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主席為何抗美援朝?美軍不顧警告,越過三八線,彭德懷掛帥出征

2024-05-11軍情

1945年8月8日晚上,時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部長莫洛托夫接見了日本大使佐藤,並向日本政府遞交了一份【蘇聯對日本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宣言】。

從這一刻起,蘇聯也正式加入了對日本作戰的序列。

很快,蘇聯軍隊在日軍控制下的北韓戰場上屢屢取勝,並牢牢控制住了北韓北部地區。

然而,此時的美國開始著急了,他們決不允許北韓這塊肥肉被蘇聯吃掉。為了維護遠東地區的利益,美國也派出軍隊與北韓的日軍展開作戰。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眼看大勢已去,於是發表了一份聲明,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要求分散在各地的日軍放下武器投降。

直到這個時候,北韓半島已經淪為日本殖民國長達35年的時間,也在這一天終於獲得了解放。

韓戰為什麽會爆發?

那麽問題來了,在北韓戰場上,由於同時擁有蘇聯和美國的軍隊,日軍應該向哪一方投降呢?

若是由蘇軍接受日軍的投降,美軍肯定不願意;若是由美軍接受日軍的投降,蘇軍自然也不會同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召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高層官員,緊急開了一次磋商會議。

會議上,擔任美國國防部長助理的責成迪安·臘斯克和另一位參謀提出了一個建議:「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三八線)為界,將統一的北韓半島分為南北兩個部份,美國軍隊占領三八線以南區域,蘇聯軍隊占領三八線以北區域,雙方在各自的區域內接受日軍的投降儀式。」

三八線

這個建議十分精妙,既能滿足美國的遠東利益,又不會讓蘇聯感到不滿。

就這樣,蘇聯和美國將北韓半島一分為二,並長期在各自的控制範圍內派駐軍隊。

1948年8月15日,這一天正是北韓半島的獨立日,在美國的扶持下,北韓半島南邊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由74歲的李承晚擔任總統。

美國的這種行為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蘇聯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於9月9日在北韓半島北邊成立了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扶持37歲的金日成為首任領導人。

既然成立了國家政權,蘇聯和美國也就沒有必要在北韓半島上停留了。

這一年的12月份,蘇聯把北韓的管理大權交給了金日成之後,撤走了全部軍隊。

李承晚和麥克阿瑟

半年以後,美國也陸續從南韓撤軍,但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以及一部份武官,承諾幫助李承晚政權訓練五萬人的軍隊。

隨著蘇軍和美軍的相繼撤離,卻在北韓半島上留下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同時也註定了北韓與南韓(南韓)遲早會爆發軍事沖突。

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曾經多次提出,應該和平解決北韓半島問題,但都遭到李承晚的拒絕。

而且,李承晚仗著背後有美國撐腰,逐漸暴露出了想要「武力收復北部,統一北韓半島」的企圖。

就連當時的美國駐南韓大使約翰·穆喬都不禁感慨說:「雙方發生戰爭是遲早的事,說不定就在哪一天早上。」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北緯三十八度線附近一直就沒有消停過,南韓和北韓之間爆發的武裝沖突多達2000多次,但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韓戰

但是,隨著雙方的武裝沖突不斷擴大升級,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

1950年6月25日淩晨4時40分,在得到了蘇聯最高領導人史太林的同意之後,隨著金日成一聲令下,北韓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南韓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正如約翰·穆喬所預料的那樣,韓戰終於還是爆發了。

面對北韓軍隊的突然進攻,南韓軍隊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做好準備,絲毫沒有還手之力。

僅僅打了三天的時間,北韓軍隊就攻下了當時南韓的首都漢城。

見此情景,李承晚不得不向美國請求援助。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下令,派出駐紮在日本的遠東空軍幫助南韓軍隊作戰。同時,他還命令美軍第七艦隊開赴台灣海峽,以防止解放軍趁機攻打台灣。

除此之外,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美國背後操縱聯合國大會,組成了以美軍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東京,總司令由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擔任。

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聯合國軍」陸續抵達了北韓戰場,幫助南韓軍隊抵抗金日成率領的北韓人民軍。

