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之戰是抗美援朝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戰略目標也很明確,總結起來就九個字: 「迂回穿插,圍而盡殲之」 。
但從事後來看,九個字的目標只完成了八個字,沒有做到「盡殲之」。自然而然,擔負起最後圍殲美軍陸戰1師,卻讓後者大部撤退的誌願軍第九兵團26軍一時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指責聲、質疑聲接踵而來,除了26軍自己,外界大部份人都說26軍窩囊,仗沒打好,讓敵人跑了,讓整個軍團的努力功虧一簣。
那麽事實究竟是什麽樣呢?真的是26軍錯失良機嗎?讓我們回溯這段熱血而沈痛的歷史,來理性分析一下。
美軍的撤退
在分析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的各方形勢。
1950年11月29日早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在電話中向總統杜魯門匯報了美軍在北韓戰場東西兩線慘遭打擊的情況。
對於布雷德利來說,吃敗仗並不可怕。他本身也是一位久經戰陣的將領,二戰中同巴頓一道,在北非與「沙漠之狐」隆美爾玩沙子,大小敗仗見得多了,最終在雄厚國力支撐下,取得了勝利。
但他此時是參聯會主席,是將領更是政客,除了考慮軍事成敗之外,還得兼顧戰場之外的方方面面。比如就他得到的情報,誌願軍此時已經在東北邊境集結了300架轟炸機,如果這批轟炸機動了起來,勢必會對美軍的補給線造成破壞。
要命的是,北韓戰場上美軍的三分之一給養都得仰賴空運。而一旦喪失了後勤優勢,美軍想在前線打勝仗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思及此處,布雷德利立即建議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該如何體面地脫身。
這次會議的內容被傳達到東京的麥克阿瑟手中,縱然心裏萬般不願,他也不得不遵守。無奈之下捏著鼻子向前線釋出兩條命令:
1、西線的美第8集團軍必須撤退到安全地域,避免被誌願軍從側翼穿插包圍;
2、東線的美第10軍取消之前「挺進鴨綠江」的命令,並撤退到鹹興-興南一帶。
接到這個命令,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簡直是打瞌睡碰上送枕頭,他等撤退的訊息已經等了幾周了。作為一線指揮官,他比後方的大佬們更能體會誌願軍的堅韌與頑強,這些衣衫單薄的軍人,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裏靠著兩條腿四處迂回穿插,出現在自己部隊的任何方向,讓自己進退不能。
所以接令後,史密斯立即做出行動:在29日太陽落山之後,陸戰1師全體由進攻轉為防禦,以一個團的兵力迅速從柳潭裏轉進到下碣隅裏,救出長津湖東岸的陸軍部隊,打通並保護下碣隅裏至古土裏之間的道路。
30日清晨,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乘直升機飛到下碣隅裏,召集陸戰1師指揮官開會,會上阿爾蒙德宣布了具體撤退方案。
方案很簡單,就兩條:
1、放棄長津湖地區,向鹹興撤退;
2、盡快撤退!
