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4年,中俄就潛艇進行了一項重要交易,但在交易過程中,中國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這次交易背後涉及到了專利的保密問題,成為了中俄潛艇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建國後的幾十年裏,中國的海軍力量一直是一個相對短板,為了快速增強國家的海軍實力,中國於1994年決定向俄羅斯購買常規潛艇,這一舉措被視為加強國家安全的重要一步。
然而,盡管交易意義重大,但整個過程卻並不順暢。
這次交易兩國之間發生了什麽?中國為什麽要花那麽多錢購買潛艇?
俄方憋著一口氣,急需中方「救命稻草」
1993年,已經解體的蘇聯經濟一蹶不振,新生的俄羅斯也步入了通貨膨脹和生產萎縮的泥潭。此時的俄羅斯急需從軍火出口中尋找經濟支撐,而曾向蘇聯購買軍火裝備的中國自然成為第一大目標。
在北京,俄羅斯代表團團長伊戈爾敏銳地嗅到了這筆潛在大單的商機。他清楚地知道,面對亞太局勢日趨復雜,中國迫切需要提升海軍實力;而俄羅斯手中的877型和636型常規潛艇,正是中國夢寐以求的戰略力量。只要報價合理,這筆單子基本上是穩操勝券。
只是談判的過程並不像伊戈爾想象的那麽順利。三月份第一圈會談過後,伊戈爾便察覺到中方代表團的戒心很重——他們對核心技術的數據要求細致入微,生怕被俄方敷衍了事。
「也是,我們如果處在他們的位置,恐怕也會提這麽多問題。畢竟,這可是航母殺手啊!」伊戈爾暗暗思忖。無奈之下,他只能在保密的前提下盡量回應中方的問題,希望能逐步取得對方的信任。
伊戈爾深知,中國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過去購買軍火時吃過太多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從蘇聯進口了一批米格-15戰鬥機,本意是學習先進技術,卻因為種種限制導致國產化一拖再拖。到了八十年代末,中國再次就蘇-27戰機洽談采購,結果蘇聯解體,談判黃了。這些教訓使中方深感不能重蹈覆轍,這次必須把技術問題弄得明明白白,免得又被卡脖子。
伊戈爾也沒空松懈。新生的俄羅斯每天都在經濟不確定性的滋擾下掙紮,通貨膨脹和產業衰退讓社會動蕩不安。許多工廠因為缺乏訂單停工歇業,上百萬工人失去了生計。這讓俄羅斯政府急需從出口天然氣、石油和軍火中賺取外匯,維持經濟運轉。
俄國高層對伊戈爾敲定這單生意寄予厚望。因為這不僅能立即收入10億美金外匯,還能打通軍火出口渠道,長期緩解經濟困境。更關鍵的是,擁有先進潛艇技術的俄國,必須靠出口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就像一位身陷困境的富豪,他會竭力維持昔日名望和體面
「我一定要把這單子拿下來,兌現高層的期待。」伊戈爾暗暗鼓勁。為了這筆巨額訂單,他已備受失眠之苦。他知道如果談判失敗,俄羅斯在中國這一戰略市場的地位可能被美國和歐洲競爭對手取代,那將是難以想象的嚴重後果。
如伊戈爾所料,這場博弈註定會是場消耗戰。三個月下來,俄中雙方圍繞報價和技術細節已經爭論過無數次,伊戈爾也感到身心疲憊。
這期間,伊戈爾被中方代表團頭頭是道的專業問題轟炸得筋疲力盡。中方派來的不僅有海軍裝備部的武器專家,還有船舶工程、水聲學等領域的權威科學家。他們對潛艇的每一個部件、每一項數據都了如指掌,絲毫不給俄方留支吾的空間。
