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烏克蘭混成世界的「笑柄」:有諸多因素,3個因素是搞爛的主因

2024-09-14軍情

在歐洲,有一國家,領土面積 60.37 萬平方千米,人口 4141 萬。廣袤黑土保障糧食,豐富礦產助力其在歐洲強國中稱雄。

了解烏克蘭歷史的人皆明晰,其為蘇聯成立時的主要成員,堪稱隨蘇聯逐步壯大的忠實夥伴。

在蘇聯老大哥的引領下,烏克蘭步步緊跟,發展順遂。蘇聯解體時,它繼承了 35%的遺產,有眾多核武器與船艦等。

須知核武器與造船技術何等重要,新中國當初一窮二白,舉國努力近 20 年才研制出核彈,可烏克蘭因是蘇聯「次子」,輕易就擁有大批核武器。

當時的烏克蘭繼承大量遺產,歐美眼紅不已,其核武器數量超歐洲各國總和,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三。

烏克蘭軍事力量龐大,強於當時的法德,其國土歐洲第二,礦產豐富,黑土占全球四分之一,農業超法國,能成歐洲一強,不像日本地狹資源缺。

在常人眼中,這個國家先天條件優越,後天又幸運加持,仿佛天賦異稟,國富民強對其領導人而言易如反掌。

1991 年獨立後的烏克蘭,未踏上國富民強之路,發展與民生每況愈下,揚名歐洲世界的願景,對國民而言遙不可及。

於是,眾多人將矛頭對準澤連斯基,指責他導致烏克蘭如今的糟糕狀況,然而烏克蘭局勢如此混亂,主要有三個原因使他成為現代版「崇禎」。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開啟獨立自主之路,自行抉擇發展方向,這種摸索令曾緊跟蘇聯的它頗為苦惱,難以適應。

一方面,由於計劃經濟的作用,烏克蘭繼承前蘇聯大量財富,卻得了「蘇聯病」,即重工業發達,而輕工業和農業極其落後。

上世紀 90 年代,國際社會與世界經濟變幻莫測,第三次科技革命勢頭強勁,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結構中的作用逐漸凸顯。

總的來講,烏克蘭現處於歷史的關鍵轉折處和世界潮流的前沿,其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亟待變革。