狂妄的麥克阿瑟天真的以為,只要美軍在戰場上一出現,北韓人民軍就會不戰而退。

戰火燒到東北邊境,毛主席未雨綢繆

北韓半島上的戰事打得如火如荼,身在北京的毛主席也沒有閑著,此刻的他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從地形上來看,北韓與中國的東北地區毗鄰,毛主席當然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若是北韓被美軍占領,那麽勢必會影響到東北地區的正常發展。

7月13日,為了防患於未然,中央軍委釋出了一份【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並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那就是成立東北邊防軍。

麥克阿瑟(右)

同時,中央軍委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麾下的第38軍、第39軍和第40軍,以及駐紮在東北的第42軍,共四個軍的兵力,全部進駐中朝邊境待命。

之所以選中了第十三兵團,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第四野戰軍的主力兵團,其中的戰士們大多都是東北人,能夠適應在寒冷的環境中作戰。

而且,他們對東北的地形非常熟悉,能夠快速投入緊急發生的戰鬥中。

經過毛主席等人的反復討論,決定對第十三兵團的指揮機關進行全面調整:

  • 將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調任第十三兵團司令員;

  • 由賴傳珠擔任政治委員;

  • 洪學智和韓先楚擔任副司令員;

  • 解方擔任參謀長;

  • 杜平擔任政治部主任。

  • 除此之外,中央軍委還將解放軍最為精銳的炮兵第1師、第2師和第8師,以及4個高炮團、3個汽車團、兩個工兵團等部隊,全部調往中朝邊境進行布防。

    韓戰的美軍

    加上第十三兵團的兵力,總人數共約25.5萬大軍。由此可見,毛主席對於鴨綠江對岸的戰局,顯得格外重視。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北韓人民軍,由於「聯合國軍」的參戰,卻屢遭敗仗。

    從8月29日以後,美軍的飛機在對北韓實施轟炸的同時,還時常入侵東北的邊境城市,並朝著東北的一些重要設施投下炸彈,使東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害。

    面對美軍的過分行為,周總理提出了嚴正的抗議,要求美軍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然而,美軍給出的理由卻很簡單:「這是飛行員的誤炸」。

    眼看戰局對北韓越來越不利,而且戰火逐漸蔓延到了中國邊境,毛主席於9月6日再次下達命令,要求擴充東北邊防軍的規模,將解放軍第50軍也調了過去。

    毛主席

    韓戰上,「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正在醞釀一個計劃,足以讓北韓人民軍遭受淪陷性打擊,就是「仁川登陸」。

    9月15日清晨,在500架飛機和260艘水面艦艇的協同配合下,麥克阿瑟命令美軍第10軍麾下的兩個師,在仁川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隨著美軍仁川登陸的成功,北韓人民軍的後勤供應線被切斷,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局面。

    無奈之下,金日成只好下令放棄漢城,組織戰略撤退,撤回三八線以北。

    這時,美軍開始乘勝追擊,韓戰的局勢立馬發生了逆轉。

    針對這種情況,周總理明確表達了中國的立場:「聯合國軍不能越過三八線,若是越過,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

    仁川登陸

    美軍越過三八線,是否出兵存分歧

    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的報告中,周總理向美國發出了嚴正警告,特別強調說:「無論怎樣,聯合國軍都不能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否則中國將會采取行動。」

    看到周總理的警告,美國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只是一種虛張聲勢而已,中國並不會真的出兵援助金日成。

    果不其然,美軍全然不顧周總理的警告。

    從10月1日開始,南韓軍隊和「聯合國軍」分批陸續跨過「三八線」,並透過了一份所謂「統一北韓」的方案。

    到這個時候,北韓面臨的處境已經十分危急,甚至威脅到了中朝邊境城市。

    於是,金日成緊急會見了中國駐北韓大使,第一次正式提出「請求解放軍出兵援助」的要求。

    韓戰

    與此同時,金日成還給遠在北京的毛主席發送了一封親筆信,內容中寫到:

    「目前敵人趁我們嚴重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中國給予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盼望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胡喬木當時擔任毛主席的秘書,他在自己的回憶錄【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一書中記述,毛主席對於是否出兵北韓的問題上,非常難下決心。

    國慶日當天的晚上,在結束完盛大的閱兵儀式之後,毛主席連夜主持召開了一次會議。

    會議上,大家詳細討論了北韓半島的戰局,毛主席最後說:「韓戰的形勢已經非常嚴峻,目前不是討論是否出兵的問題,而是馬上就要出兵,早一天和晚一天出兵,對整個北韓戰局極為重要。」