「我現在全身上下每一根骨頭都在疼!」伊戈爾不止一次在與莫斯科的電話中抱怨。
就在他考慮返回莫斯科匯報工作時,中方突然提出可以進行現場考察,這無疑是交易的重大進展。
登艦考察,中方稍露鋒芒
考察當天,伊戈爾親內建領中國代表登上636型潛艇。出於保密需要,他提出只允許2人參加、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嚴格要求,中方也沒有異議。
在參觀過程中,伊戈爾留意到,中方代表雖然兩人未發一語,卻配合默契——一人專註檢查內部系統,另一人則在甲板來回踱步,對外形細節進行全面的觀察。
「看來這兩位都是老江湖了,分工明確,也沒有多話。」伊戈爾暗自贊嘆。作為軍火商,他清楚地知道雙方都在進行試探與博弈。
這兩位中方代表一個叫杜凱,一個叫李曉東,都是老級海軍武器裝備專家。他們對這次考察的重要性心知肚明,早已打好全套配合。
杜凱主要檢查潛艇的控制系統、水下航行效能和噪音數據。他時不時摸一摸儀表,試圖從外露器材判斷內部結構。李曉東則在狹窄的甲板上不停踱步,用手法仔細檢查艦體表面、天線、出水口的每一個細節。
兩個小時轉瞬即逝,他們以軍人式的效率完成了考察,對636型潛艇的總體結構和效能特征已經有了大致判斷。在離艦前,兩人進行了無聲的眼神交流,心照不宣。
伊戈爾松了口氣,但也沒放松警惕——他意識到交易還遠未完成,真正的討價還價才剛剛開始。
兩位中方代表一踏上岸,就迫不及待地交流考察所獲。他們都對636型潛艇的靜音效果印象深刻。「它在水下幾乎是無聲的,要聽清楚螺旋槳的噪音很難。」杜凱驚嘆道。這對於一艘攻擊型潛艇來說,無疑是制勝的關鍵。
回到談判桌前,伊戈爾很快意識到考察並未減輕中方的戒心,因為他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我們發現艦上的魚雷都被移除了,請問這是標準配置嗎?」
伊戈爾的心立刻沈了下來。原來中方早有準備,考察僅是試探他會不會交出這項重要配備。伊戈爾意識到,如果不能把魚雷一並賣出,那麽這單交易就難以達成。
與中方再次馬拉松談判,俄方選擇妥協
「10億美元,我們可以全款結清,但是必須包含魚雷在內的全部標準配備。」中方代表的態度非常堅決。
伊戈爾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明白中方開出的價格已經非常優厚,但魚雷的核心技術實在敏感,上級可能不會同意出售。
魚雷對潛艇來說如同子彈對槍支,是必不可少的攻擊利器。中方派來的代表團非常明確表示,沒有魚雷的潛艇就像沒有彈藥的槍,購買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伊戈爾深知中方的觀點在理。但問題是,這種魚雷不是普通貨品,它集結了俄羅斯最尖端的水下攻擊技術和電磁推進理論。其中最關鍵的聲納系統直接影響魚雷的釘選精度,涉及極其敏感的資訊科技。
伊戈爾為難之余,還擔心如果這項核心技術流入中國,對俄國的國家安全也可能造成一定影響。畢竟,中俄毗鄰的地緣政治環境註定存在利益競爭,中國日後也可能成為俄羅斯需要防範的一個潛在對手。
就這樣,新的談判馬拉松在莫斯科拉開。俄方站在經濟與保密的十字路口,左右為難;而中方則死死抓住魚雷這項優勢不放。
來回爭論間,伊戈爾感覺到壓力越來越大。這個拖時間的策略已經讓中方代表團不滿,進一步磨損了雙方關系
「我們不是不付錢,而是付了巨資還買不到真貨,這怎能讓人滿意?」中方代表憤慨地質問。
伊戈爾不得不承認,中方的怨氣也是可以理解的。這麽長時間的談判究竟是要買賣,還是在虛與委蛇?