同時,為了便於完成撤退,阿爾蒙德還宣布第10軍前線部隊暫時歸史密斯指揮,在撤退時可以破壞一切影響撤退的軍事裝備和設施。
由此可以看出,為了能讓陸戰1師全須全尾地撤退到安全地帶,美軍大本營真是下了血本,不僅要損失一大批武器裝備,甚至連臉面都不要了。
中央的謀劃
而另一頭,對於美軍的困境,中央和誌司洞若觀火。一直密切關註北韓戰場局勢的毛主席在得到西線美軍撤出戰場的訊息後,長舒了一口氣,因為在他這等戰略家看來,美軍的退卻實際上標誌著二次戰役進入到轉折期。
西線美軍撤退,東線尚未撤走的陸戰1師及美第10軍前線部隊就成了突出部,孤懸在前線,是那麽的亮眼。
經過一番思量籌劃,12月3日淩晨,毛主席致電誌願軍司令部、9兵團及東線作戰司令部,表達了他的戰略設想:
「我九兵團數日作戰,已取得很大勝利,不但在下碣隅裏地區將陸戰第一團及其他數部增援隊基本殲滅,而且在新興裏地區將美七師一個多團完全消滅。敵方在數日內可能增援的部隊,只有兩個李承晚師和美七師一個多團。如我軍能將這些增援隊各個殲滅,在北韓戰局上將起很大變化。因此,(一)請宋(宋時輪、九兵團司令員)、覃(覃健、九兵團參謀長)考慮,將26軍迅速南調,執行打援任務。(二)對柳潭裏地區之敵,除列滅其一部外,暫時保留一大部,圍而不殲,讓其日夜叫援,這樣便可吸引援敵一定到來,使我有援可打。如果柳潭裏之敵被我過早殲滅則援敵一定不來了,他們將集中鹹興一帶,阻我南進,對我下一次作戰不利。以上意見是否可行,請宋覃就當面情況統籌決定為盼。」
偉人不愧是偉人,從大局角度演算戰場態勢。但事實上毛主席還是持重了,因為就在發送電報時,美軍已經決定從柳潭裏全面撤退了,戰場形勢比毛主席預估的還要樂觀。
所以在收悉最新軍情後,毛主席由於當日下午再次致電前線:
「(一)敵已下令由下碣隅裏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陸戰)五七兩團,望宋陶(陶勇、九兵團副司令員)覃迅速控制下碣隅裏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並對五七兩團(陸戰1師下轄)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只留下其在柳潭裏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釣魚。」
相信各位讀者君看到這裏都會心一笑,因為毛主席的這個戰術乃我軍的光榮傳統,雖歷史悠遠但屢試不爽。沒錯,就是圍點打援。
誌司和九兵團對毛主席的提議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英雄所見略同。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甚至根據前線具體情況,提前細化了具體打法。
早在收到電報前一天,即12月2日,宋時輪親自打電話給20軍58師師長黃朝天,讓其把攻擊下碣隅裏之敵的任務交給26軍。
26軍是九兵團的總預備隊,一直待在後方,在長津湖之戰之前的戰鬥中基本上沒有參戰,人員編制都很齊全。下碣隅裏是美軍陸戰1師的指揮部所在,宋時輪之所以把進攻下碣隅裏的任務交給26軍,就是因為考慮到這是個硬茬,而兵團旗下的另外兩個軍(20軍、27軍)打了這麽久,人員大量減員,所以打算用建制最為完整的26軍來啃下這塊硬骨頭。
由於擔心黃朝天對關鍵時刻將其調離這個決定不理解,人稱「三野虎將」的宋時輪才特地以兵團司令員的身份親自同黃朝天說明,他安撫黃朝天:
「哪個部隊打下下碣隅裏都是誌願軍的勝利,不準發牛脾氣,一定要把陣地交接好,還要把下碣隅裏敵人的特點、周圍的地形、兩次攻打的經驗教訓向接防部隊交代清楚。」
既然是圍點打援,顧名思義,要有「圍」的,也要有「打」的,現在「圍」安排好了,「打」呢?