    在應該由誰掛帥出征北韓的問題上,毛主席首先想到的人是林彪,因為他有過指揮百萬大軍作戰的經驗。

    然而,林彪從一開始就不支持出兵北韓,於是就以生病為由,拒絕掛帥。

    彭德懷與毛主席

    經過一番商議,會議最終達成了「讓彭德懷回京商議」的決定。

    彭德懷當時的身份是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他正在西安坐鎮,指揮著大西北地區的經濟建設。

    10月4日,毛主席專門派出一架飛機前往西安,接彭德懷來北京參加會議。

    此時的彭德懷並不知道去北京幹什麽,他認為,應該是向中央匯報關於恢復西北的經濟建設情況。

    當天的會議定於下午15時召開,由於天氣惡劣,彭德懷直到下午16時趕到中南海的會議室,被安排坐在了高崗的旁邊。

    彭德懷問高崗:「出兵北韓的事情不是已經決定了嗎,還開會討論什麽?」

    高崗回答說:「有不同的意見,大家都在發表各自的意見。」

    大多數參加會議的人員都不同意出兵北韓,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新中國急切需要建設抗戰時期留下的破敗局面,而且中國還沒有完全解放。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對手是美軍,在國力和軍力上相差甚遠。」

    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只是旁聽,沒有發言。

    決定出兵北韓,由彭德懷掛帥

    第二天一大早,接受毛主席的委托,鄧小平前往北京飯店309房間,邀請彭德懷來中南海。剛一推開門,竟然看到彭德懷躺在地下,他說:「睡慣了行軍床,這大軟床實在睡不著,可是搬到了地上還是睡不著,翻來覆去閉不上眼。」

    彭德懷之所以一夜睡不著,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這樣記載:

    「主席講了這樣一番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心裏也難過。」主席的這番話,我在心裏反反復復念了十遍。我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美國占領北韓,與中國隔江相望,威脅中國東北,又控制台灣。」

    仁川登陸

    上午9時,毛主席在中南海單獨會見了彭德懷,一見面就問:「你什麽意見?」

    彭德懷回答說:「遲打不如早打!」

    毛主席又問:「你看讓誰來掛帥比較合適?」

    彭德懷回答:「中央不是已經選定了林彪同誌掛帥嘛!」

    毛主席接著說:「林彪不便前往,中央希望你來挑起這副擔子。」

    在下午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彭德懷首先作了發言:「出兵北韓是很有必要的,打爛了,等於我們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

    隨後,毛主席提議,由彭德懷率領駐守在中朝邊境的東北邊防軍,進入北韓,協助北韓人民軍抗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彭德懷表示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

    參加會議的人員紛紛走到彭德懷面前,一一與之握手,從這一刻起,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在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毛主席還是決定出兵北韓,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策。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正確決定,這一仗不僅打出了國威,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立國之戰。

    其實,抗美援朝還有一層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保衛我們自己的國家。

    之所以選定讓彭德懷掛帥,因為他當時兼任著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在軍隊中擁有很高的影響力。

    論作戰經驗上面,在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還指揮過著名的百團大戰,是解放軍當中為數不多的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的將領之一。

    這時的彭德懷已經52歲了,由於長期的戰鬥生涯,導致他的身體落下了不少疾病。而且,他這次需要面臨的對手,可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戰爭。

    彭德懷

    10月8日,毛主席正式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命令部隊向中朝邊境集結,隨時準備出征北韓。

    與此同時,毛主席將這個決定告訴了金日成,並通知身在莫斯科的周總理轉達給蘇聯最高領導人史太林。

    史太林隨後回復了一份電報,內容中寫到:

    「蘇聯空軍目前尚未準備好,兩個月至兩個半月之內不能出動。即使蘇聯空軍出動,也不能到北韓境內作戰,只限在鴨綠江北岸中國境內,幫助中國防止美軍的入侵。但是,蘇聯同意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提供武器裝備援助。」

    事實上,早在毛主席剛剛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時候,史太林就曾經做出許諾,若是中國軍隊出征北韓作戰,蘇聯將盡力提供空中掩護支援。