這時,中方代表改變了策略,放軟了態度: 「這批潛艇對我們意義重大,不僅關系海軍力量,也關系兩國友誼。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可以在合約中約定兩年後交付魚雷,只要貴國答應最終供應就行。」
伊戈爾一驚,意識到這可能就是雙方的最大公因數。第二天,他把這個建議報告上級,並提出盡快答復中方。果然,高層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接受。
一周後,正式合約被簽署,中方如願以償地買下了877型和636型潛艇各2艘,以及配套的魚雷裝備,總價依然是10億美元。與中方商戰數月的伊戈爾,也松了一口氣,慶功宴上灌了不少伏特加。
中方千裏迢迢運送「潛龍」,魚雷不能少
孫浩和手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了兩個多小時,終於集思廣益,找到了一個可行的運輸方案。
「我們可以找一艘足夠大的半潛船進行運輸。」辦公室主任王兵第一個反應過來。
「半潛船!」孫浩眼前一亮,「沒錯,這是個好辦法。半潛船可以部份下潛,讓潛艇‘幹’運輸,既保證了隱蔽性,也減少了航行阻力。」
「可我們的半潛船噸位都不夠大啊,這批潛艇加在一起都有上千噸。」有人提出疑問。
「租一艘外國的大半潛船不就行了。反正有的是錢,買賣人就是要靠錢說話。」王兵樂觀地說。
第二天,孫浩立即安排手下聯系國內外的航運公司,電話打到手軟,終於找到了一條可行路徑。
原來,荷蘭有一家規模很大的運輸公司,擁有數艘大型半潛船,其中一艘可以承擔這筆任務。更妙的是,荷蘭人開出的價格不貴,運費加起來也就1000萬美金,對於10億大單來說只是零頭。
「海運書記,我們找到可行方案了!」得到荷蘭公司正面回復的孫浩興奮地匯報。
「好,快去跟俄方確認運輸時間,我們已經迫不及待了!」海運書記大喜過望。
雙方很快就運輸時間達成一致,荷蘭半潛船將在8月底開始執行任務,預計45天可以完成運輸。
中方代表團松了一口氣,終於看到了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的希望。
就在準備運輸細節時,又出現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消音瓦的保護。
「這是最關鍵的隱身材料,我們需要知道它的耐壓數據才能設計出保護方案。」 中國代表再次請求俄方提供關鍵參數。
但俄方以保密為由,再次拒絕透露具體數據。
「看來我們只能靠自己的經驗來保護它們了。」中方代表團成員小李無奈地說。
「沒關系,我們可以做壓力測試,設計出多級緩沖方案。」 小王安慰道。
在中方代表團研究如何保護消音瓦的同時,運輸問題也隨之而來。
「我們需要中方提供補給站點,你們國家必須允許半潛船進入領海。」 荷蘭公司商務代表明確提出。
此事牽涉外交談判,中方代表多方聯系,才獲得境內多個港口作為補給點的批準。
「運輸路線已經確定,但是我們需要解決國際法問題。半潛船要經過多個國家的疆域,這需要各方特許。」 王兵提醒道。
為此,中方外交部門奔波多時,先後與日本、菲律賓等國協商。最後,在各國態度曖昧時,中方使出殺手鐧——巨額資金。透過各種復雜手段,終於獲得關鍵國家的默許。
在克服重重困難後,運輸計劃終於敲定。1994年8月底,這艘代號「飛龍」的荷蘭半潛船啟航了。10多天後,它抵達黑海補給點,開始吊裝運輸俄制潛艇。
「小心!別碰到消音瓦!」現場指揮人員大聲喊話。他們使用起重機將潛艇緩緩放上甲板,中方工作人員則仔細檢查是否失真傷。
「OK,成功載運!」指揮員拍手稱贊。「飛龍」船又一次半潛,運送著中國的新武器,駛向太平洋。
經過兩個多月時間,「飛龍」半潛船最終抵達中國海域。在各方努力下,822型潛艇順利運抵中國,十年磨一劍的心血終於完成。參與其中的中俄雙方人員都不禁紅了眼眶。
中俄潛艇大買賣曲折收場
擦拭著已經泛黃的合約,中方代表團長小王不禁感慨,一年多漫長的談判在各種波折中終於結束,但買賣雙方也積累了寶貴經驗,這對未來的合作定會開創新局面。
看著碼頭上剛抵達的「潛龍」,小王勾起嘴角笑了。他知道,有了這批戰略力量,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將更加穩固,誰也不再敢輕易觸碰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
1994年中俄潛艇買賣之所以歷經波折,與雙方代表的戒心、利益考量都有關系。但買賣雙方在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場大買賣對中國海軍力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也開創了中俄軍事合作的新紀元,讓雙方關系更上一層樓。我們期待兩國能在更多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