另一方面,烏克蘭雖因擁有大量核武器一時風光,可繼承蘇聯諸多家底,也得承擔高額國防維護成本,缺蘇聯財政支持的烏政府難以承受。

此刻,以美國領銜的北約組織,向烏克蘭遞出了他們所謂的「友好」援手。

因地理與歷史因素,烏克蘭處於俄與西歐緩沖區,歐美和俄分別培植勢力,致使國內政治勢力分裂為親俄與親美歐兩派。

烏克蘭東部地區傾向俄羅斯,是蘇聯時重點建設之地,企業眾多,民眾認同感強,普遍希望與俄友好,恢復同盟。

烏克蘭以西區域傾向歐美,不只因歐美勢力滲透厲害,還因當地親美勢力和民眾迫切求歐美北約支持,紛紛倒戈。

經濟方面,歐美自身為自由主義市場,在烏克蘭獨立後,勸其全面自由化市場,修正原計劃經濟體制,向資本主義市場趨近。

然而這一舉措太過急切,烏克蘭工業以重化工業為主,輕工業薄弱,大量進口國外輕工業品,價格高還使本國企業錯失發展良機。

開放市場後,在歐美的鼓動下,烏克蘭有實力的富人轉移大量資產到歐美,致使國內發展資金匱乏,經濟萎靡。

獨立初期全面細化時,許多國有資產迅速私人化,在西方惡意助推下,烏克蘭寡頭大量竊取國有產業,壟斷重要經濟專案和關鍵領域,國家財富被寡頭掌控。

這種情況產生的影響極為不利,使國家貧富差距急劇增大,國有資產流失致財政減收,民生工程和薪金發放都困難重重。

換句話說,烏克蘭在全面市場化時過於急切,又受外部勢力幹擾,市場化改革沒助其發展,反倒加重了國內社會經濟矛盾。

在分家伊始分得眾多核武器,卻在西方鼓動下全部銷毀,稱是為降低巨額財政虧空,還徹底舍棄了軍事工業。

當時,親歐美烏克蘭高層為速融西方,將蘇聯遺留核武器盡毀,未料後果,竟以毫無防備之軀當作投名狀。

獨立後的烏克蘭猶如邯鄲學步,為融入西方,盲從歐美人,丟棄自身優勢,不僅未獲合理政治地位,還從世界第三淪為二流國家。

他們那時可能未曾領悟,盲目照搬他人之物未必契合自身,唯有契合自身的道路方為至上之選。

烏克蘭急速西化,不僅使國內經濟陷入低迷,還因西化的經濟改革催生了眾多寡頭勢力。

他們常常為保住自身財富並謀取更多利益涉足政壇,憑借強大資源直接或間接幹預政治,像亞努科維奇、季莫申科、波羅申科就很典型。

季莫申科,這位烏克蘭前總理,掌控眾多資產與公司,像大型企業、航空公司及銀行,周轉資金數百億,占烏超 20%GDP 。

不妨設想,一位富可敵國的總理,其手中權力有幾分用在國民身上?資本貪婪血腥,為滿足私欲,他們利用權力,哪管國家和民眾!

當國家安穩出現狀況,資本常攜其所有者逃往安全之地。俄烏戰爭時,眾多資本家和寡頭未出錢出力,而是乘私人飛機逃離。

相比之下,緊鄰的俄羅斯,選擇了一條和其截然不同的道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獨立而出,為融入西方進行了系列西化改革,同時國內出現一批掌控大量產業與財富的寡頭。

在資本社會中,權力與金錢如孿生姐妹。當金錢涉足國家權力與公器,人民權力和公器就成其護衛,甚至寡頭狂言能讓猴子當總統。

頗為不幸的是,在葉利欽之後,寡頭們遭遇了普京,而所幸的是,俄羅斯迎來了普京。

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後,對寡頭鐵腕整治,該抓就抓,該判就判,成功遏制寡頭幹政,維護了國家與社會的穩定公平。

再看從蘇聯獨立出來的烏克蘭,如今在親美寡頭鼓動下,澤連斯基讓烏深陷俄烏沖突,百姓飽嘗戰亂,四處逃難,惶恐不安。

烏克蘭位於歐洲與亞洲交界之處,是歐亞大陸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關鍵,也是俄羅斯和北約勢力範圍的緩沖區域,關乎美國霸權。

上世紀 90 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北約的緩沖區在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鬥爭焦點主要在烏克蘭。

在烏克蘭,烏東地區因歷史因素更親俄,如克里米亞;烏西地區靠近波蘭和北約,受西方影響大,親美派居多。

歐美制裁下,俄羅斯經濟發展欠佳,在烏克蘭問題上處守勢。美國為防烏倒向俄,不斷挑戰俄底線。

實際上,美國為保住霸主地位,在局部頻頻制造摩擦。比如針對中國,搞島鏈封鎖,拿台灣作文章,破壞周邊穩定。

俄羅斯領土面積全球居首,礦產豐富,軍事實力不凡,曾在美蘇爭霸時壓制美國。雖蘇聯不在,但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仍在。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期望看到的是分裂且毫無威脅的俄羅斯,是羸弱且毫無殺傷力的北極熊。

顯然,烏克蘭頗為不幸,被美國當作壓制與圍困俄羅斯的前沿陣地和觀察哨所。

總體而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將烏克蘭視作給俄羅斯放血的利刃,意在肢解俄羅斯,以保美國世界頭號強國之位。

歸根結底,烏克蘭綜合國力薄弱,成了歐美和俄羅斯博弈的「戰場」。如今的澤連斯基或許在怪罪當初毀掉核武遺產,致使烏克蘭無自保之力,只能緊跟北約和美國。

然而此類操作只會使俄羅斯更為敏感,致俄烏關系更僵。在美俄博弈下,烏克蘭獨立發展艱難,民眾的幸福自由夢愈發遙遠。

蘇聯解體後,於其曾經的廣袤地域,一首【輕聲地呼喚我的名字】廣為流傳,歌詞深邃,滿是對往昔蘇聯的遺憾與哀傷。

如今深受戰火與動蕩折磨的烏克蘭民眾,是否懷念蘇聯時的榮光?是否思考當下烏克蘭的出路究竟在何處?

烏克蘭危機中的新軍事變革,空軍領域備受關註——來自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美式民主呈現寡頭政治化態勢,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國家形態和政治轉型:對烏克蘭政治轉型歷經三十載的深入剖析——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