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開國少將闊別家鄉近20年,帶妻子回鄉,發現家中童養媳還在等他

2024-10-01軍情

1990年10月3日,開國少將易耀彩因病在北京離世,終年73歲。根據其生前意願,易耀彩的骨灰被一分為二,一半撒進了青島附近海域,另一半則安放回故鄉祖墳。

易耀彩之所以這樣安排,除了中華民族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外,其實還是出於對一位女性的彌補之情。

今天,帶你走進開國少將易耀彩的感情故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在不少父母眼中,女兒註定是潑出去的水,非但不能為家族傳宗接代,嫁人時還得賠上一大份嫁妝,完全就是得不償失。

正因如此,早從三國時期起,中國便出現了「童養媳」這種婚俗。男方的父母會物色合適的小女孩,支付一筆彩禮並將女孩帶回家中撫養,待自家兒子長到適婚年齡就讓二人成親。

童養媳這種婚俗在中國廣泛流傳上千年。一直到1950年新中國頒布第一部【婚姻法】,童養媳才隨之告別歷史舞台。

所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不少開國將帥、革命家都曾有過童養媳婚姻。譬如中國唯一一位開國女將軍李貞,6歲時曾被賣給別人做童養媳。賀龍元帥的原配妻子徐月姑,是父母為他安排的童養媳。此外,陳毅元帥的第二任妻子賴明月、劉少奇長女劉愛琴,也都曾有過童養媳經歷。

今天的主人公易耀彩少將,他同樣有一段童養媳婚姻。不過有所差異的是,易耀彩的這段感情,並不存在大眾普遍印象中的強迫、無奈、折磨等元素,反而充斥著遺憾與惋惜。

易耀彩,1917年出生於江西泰和。他的父親曾在蘇維埃政府擔任要職,母親也是當地一名婦女幹部,家族革命氛圍濃厚。正是受父母的影響,易耀彩才會會早早踏上革命道路。他12歲加入共青團,13歲參加工農紅軍,14歲入黨,是標準的少年英傑。

易耀彩10歲那年,他的父母帶回一個童養媳,對方比易耀彩大3歲,名叫張鳳娥。

或許有人會不解,為何這樣一個思想進步、註重婦女地位的家庭,會給兒子找童養媳?這其實與時代、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1927年被稱作中國現代歷史的分水嶺。這一年先後爆發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眾多武裝行動。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持續展開激烈爭鬥,時局動蕩不安。

在那個年代,包括江西在內的很多地區都提倡早婚早育。甚至有老話稱:「男子十六娶妻,女子十四五而嫁......過此年齡,茍非貧無立錐之家則鄉鄰戚族鹹儀其父母。」

受此影響,易耀彩的家人不得不早早開始為他操持定親的問題。而就在這個當口,張鳳娥出現了。張鳳娥長相清秀,為人勤快老實,還有傳言稱她的父母均死於戰亂,無依無靠。出於對張鳳娥的同情,也是為了解決兒子的婚事,易耀彩父母很快便將張鳳娥「娶」回了家。

之前提到過,易耀彩的父母都是思想進步的革命人士。他們從未像大多家庭一樣壓榨、虐待童養媳,雖說也達不到視如己出的地步,但已然算是不錯。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易耀彩對張鳳娥也是越來越喜歡和依賴。

然而,在那種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年輕一輩對國家、革命的情懷,遠遠勝過家庭情感。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聯合國民黨左派於山西掀起南昌起義,正式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也隨之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軍隊的序幕。隨後,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建立起第一個全省性的黨組織,即中共山西省委。

隨著共產主義思想和革命浪潮迅速在山西崛起,本就對革命事業懷有夢想的易耀彩,也更加鬥誌昂揚。他果斷加入紅軍隊伍,積極參與各種革命活動。事實證明,易耀彩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他很快就從普通戰士升為班長,16歲便坐到了連隊政治指導員的位置。可謂是年少有為,意氣風發。

最初,張鳳娥也為易耀彩深感自豪。但隨著易耀彩越來越醉心革命事業,回家的時間不斷減少,張鳳娥越發不安起來。而事實證明,不祥的預感總是不會出錯。

1934年的一天,出門在外良久的易耀彩終於回家待了數日。可令張鳳娥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短暫相聚,是一個隆重的告別。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為擺脫數十萬國軍的圍擊,決定實施大規模戰略轉移。浩浩蕩蕩的兩萬五千裏長征就此開始。時任紅8軍團23師69團青年幹事、組織幹事的易耀彩,自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長征路。張鳳娥雖心中有萬般不舍,但最終也只能含淚說一句「我等你」。可憐兩人怎麽都想不到,這一別竟然就是19年。

紅軍剛剛走上萬裏長征路,怒不可遏的國軍便將怒氣發泄在了紅軍家屬身上。國軍闖入易耀彩家中,用釘子將他的父母活生生釘死在木板之上,然後遊街示眾。在門外目睹到國軍兇殘行徑的張鳳娥,慌亂藏到茅草垛中,好不容易才躲過一劫。

當國軍離開良久,周邊一片寂靜後,張鳳娥才踉踉蹌蹌地鉆出來。她看著滿地的鮮血,和遭國軍洗劫一空的房屋,失聲痛哭起來。之後,張鳳娥變賣了僅剩的家產,托人找回被國軍殘忍扔進河中父母的屍骨,將二老安葬。

之後的19年裏,張鳳娥堅持守著那個家,一邊艱難維持生計,一邊等待易耀彩歸來。然而,她萬萬都想不到,自己從13歲就開始陪伴的未婚夫,已經成為了別人的丈夫。

就在國軍血洗易家後沒多久,遠在長征路上的易耀彩就收到了全家罹難的訊息。由於易耀彩早已將張鳳娥視為家人,所以他下意識認為自己的未婚妻連同父母一起,都已命喪敵手。

就這樣,易耀彩將悲憤化作動力,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業當中,積極推動了中國的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易耀彩又開始大力推動中國海軍建設。在這期間,他漸漸將張鳳娥埋藏到記憶深處,並與範景陽組建起幸福美好的家庭。

直到1953年9月,易耀彩終於有機會回鄉祭奠父母。當他帶著範景雲推開那扇破舊的木門時,赫然看見一個中年婦女的身影。張鳳娥一眼就認出了易耀彩,興奮地說:「弟弟,我終於等到你回家了」。可易耀彩卻是滿臉的尷尬和懊悔,嚅囁著張開口,最終也只是一句「對不起」。

面對陪伴自己長大,苦等自己20年的張鳳娥,易耀彩深感愧疚。於是在他重病之時,易耀彩立下遺囑,表示希望將一半骨灰埋在故鄉祖墳,如果張鳳娥願意,希望姐姐死後也能葬在他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