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絕對沒料到,雖然填海造陸時機已過,但中國留了不止一個後招。
小馬科斯政府持續派船只在南海挑釁,中國強化一線部署的現實戰略需求依舊存在,只是隨著「南海行為準則」進入三讀,中國暫時不會選擇重新開機填海造陸。
【隨著「南海行為準則」進入三讀,中國暫時不會選擇重新開機填海造陸】
菲律賓近日派出了一艘執法船只,在其非法侵占的中業島附近活動,並與一艘在周邊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發生了碰撞,菲方宣稱是中方船只故意沖撞菲方船只。
之前有衛星圖顯示,有大約30艘中國船只在中業島到鐵線礁之間海域活動,此次撞船事件背後,可能是菲方想要強行突破中國在這兩處島礁之間的海上封鎖線,導致了碰撞事件的發生。
菲律賓軍方則在近日派出上千人,與美軍在南海與面向台灣島的呂宋島以北海域進行聯合演訓。
這一系列事件足以證明,在經歷仙賓礁的慘敗後,小馬科斯政府仍舊沒有認清現實,而是繼續為了家族利益,配合美國攪動南海。在美菲的不斷動作下,南海局勢仍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中菲船只在中業島附近發生了碰撞】
誠然,憑借現有的島礁體系,中國有能力應對南海出現的絕大部份情況,但隨著局勢的持續緊張,中國也需要未雨綢繆,為美菲等國變本加厲後,及時增強自身在南海一線的常態化部署能力,鞏固己方對於南海局勢的主導權而作準備。
在中國所有的可選項中,重新開機填海造陸原本是較為便捷的一個方式,中國有足夠的南海施工經驗,且擁有天鯨號、天鯤號等專業船只,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在黃巖島等地的填海造陸。
可在現階段,中國又不太可能重新開機填海造陸。在所有南海問題相關國中,現在真正配合美方攪動南海局勢的只有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與中國一樣,希望南海局勢恢復穩定,可一旦中國重新開機填海造陸,必然會引起這些國家的激烈反應,甚至可能引發誤判,導致新的海上爭端,將部份國家推到美國一邊。
【中國可以使用專業船只快速進行填海造陸】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多數東盟國家已經將「南海行為準則」作為了本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主平台」與「主渠道」,並在事實上推進著「準則」落地。
而在提出「準則」的時候,中國明確要求了,有關國家不要采取旨在進入尚未占據的南海島礁行動,且要相互通報將會對南海地區產生影響的重要政策。
因此,在中國與東盟全面啟動「準則」磋商之前,中國確實可以進行一些填海造陸工作,但在「準則」已經進入三讀階段後,填海造陸的戰略視窗期已經過去。中國不能輕易違背自己提出的要求,在黃巖島、仙賓礁等己方實際控制,但沒有駐軍的島礁進行填海造陸。
【小馬科斯政府似乎認定,自己完全不用擔心中國會重新開機填海造陸】
在此情況下,填海造陸確實已經成為了中國強化南海部署的一個次要選項,馬尼拉方面的錯誤在於,他們似乎已經認定,自己完全不用擔心中國會重新開機填海造陸。
殊不知,他們持續在南海挑起事端的行為,有可能適得其反,導致中國逐漸對於「準則」落地失去信心,到了那個時候,中國仍舊會采取這一最終手段,在黃巖島、仙賓礁等地長期駐軍。
事實上,中國要在南海放下「定海神針」,填海造陸不是唯一選項。
隨著「南海行為準則」進入三讀階段,中國透過填海造陸強化南海常態化存在的視窗期已經過去,但中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卻為我們開啟了新的思路,中國在應對南海局勢變化的過程中,還有著其他可用手段。
【中國透過填海造陸強化南海常態化存在的視窗期已經過去】
在不進行填海造陸這一前提下,中國強化南海常態化存在的可選手段,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別。
第一大類是透過興建海上平台等手段,在不改變南海地貌的情況下,部署可以移動的海上設施。目前已知的具體方案有兩個。
一個是上海交通大學的「鋼鐵浮島」方案。
據官方訊息,上交大主導的「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專案」已經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正式進入招標階段。
【上交大主導的「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專案」已經進入招標階段】
上交大的計劃是采用「半潛式雙船體」船型設計,建造一個既可以有效抵禦極端海洋情況,在遠海長期滯留,又可以快速進行移動部署的海上浮動平台,專案要求的平台自持時間是120天,但在有其他船只配合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的情況下,這類平台理論上擁有在一地長期駐留的能力。
誠然,這一專案本身是一個科研專案,為的是進行遠洋科考活動,但如果將船上的實驗設施改成軍用器材,配備防空導彈、雷達等武器裝備,相關平台事實上就可以變成浮動的軍需基地甚至海上堡壘。
盡管應對敵方打擊的能力不如島礁,但仍舊可以增強中國海軍與海警船只在很多海域的常態化巡航能力。
況且,上交大的招標檔顯示,這樣一個平台的建造費用可能只有6100萬人民幣,即便加上各類裝備,成本也完全有可能控制在一兩億元,比中國海軍大部份軍艦的造價都要便宜不少,中國完全可以做到批次建造、批次部署。
【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人員給出了一個「鋼鐵浮島」方案】
另一個方案是浮動核電廠方案。全球首座浮動核電廠已在俄羅斯遠東投入商業營運,證明了這一理念的可行性。中國也早就開始研究透過建設浮動核電廠,來滿足南海島礁的供電需求,外界有訊息稱,中國計劃在南海部署20個浮動核電廠。
如果真的能夠透過部署浮動核電廠,解決島礁供電問題,解放軍運輸部門就可以減少發電用能源的運輸量,騰出更多運力運輸其他物資,強化美濟礁等地的補給中心地位。只是浮動核電廠的抗風浪與抗打擊能力較差,中國暫時還沒有真正上馬相關設施的建造專案。
第二大類的可選手段,則是充分利用現有島礁空間,來強化整體部署能力。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給出的一個技術方案,是在已經完成填海造陸的幾處島礁,使用垂直的管道,將水泥泥漿註入地下,徹底改變原本較為松軟的珊瑚礁土質,以利用地下空間,將倉庫、兵營等設施放到地下。
【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給出了一個技術方案】
該科研團隊甚至給出了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三地最合適進行地下設施建造的區域位置。
中國科研團隊給出的這些科研成果,說明南海方向的地緣博弈,也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國內科研實力的穩步提升,已經為中國提供了更多可選項。
在相關科研專案瓜熟蒂落後,有關部門自然會根據南海實際情況,選擇最為有效的方式,來強化我方在南海的常態化存在,實作對現有體系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