    然而,史太林的態度卻突然發生了轉變。

    10月12日,毛主席緊急向彭德懷致電:「彭(德懷)高(崗)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命令暫不實行。請高崗、(彭)德懷二位同誌,明日或後日來北京一談。」

    史太林

    次日,彭德懷和高崗返回中南海豐澤園,參加了由毛主席主持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經過反復探討,毛主席最終拍板決定:「不管有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我們仍然按照原定計劃出兵援朝。」

    這次會議討論的最終結果,周恩來也在莫斯科傳達給了史太林,並明確表示,中國必須派出軍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誌願軍秘密入朝,打響第一戰

    從10月8日確定出兵北韓,到10月19日正式踏上北韓戰場,中間一共只有短短12天的準備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彭德懷曾經三次往返於北京、沈陽和安東(1965年改為丹東)之間,並調整了作戰部署。他將誌願軍剛開始布置的「先站穩腳跟」,改為「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從而奠定了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首戰告捷的基礎。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威克島會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時候,麥克阿瑟還信誓旦旦地說:「解放軍不可能出兵北韓」。

    然而,他卻失算了!

    誌願軍跨過鴨綠江

    10月19日傍晚,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冒著綿綿細雨,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批部隊秘密進入北韓。這是由第十三兵團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和第42軍組成,他們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集安渡口出發,跨過鴨綠江。

    為了更好地隱蔽身份,誤導美軍的判斷,誌願軍將衣服上的中文標誌全部撕掉,或者直接換上北韓人民軍的軍裝。

    自從戰士們踏過鴨綠江,邁入北韓戰場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與北韓軍民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甚至還編成了一首歌曲:「美帝好比一把火,燒了北韓燒中國,中國鄰居快救火,救北韓就是救中國。」

    就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秘密渡過鴨綠江的同時,毛主席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特別要求國內的各大軍區,一定要對出兵北韓之事嚴格保密。

    為了能夠早一些了解北韓的戰局,在大部隊跨過鴨綠江的前幾個小時,司令員彭德懷提前就進入了北韓。

    臨出發之前,彭德懷對鄧華和洪學智交待說:「敵人北犯甚急,平壤可能要失守,我需要馬上過去會見金日成首相,你們幾位隨第40軍一道出發,不能出現半點紕漏。」

    在北韓的新義州,彭德懷見到了在此等候的北韓外相樸憲永。

    誌願軍大部隊剛進入北韓境內的時候,彭德懷還專門叮囑以下幾點:

    1. 盡量要避開大路,改為山間小路行走;

    2. 白天隱蔽起來,晚上行軍;

    3. 將無線電台保持靜默狀態。

    10月25日和26日兩天,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第66軍也先後秘密進入了北韓。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誌願軍六個軍的兵力悄無聲息地抵達北韓戰場。

    此時的麥克阿瑟還坐在指揮室裏,幻想著中國絕對不會出兵。

    10月20日,在「聯合國軍」強大的攻勢下,北韓人民軍被迫放棄首都平壤。

    平壤失守後,一位美軍指揮官望著城內幾乎被炸成平地的廢墟,感慨地說道:「這片巨大的廢墟,即使再過100年也難以恢復。」

    在與金日成完成會面之後,得知了北韓人民軍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彭德懷馬上給毛主席發送了第一封電報,要求改變原先制定的作戰策略。

    收到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也是當機立斷,立即放棄了原定計劃,重新改為「以運動戰為主,與部份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方針。

    10月24日,誌願軍第十三兵團指揮機關終於趕到了大榆洞,與這裏的彭德懷會合。

    由於北韓戰場上的形勢危急,中央決定,直接將第十三兵團指揮部改為誌願軍司令部,司令部設立在大榆洞。仍然由彭德懷擔任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擔任誌願軍副司令員,解方擔任誌願軍參謀長,杜平擔任誌願軍政治部主任。

    誌願軍戰士

    這個距離前沿部隊只有10公裏的廢棄山洞,卻成為了誌願軍的司令部。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懷立即召開了作戰會議,決定采取「東頂西打」的策略,也就是用一部份兵力鉗制東線的敵人,集中主力部隊攻打西線的敵人。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北韓的第一場戰役,在東線戰場和西線戰場同時打響。

    這也意味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這一天也被定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出國紀念日」。#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