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巨浪3」服役後,中美戰略平衡將如何變化

2024-08-01軍情

2019 6 月,解放軍公開宣布完成了巨浪 -3 潛射洲際導彈的試射,這一訊息迅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巨浪系列潛射導彈作為中國海基核威懾力量的中流砥柱,一直以來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其發展行程鮮為人知。此次巨浪 -3 的成功試射,無疑向外界宣告:巨浪系列已完成了三次技術叠代,標誌著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海基核反擊能力,能夠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巨浪 -3 的橫空出世,極大提升了中國的戰略投送能力,其意義不可謂不深遠。長期以來,中國的海基核威懾力量一直受制於技術瓶頸,與美俄等國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即使是在巨浪 -2 服役期間,受限於射程等因素,中國的海基核威懾力量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與美俄裝備的布拉瓦、三叉戟等先進潛射洲際導彈相比,巨浪 -2 在技術效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有限的射程難以在中國近海範圍內對美國本土全境構成有效覆蓋。

中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作為一個臨海而不臨洋的國家,其近海水深較淺,並不利於戰略核潛艇的隱蔽行動。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的 094 型戰略核潛艇在穿越台灣海峽時會選擇上浮航行的原因。一旦中美之間爆發全面核戰爭,除了已經在大洋深處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值班核潛艇之外,部署在港口內的其他戰略核潛艇將很難突破美軍的反潛封鎖線進入大洋,從而無法有效實施二次核反擊,這無疑將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巨浪 -2 受限於射程而無法對美國全境形成有效覆蓋,直接導致中國對美戰略威懾能力的不足。這一問題一直是懸在中國頭上的一把利劍,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不容忽視的潛在威脅。而巨浪 -3 的服役,徹底扭轉了這一不利局面,為中國打造了一柄堅不可摧的海上利劍。

巨浪 -3 的技術效能已經基本追趕上了美國的三叉戟 II-D5 潛射洲際導彈,這款導彈是目前美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主力潛射洲際導彈,其技術水平可見一斑。據悉,三叉戟 II-D5 的有效射程高達 1.1 萬公裏,而巨浪 -3 的射程也達到了這一水平,兩者在技術效能上基本相當。不過,在彈體小型化方面,巨浪 -3 與三叉戟 II-D5 相比還存在些許差距,其彈體直徑和長度都要略大於後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目前裝備的 094 094A 戰略核潛艇在噸位和尺寸上都明顯小於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這就導致了中國戰略核潛艇的導彈攜載量要遠遠落後於美國。盡管中國在潛射洲際導彈的技術領域已經基本追趕上了美國,但在海基核威懾力量的整體實力方面,與美軍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而核潛艇技術上的差距尤為突出。

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中國在核潛艇,特別是戰略核潛艇領域的技術水平,與美國相比也至少落後了 30 年。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核潛艇建造技術的落後,導致中國在戰略核潛艇的排水量和尺寸上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在核動力技術方面與美國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以美國海軍現役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為例,這款被譽為水下戰略核打擊力量中堅的超級潛艇,其水下排水量高達 18750 噸,艇長 170 米,艇寬 12.8 米,可以攜帶多達 24 枚三叉戟 II-D5 潛射洲際導彈。相比之下,中國的 094A 戰略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僅為 11000 噸,艇長 135 米,艇寬 12.1 米,只能配備 12 枚巨浪 -3 潛射洲際導彈。

當然,潛艇尺寸上的差距只是中國核潛艇技術落後的一個縮影。在最大潛深、最大潛航速度、潛航噪音水平等一系列決定潛艇作戰效能的關鍵效能指標上, 094A 與俄亥俄級相比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意味著, 094A 在實戰環境中更容易被敵方發現和摧毀,生存能力相對較弱。

更需引起我們警惕的是,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也並非是美國最先進的核潛艇,其後續型號 ——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已經處於建造階段。作為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核潛艇,哥倫比亞級在整體效能上相較於俄亥俄級又取得了革命性的提升。即使是傳聞中的中國 096 型戰略核潛艇真的存在,其最終目標也僅僅是達到俄亥俄級的技術水平,與美國最新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相比,仍然存在著整整一代的技術差距。

誠然,技術上的落後可以透過後期的努力和追趕來彌補,中國軍工業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建設和發展還面臨著另外兩個難以克服的先天性難題:一是核武庫規模的劣勢,二是中國所處地緣安全環境的局限性。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堅持最低限度核反擊的核政策,這就導致了中國核武庫的規模明顯小於美俄等國,其中潛射洲際導彈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雖然從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有限發展核力量的政策為中國節省了大量的核武庫維護成本,但也導致了中國在核彈頭生產和加工方面的產業規模相對較小,難以在短時間內實作核力量的快速擴張。

目前,中國可用於制造核彈頭的離心機和核原料數量明顯少於美國,中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釋出的報告,中國計劃在 2035 年之前將其常備核彈頭數量增加一倍,達到約 1000 枚左右的水平。

如果說核彈頭數量的問題可以透過增產來解決,那麽中國海基核威懾力量所面臨的另一個難題 ——地緣環境的局限性,則是一個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美國東西兩岸均為廣闊無垠的海洋,其戰略核潛艇在離港之後便可以進入廣袤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深處,獲得天然的屏障保護。而中國的戰略核潛艇在出海之後,必須首先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才能進入太平洋的廣闊水域。這也是為什麽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國核心利益,必須得到解決的戰略原因之一。只有收回台灣,中國才能徹底打破第一島鏈的封鎖,中國核潛艇才能直接進入太平洋,不再受制於人,到那時,中國才算真正擁有了穩固可靠、無懼威脅的海基核威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