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這是長津湖戰役中,誌願軍第9兵團,第20軍第59師第177團2營6連戰士宋阿毛,留下的臨終絕筆。
戰役打響後的第二天,宋阿毛所在的部隊,奉命截擊死鷹嶺上的美軍陸戰1師。
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裏,6連的125名官兵全部凍死在了陣地上。
長津湖戰役中,如6連這樣成建制凍死的連隊,還有60師180團2連、27軍81師242團5連,他們有一個偉大的名字:誌願軍冰雕連。
為了完成任務,衣著單薄的誌願軍官兵,即使凍死,都一直保持著戰鬥隊形。
長津湖之戰,嚴寒是僅次於美軍的第二大敵人。
第9兵團共凍傷28954人,凍死4000余人,減員過於嚴重,以至於沒能參加第三次戰役。20軍第89師,是整個兵團中,凍傷凍死人數最少的部隊。
多年後,老戰士回憶起這場永生難忘的戰役,含淚感慨:多虧師長有遠見!
冰雪的魔窟,老英雄記憶中的長津湖
時年90歲的誌願軍老戰士劉石安,對半個多世紀前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我記得,那是1950年冬的北韓半島長津湖畔,到處是白雪皚皚,人走在雪裏,只能露出上半身。氣溫更是出奇的冷,竟然有零下40度。」
美軍的一支搜尋隊,在冰天雪地裏緩慢前進,帶隊的指揮官突然喊了一聲:「停!」
全隊立刻保持高度警戒,美軍指揮官拿出望遠鏡,只見前方一排排的誌願軍士兵,趴在雪窩裏,端著槍,舉著手榴彈。
指揮官立刻下令,全體隱蔽。可過了好大一會兒,依然沒有動靜。
幾個膽子大的美軍,悄悄摸到前面,發現了令他們終身難忘的一幕:上百名誌願軍戰士,呈戰鬥姿勢,被凍成了冰雕。
他們神情警惕,槍口朝著可能有敵軍出沒的方向。
美軍嘗試著把誌願軍的步槍拿走,可步槍早已與誌願軍的手凍在了一起,於是掰斷了他們的手指。
這悍不畏死的情景,縱使美軍,也肅然起敬。他們整齊列隊,不由得朝「冰雕連」敬了個軍禮。
這支「冰雕連」,正是第9兵團第20軍2營6連。
兵團司令宋時輪,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美軍的隊伍繼續往前走,第二個「冰雕連」出現了。不過,他們是會動的「冰人」。
這群美軍走到一座山頭,突然殺聲震天,無數誌願軍從雪地裏奮勇而起,徑直向他們沖來。
冰雪掛滿了誌願軍官兵的整個身體,因為氣溫太冷,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很多人的腿,都已經凍爛了。
一條腿的就跳著往上沖,沒有腿的,爬著也要跟美軍抗爭到底。
第9兵團的官兵們,在長津湖埋伏了整整6天6夜,啃著凍得像石頭一樣的薯仔,趴在零下40攝氏度的雪地裏一動不動,一直不敢合眼。
沒人敢睡,因為一旦睡著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
劉石安老戰士紅著眼說:「冷到什麽程度呀,講了你們都不敢信!一些戰士的耳朵,被凍得邦邦硬,一碰整個就掉了,一點都沒知覺。」
在整個長津湖戰役期間,凍傷、凍死的誌願軍,比在戰鬥中負傷、犧牲的還要多。
「最可愛的人」,為何會因寒冷大量陣亡?