這一點宋時輪當然想到了,他緊隨其後安排58師會同60師到古土裏、黃草嶺地區設防。
這兩個地方都在下碣隅裏南邊,宋時輪這麽安排,一是為了阻止下碣隅裏之敵南逃,二是為了阻止南面之敵北援。
這個時候,該做的準備已經做好,接下來只需要靜等前線的訊息傳來。
26軍的失期
可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26軍掉鏈子了。
58師在接到宋時輪的命令之後,立即制定新的作戰計劃,並收拾行裝,做好南調的準備。
但在這關鍵節骨眼上,26軍的接防部隊卻遲遲未能到位,沒有正式交接換防,自然不可能讓陣地空著,於是原定好的撤離陣地時間只能一拖再拖。
這一拖就是兩天,直到12月5日晚上,26軍的部隊才姍姍來遲,而且還不是全部,僅僅只是先頭部隊。
26軍下轄四個師(76師、77師、78師、88師),截止到5日晚上,只有兩個師(76師、77師)趕到下碣隅裏,剩下的兩個師仍然在趕來的路上。
雖然來交接的人數與兵團司令部所說的有出入,但之前已經耽誤兩天了,軍情緊急,58師還是迅速和這兩個師交接了陣地。並且來不及休整,連夜向南行軍,按照之前的部署,準備阻擊南逃的敵人。
58師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慘重,大量減員,到新陣地時,全師一共只剩下36個排。
36個排是什麽概念?按照我軍當時施行的「三三制」,三人為一戰鬥小組,三個小組為一班,三個班為一排,三個排為一連,三個連為一營......到師級有81個排,這是一個滿編師的標配。
由此可見58師已經減員一半以上。
與他們配合的60師也好不到哪兒去,全師經過合並,只剩下十幾個連,減員也在一半以上。
而就是這兩支嚴重減員的誌願軍部隊,它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因為他們堅信「人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一定律。在惡劣的環境下,一邊搶修防禦陣地,一邊對公路進行破壞,以期遲滯美軍的行動。
在破壞掉指揮部建築及大量軍事物資,並將重傷員空運走後,12月6日,美軍陸戰1師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正式開始向南突圍。
而這個時候,26軍甚至還沒完全到位。兵團司令部原定的是12月5日發起進攻,因為距離較遠、行動緩慢,以致於未能如期發起進攻。當準備6號晚上發起進攻時,卻發現美軍陸戰1師已經於當日拂曉發起突圍。
美軍的猝不及防的突圍行動被剛剛趕到陣地的26軍發現,馬上盡全力組織力量進行阻擊。
預設的迫擊炮開始對美軍行進的道路進行轟炸,但是由於26軍頂風冒雪剛趕到不久,沒來得及對陣地進行布置,更來不及做戰前準備,再加上美軍是機械化行軍,兩條腿怎麽能趕上四個輪呢?所以縱然使出全力,依然沒能有效阻止美軍突圍。
美軍經過這麽久的戰鬥,對誌願軍的戰術也有了些認識,誌願軍經常用的戰術是襲擾敵人,然後佯裝退卻,將敵人引出交通線帶到包圍圈。這回面對26軍的頻繁襲擾,美軍不動如山,你進攻我就防禦,你撤退我繼續趕路,打死不走下公路。
所以26軍只是遲滯了美軍突圍,並沒能將美軍逼停。
講真,26軍來之前對此次任務不可謂不上心,也算得上有備而來。鑒於擔任主攻的任務性質,來之前特地準備了3個炮兵營,一路人扛馬拉翻山越嶺,但這些重武器一方面嚴重拖慢了他們的行軍速度,另一方面也因為不易隱藏而成為美軍戰機的攻擊目標,還沒正式交上手重武器就損失大半。
另一方面,26軍原本布置在上海,目標是為了攻台,入朝是突然接到的任務,好多戰士登上來北韓的火車還不知道目的地,更來不及準備防寒衣物。
以至於入朝後,戰士們還穿著膠底的解放鞋,戴著大沿帽,那可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下。而26軍這次行動緩慢,沒能及時到位也和戰士們衣衫單薄,頂風冒雪行動不便有很大關系,否則幾十公裏的山路,以我軍的優良傳統,還不夠幾個小時走。
蝴蝶的效應
但客觀原因造成的影響卻是連續的蝴蝶效應,因為26軍換防不及時,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熟悉陣地部署作戰;也間接導致58師和60師沒能得到休整,也沒有足夠時間熟悉新的陣地,極大影響了戰鬥力,造成後來1081高地「冰雕連」的悲壯慘劇;而因為26軍沒有按照規定時間趕到陣地,導致進攻推遲,為美軍陸戰1師的突圍創造了條件。
二次戰役後,26軍內部針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一番自上而下地深刻整治,全軍上下都憋著一口氣,誓要將此次落下的臉面在戰場上重新掙回來。而後來的戰事中也皇天不負有心人,四次戰役中,26軍充分發揮他們前身「八縱八縱,排炮不動」的優良戰鬥作風,在漢江阻敵38天,死戰不退。
1955年授銜時,提及長津湖戰役,26軍軍長張仁初仍然情難自已,激動說道: 「抗美援朝二次戰役打得不理想,我負有重要責任,沒有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至今仍是我一塊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