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90後的華裔女生,給美軍當轉譯,向中國海警喊話,感覺特別自豪。」
喊話的女孩名叫鄭浩兒,一個出生在上海,成長在美國的華裔,2019年她站在美國軍艦的甲板上,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對中國海軍大聲喊話,語氣中充滿了警告。
這一舉動迅速將她推上了風口浪尖,「賣國賊」、「數典忘祖」的罵名鋪天蓋地而來。
但是在喧囂的輿論背後,鄭浩兒的故事遠比一句簡單的"喊話"復雜得多,她追求的「美國夢」,究竟是一場華麗的幻象,還是真實的彼岸?
鄭浩兒的經歷並不是個例,很多在海外長大的華裔都在身份認同上感到困惑和糾結。
站在美國軍艦上喊話的那一刻,鄭浩兒或許以為自己終於融入了美國社會,實作了所謂的「美國夢」。
她或許並未意識到,這條路,註定充滿荊棘,而她所追求的認同感,也可能只是一場海市蜃樓。
1992年,鄭浩兒在上海一個富裕家庭裏出生,九十年代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到處充滿機遇,鄭浩兒的爸媽就是在那波機會中賺到錢的。
但是與物質上的富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精神上卻對美國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迷戀,在他們眼中,美國象征著先進、自由和一切美好,而中國則被貼上了落後、保守的標簽,這種認知偏差對鄭浩兒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對父母而言,美國夢是他們渴望實作的理想;而對年幼的鄭浩兒來說,美國夢則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卻又充滿誘惑的童話。
2002年,鄭浩兒10歲,這一年她跟著爸媽搬到了美國,在紐約的皇後區安了新家,開始了新生活。
皇後區是一個民族構成復雜、文化多元的地區,這也意味著,初來乍到的鄭浩兒將面臨更大的文化沖擊和適應挑戰,現實很快給了鄭浩兒一記重錘。
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她在學校裏顯得格格不入,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讓這個華裔小女孩的處境雪上加霜。
來自同學的嘲笑、排擠、甚至欺淩,讓她幼小的心靈備受創傷,「中國佬」的稱呼,如同尖刀一般刺痛著她的自尊。
為了擺脫這種被孤立的境地,她開始本能地回避自己與中國的任何聯系,並努力融入美國社會。
鄭浩兒為了融入美國社會,真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她拼命學英語,盡量不使用中文;她有意遠離其他華裔同學,只和美國本地學生來往;她還開始貶低中國文化,迎合美國同學的偏見,只為得到他們的認可。
在高中時期,她意識到即使她擁有了美國朋友,在升學競爭中,亞裔的身份仍然是她難以逾越的障礙,申請大學時,她要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更努力,才能得到同樣的機會。
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她感到憤怒和委屈,卻也更加堅定了她要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的決心,她最後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主修美國歷史和政治。
她想透過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真正融入這個國家,她積極參加各種校園活動,甚至加入了保守派政治團體,公開發表一些批評中國的言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美國立場」。
這段求學經歷,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她不斷進行自我改造、努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歷程。
大學畢業後,鄭浩兒滿懷憧憬地踏入社會,期待著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可現實再次給了她沈重一擊。
雖然她學歷不錯,但在找工作時卻總是不順利,很多公司對她亞裔的身份抱有偏見,不願意給她機會。
她一次次的失敗,讓自己開始質疑自己,甚至對自個兒的中國血統感到不滿,她認為是這個與生俱來的身份,阻礙了她在美國的職業發展,在迷茫和焦慮中,她開始尋找其他的出路。
最後她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加入美國海岸防衛隊,對她來說,這不僅是為了拿到美國綠卡,更是為了徹底擺脫「中國人」的身份,成為真正的美國人。
她天真地認為,透過為美國政府效力,就能徹底洗刷掉她身上的「中國銘印」,獲得美國社會的完全接納。
