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空軍的米格21系列戰鬥機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北韓空軍的整體實力。北韓的航空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單憑自身力量無法設計和生產多種類別的主力戰鬥機。目前,北韓空軍的戰機主要以米格系列為主。據國外媒體報道,截至2023年,北韓空軍大約擁有500架不同型號的戰機。
其中,100多架殲5和米格17戰機、100多架殲6和米格19戰機、100多架米格21和殲7戰機、30多架米格23ML戰機、30多架蘇25強擊機以及30多架米格29戰機。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北韓空軍中的戰機數量眾多,但其中許多戰機的戰鬥力實際上只是象征性的。在北韓空軍裏,只有米格29和米格23戰機具備使用中程導彈的能力。
北韓空軍的米格29系列戰鬥機
米格29戰鬥機是第四代中型戰機,也是北韓空軍的主要戰力。然而,北韓空軍的米格29數量相對較少,總計僅有30余架。實際上,北韓曾擁有建立米格29生產線的機會。在1980年代末期,蘇聯與北韓達成了一項協定,計劃向北韓出口米格29的生產線,由蘇聯提供零部件和發動機,而北韓則負責組裝和生產米格29。當時,北韓預計能夠生產150架以上的米格29系列戰機。
然而,到了80年代末,蘇聯經歷了長期的不穩定,已無法向北韓供應戰機生產線。1991年,蘇聯解體。90年代初期,北韓透過多種方式,從蘇聯的各個前加盟國進口了30多架米格29戰機。這些戰機大多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生產,屬於米格29系列的早期批次。早期的米格29戰機主要裝備了R73空對空導彈和R27中程導彈。
北韓空軍的主要戰鬥機
R27格鬥彈是一種半主動中程導彈,起源於蘇聯於80年代的研發。自90年代起,出現了多種改進型號,如R-27T、R-27R、R-27ET、R-27ER、R-27EM以及R-27AE等。R27系列導彈的長度為4.08米,總重量為253公斤,最大射程超過40公裏。然而,由於蘇聯和俄羅斯在電子技術方面的發展滯後,R27系列導彈的抗幹擾能力相對較差,這成為其最大的弱點。
此外,R27系列中距彈作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武器,其使用時必須依賴戰機進行數據引導。這一引導過程顯著限制了戰機執行其他戰術動作的能力。自90年代以來,各國陸續研發出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例如俄羅斯的R77、美國的AIM120、中國的霹靂12以及法國的米卡等,這些武器都是在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相繼推出的主動中距彈。
俄羅斯的R27系列中程導彈
在21世紀初,北韓顯然無法獨立研發主動中距導彈。從北韓的多項新聞報道來看,北韓空軍的米格29戰機通常裝備的是R27中距導彈、R73或者R60格鬥彈,並未使用其他類別的導彈。嚴格來說,這種裝備方式在21世紀初還算勉強合適。但到了2010年代,這種配置已顯得非常落後。隨著科技進步,各大強國相繼推出了中遠端空空導彈。
21世紀的初期,各國都在發展中程導彈,其射程大致在60至80公裏之間。進入2010年代後,美國、中國和法國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新一代中遠端空空導彈,例如美國的AIM-120-D5、法國的流星和中國的霹靂15等,這些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到150公裏左右。同時,各國也陸續裝備了五代機或四代半戰鬥機,與新一代導彈形成有效配合。與前述國家相比,北韓空軍的差距相當顯著。
中國在90年代引進的R27中程導彈。
在2010年代,北韓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借助外部技術支持對30多架米格29戰機進行了中期現代化升級和機體延長使用壽命的改造。根據海外媒體的推測,經過這些升級後,這些米格29戰機將具備掛載主動中距導彈的能力。然而,北韓並不具備研發和生產中距導彈的能力。截至2024年,北韓的新聞報道中並未提及米格29戰機掛載其他中距導彈的相關資訊。
最近兩年,北韓在其國防展覽上公開展示了自制的格鬥彈和中距彈。北韓的國產格鬥彈與中國的霹靂10格鬥彈在氣動布局、設計理念和引導模式等方面高度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北韓所公布的國產中距彈更是引人註目。
北韓的戰鬥導彈和中程導彈
北韓推出的國產中程導彈在外觀設計和整體布局方面,與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導彈或中國的霹靂11非常相似。阿斯派德中程導彈是意大利於1988年服役的半主動導彈,長度為3.7米,重230公斤,最大射程可達80公裏。而中國的霹靂11半主動中程導彈則是在意大利阿斯派德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仿制和改進,於2004年左右定型,並開始批次裝備部隊。
美國的AIM-120中程導彈系列
無論是意大利的阿斯派德,還是中國的霹靂11,這些都屬於半主動中距導彈。進入2020年代後,北韓再發展半主動中距導彈實際上已經不再具有太大意義。作者認為,北韓所推出的中距導彈大致上是在阿斯派德或霹靂11的外形設計上進行借鑒。至於導引方式,采用了主動雷達導引頭。例如,中國霹靂11的後期改進型為了與霹靂12中距導彈競爭,確實出現了主動雷達制導的版本。
中國霹靂12與霹靂15同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