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日公布了2艘攻擊型核潛艇建造計劃,並有可能因此暫時停止第三艘航空母艦「維沙爾」號的建造工作。要知道,印度可是憋足了勁與中國對標,也要成為三航母國家,結果現在等於親手放棄夢想,其中到底有什麽玄機?
(印度的雙航母陣容頗為震撼)
10月9日,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內閣國家安全委員會批準了印度海軍的計劃,同意建造2艘攻擊型核潛艇,並向美國購買31架MQ-9B無人機,總預算達到4500億盧比,約53.5億美元。印度海軍要求建造6艘攻擊型核潛艇的計劃好幾年前就送出申請過,但莫迪政府一直沒有批準,拖到現在總算是有了點眉目。當然印度政府也是有條件的,要求必須在印度國內的船廠建造,而且90%以上的技術必須是印度國產,言下之意就是肉必須爛在鍋裏。
就印度的海洋地緣和政策而言,6艘攻擊型核潛艇其實不算多,而且如果能實作,不但有機會拉動技術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印度對印度洋的控制力也能提高。按理說這麽有積極意義的計劃,印度政府應該上趕著批準並給錢,然而為什麽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待遇,還是因為印度政府高層太清楚印度海軍和造船廠的本事了。
(印度建造的「鲉魚」級)
1999年,印度海軍就提出了了代號P-75的潛艇建造計劃,準備在30年內自主建造24艘潛艇,包括6艘核潛艇和18艘常規潛艇,並使其具備遠端攻擊能力,不過印度的國產計劃是怎麽回事,自然也不用多說。5年後的2004年,印度海軍選擇了購買6艘法國「鲉魚」級作為首批常規潛艇,合約約定首艇在法國建造,剩余5艘在印度的馬紮岡船廠建造——把標準放寬點,也算國產。
後續發展也不出意料,經歷了一系列建造事故、進度拖延和預算超支等問題後,原定2012年服役的第一艘印度造「鲉魚」級,直到2017年底才正式服役。如今這5艘印度「鲉魚」依然沒有全部服役,最後一艘因為技術故障,預計最快可以在今年年底服役。
(「殲敵者」號出海試航,據稱2017年曾因忘了關艙蓋而進水受損)
同樣,印度的國產核潛艇計劃,也就是「殲敵者」級的坎坷歷程,也足以說明印度造船業水平很難擔負精密復雜的核潛艇建造維護工作。強行推進也不是不行,結果就是像「殲敵者」級首艇這樣,2009年就宣布下水,直到2016年才低調服役,2號艇「覓敵者」號的建造工作也拖延多年,今年8月才正式服役。
實際上這也就是印度核潛艇計劃的問題所在,從美國到蘇聯/俄羅斯再到中國,都是選擇先發展攻擊型核潛艇,再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這個思路不僅是先易後難,也是因為攻擊型核潛艇的用途其實比彈道導彈核潛艇更多,至少前者可以獵殺後者,例如美國斥重金開發建造「海狼」級,就是為了對付蘇聯的「台風」級等彈道導彈核潛艇。
(租借的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讓印度嘗到了甜頭)
反過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英國和法國都是這個路線的先行者,這個思路是將確保二次核打擊能力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印度先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實質上反映陸基和空基核威懾能力均不足,需要理論上生存和打擊能力更強的海基戰略核力量來補完。
然而更尷尬的是,印度消耗大量資源建造的「殲敵者」號,只能攜帶12枚射程750公裏的K-15潛射彈道導彈,現役最強的K-4倒是有3500公裏射程,但只能攜帶4枚,威懾能力很有限,最多只能說解決了有無問題。
所以莫迪政府之前不願意批準攻擊型核潛艇建造計劃,可能主要還是擔心花了錢卻造不出來合格的東西,或者像「殲敵者」這樣,拖延多年最後只能拿出個半成品。
那為什麽現在同意了?外媒猜測印度已成為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成員,而且美英已宣布要幫助澳洲建造核潛艇,印度同樣作為英聯邦國家的一員,也許有機會從美國和英國獲得技術援助,從而降低自行建造攻擊型核潛艇的難度。
(購買31架美國的無人機,其中會不會有核潛艇技術的附加條款,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可能更重要的一點,是印度大概認識到,核大戰一時半會不太可能打起來,但常規戰爭的威脅,卻隨著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效應外溢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彈道導彈核潛艇對提高海軍戰鬥力基本沒什麽幫助,用途更廣泛的攻擊型核潛艇才是決定海上實力的關鍵,效果可能比五六萬噸的中型航母更驚人,所以抓緊時間建造攻擊型核潛艇才有機會上馬,至於第三艘航空母艦,恐怕印度海軍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都盼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