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因寒冷造成重大減員,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天氣使然。
據【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載,1950年10月下旬,長津湖地區開始降雪,氣溫急劇下降。
到 11 月下旬,氣溫已下降到零下27 攝氏度左右,到處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戰環境極為惡劣。
實際上,入夜後當地當時氣溫在零下 30 攝氏度左右,最低到零下 43攝氏度。長津湖地區,遭遇了50年不遇的極寒。
軍情就是命令,兵團來不及準備。
第9兵團北上時,全體官兵穿的軍裝,都是按照華東地區禦寒標準做的棉衣。
宋時輪也考慮過北韓與華東的氣候差異,途徑北京時,還特地跟四野的蕭華請教過保暖問題。
按照計劃,第9兵團應該在沈陽、梅河口作短暫停留,以補給東北標準的禦寒衣物。
不過,戰場形勢變化很快,第9兵團不得不改變原計劃,根據實際需要,提前從輯安、臨江入朝。
抗寒物資,本來已經到了沈陽、梅河口。如果再轉運到輯安、臨江,需要一定的時間。
為解燃眉之急,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在11月5日,緊急動員軍區機關幹部和直屬隊,捐出641件棉大衣送給先期抵達的第9兵團20軍。
三天後,賀晉年又從準備發放給第13兵團的35090件棉大衣轉交給第9兵團,後又緊急協 調財政部,調來了10萬件新舊棉大衣,各地也紛紛運來棉大衣應急。
據統計,到11月底,第9兵團簽收的新舊棉大衣總計226661件。
第9兵團的人數為15萬,20多萬件棉大衣完全足夠發放。
不過,這226661件棉大衣是截至11月底的後勤交接數量。
而20軍、27軍、26軍已分別於11月7日、12日、19日跨過鴨綠江,向長津湖疾進。
所以,有很多隊伍是來不及換裝棉大衣的。
而且,棉大衣根本不足以應對零下40度的嚴寒,必須有絨衣、厚棉衣、厚棉褲、厚手套、烏拉草鞋、皮帽棉帽,從頭到腳全副武裝起來才可以。
此外,東北軍區發放到第9兵團的棉大衣,戰士們也因為需要輕裝前進,而將其放在了留守處。
20軍60師在徒涉鴨綠江前,就把全師的大衣、背包都留在了輯安。
結果出動第1天,僅1個團就凍傷了700余人。
3000條毛毯,如何分給上萬官兵?
隸屬於第20軍的第89師,是長津湖戰役期間,整個第9兵團中,凍傷、凍死人數最少的部隊。
說起來,要歸功於師長余光茂。
長津湖戰役打響前,宋時輪給89師的任務是封鎖阻擊柳潭裏美軍向南的道路,掩護59師肅清美軍補給線上的部隊,並對柳潭裏實施牽制進攻。
當宋時輪察覺我軍側翼暴露,而韓軍第26聯隊已進至社倉裏,轉而命令89師主力迅速前往社倉裏阻擊韓軍,掩護兵團主力在柳潭裏、下碣隅裏、新興裏一線的戰鬥。
1950年11月28日拂曉,余光茂帶著89師抵達指定位置:社倉裏。
此時,社倉裏的主力已不再是韓軍,而是美3師7團,並用坦克裝甲車輛結合地堡,構成環形防禦圈。
夜裏10點,余光茂下達了攻擊命令。
266團2營4連,以最快速度占領了社倉裏東北的高地。
2營6連迅速從山頭左翼殺下去,沿著又陡又滑的雪坡前進。
沖在最前面的,是6連1排副排長魏玉德和他帶領的2班1個突擊組。
美軍地堡群發現後,集中火力向突擊組猛攻。
魏玉德他們面對的情況非常險峻:狹窄的山路,嶙峋的峭壁。
他們沒有退路,只能舍生忘死的往前沖,拔掉美軍碉堡群。
突擊組戰士接二連三地抱著炸藥包往前沖,以3人犧牲的代價炸毀了2個敵地堡。
此時,第2突擊組還沒上來。
魏玉德發現炸毀2個敵地堡後,美軍防禦火力配系出現了缺口,便抱起幾包炸藥,利用美軍火力的死角接近,又先後炸毀了2個地堡。
當第2小組上來時,敵軍只剩下3個地堡。
魏玉德建議第2小組,先仔細觀察敵人的火力死角,從敵軍的觀察盲區和射擊死角,接近地堡,再將其炸毀。
2組按照魏玉德的經驗,投入戰鬥,果然在很短時間內就連續爆破得手。
就這樣,路上的7個地堡都被炸毀,守衛地堡群的20多個美軍也被炸死。
魏玉德率領第2突擊組,連跑帶跑,不到半個小時,沖下了這段600多米的山坡到達了社倉裏的街上。
師長余光茂,率領大部隊,與魏玉德裏應外合,拿下了社倉裏,把美軍第7團趕了出去。
在美軍倉庫,第89師繳獲了大量的物資裝備,除武器彈藥外,還有3000條毛毯。
全師的官兵,人數超過了1萬,大家都在遭受嚴寒侵襲,這3000條毛毯,顯然不能解決燃眉之急。
如何分配?成了擺在余光茂眼前的難題。
他靈機一動,跟政委王直商量,能不能把這些毛毯剪碎,制成帽子、手套,再把邊角料填進衣服和鞋子裏,起到禦寒保暖的效果。
余光茂這種「化整為零」的辦法,讓王直很是贊許,當即點頭同意。
正因如此,第89師才幸運的沒有出現大範圍的凍傷減員。
多年後,89師的老人回憶起此事,不禁感嘆:幸虧余光茂師長有遠見。
中國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麽?
這絕對不是單純的強制和命令,是因為每個軍人,都有保家衛國的信仰。
而信仰,能戰勝一切。區區嚴寒,區區「聯合國軍」,何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