速度指標越高,往往射程指標與運載能力就越強。

近年來,空間探索領域創新了「全數碼全系數自適應預測校正制導技術」,可以幫助載人飛船返回艙、火星進入艙、月球采樣返回器實作極高的落點精度,而此種技術當然也可套用於彈道導彈,所以,打擊精度有多高,大家就可以想象了。

無論選擇何種型號的洲際導彈,我們的浩蕩東風都能夠以雷霆萬鈞之勢書寫新時代戰略鐵拳的光榮歷史。只要一聲令下,我們都有足夠的實力與能力,讓強敵徹底淪陷在暴風與烈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