鄭浩兒加入海岸防衛隊後,從最基本的崗位開始做起,她大部份時間都花在了清潔和維護器材這些小事上,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她還要面對來自同僚的異樣眼光和偶爾的歧視。
軍隊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組織,新兵的處境往往比較艱難,對於一個華裔女性來說,這種挑戰尤為嚴峻。
為了實作自己的「美國夢」,鄭浩兒默默忍受著這一切,並努力表現自己,希望能夠得到認可和晉升,她相信,只要她足夠努力,足夠忠誠,就能最終贏得美國社會的尊重。
2019年,中國和美國在南海的局勢越來越緊張,美國海軍經常在中國附近的海域活動,進行所謂的「航行自由」任務。
中國海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對美軍的挑釁行為進行了嚴肅警告並將其驅離,在這種劍拔弩張的背景下,鄭浩兒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由於她精通中文,被美軍選中,在一次海上對峙中,透過艦載擴音器,用中文向中國海軍喊話,她警告中國海軍,不要阻攔美軍艦艇,否則會被認為是故意挑起戰爭。
這一幕被媒體拍到後,很快在網上流傳開來,引起了一陣熱議,在中國鄭浩兒被網友們罵得很慘,說他是「賣國求榮」、「數典忘祖」。
而在美國,她則被一些人視為「愛國英雄」、「文化融合的典範」,受到了褒獎和贊揚,鄭浩兒公開說,她很自豪能代表美國軍隊向中國發聲。
這句「自豪」,背後究竟是真心實意,還是為了迎合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喊話事件,徹底改變了鄭浩兒的人生軌跡,也讓她陷入了更深的身份危機。
在那次喊話事件後,鄭浩兒暫時成了美國軍方的「宣傳紅人」,她被看作是一個成功融入美國社會、忠誠為國家服務的華裔榜樣。
美國媒體對她進行了很多正面的報道,把她的人生經歷描繪成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國夢」故事。軍方也利用她的形象進行宣傳,以吸引更多的少數族裔加入軍隊。
鄭浩兒參與拍攝了宣傳片,在片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表達了對美國的熱愛和忠誠。她似乎迎來了自己在美國的「春天」,在軍隊中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關註,同事們也對她刮目相看。
但是這種榮光只是曇花一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喊話事件的熱度逐漸消退,鄭浩兒也逐漸回歸到一個普通士兵的身份,以前很賞識她的那些領導,現在好像把她給忘了。
她又變回了軍隊裏不起眼的一員,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回歸平淡的軍教生活後,鄭浩兒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和選擇。
她逐漸意識到,即使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她仍然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社會。
在軍隊裏,她還是遇到了一些隱形的偏見,她總是在重要任務的分配上被放在後面;日常交流中,一些同事還是會無意間表現出對亞裔的刻板印象。
她曾經覺得,只要自己夠努力,就能在美國社會得到認可和尊重,現實卻告訴她,無論她多麽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亞裔的身份,也無法徹底消除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就像是被人玩弄的棋子,用完了就隨手扔掉了。
她為美國搖旗助威,最後卻發現不過是被當成了工具,這種感覺讓她心裏很不是滋味,既失落又迷茫。
她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懷疑自己對「美國夢」的執著追求,曾經拼命想要擺脫的「中國身份」,如今卻成為了她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陰影。
她陷入了深深的身份認同危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鄭浩兒的故事充滿了身份認同的糾結、文化沖突的挑戰,以及個人選擇的掙紮,她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長大,兩種文化在她身上交融碰撞,讓她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困惑。
她渴望被美國社會接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背叛了自己的祖國,最終發現,她所追求的「美國夢」,不過是一場虛幻的泡影。
參考來源:
新浪微博 2024年7月10日 五年前在美國軍艦上,用中文驅逐中國海軍的華人女兵,如今怎麽樣了
觀察者網 2019-11-01 「我,90後華裔女生,替美國向中國海警船喊話,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