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炫目背後的落寞——蘇-57出口之路何去何從

2024-11-20軍情

短暫滑行後以旱地拔蔥之勢短距起飛,隨後快速爬升至中層空域,進行小半徑轉彎後作出「落葉飄」過失速機動……

由俄羅斯功勛試飛員博格丹駕駛的蘇-57,在本屆珠海航展上表現出了非凡的機動性,在令觀眾大開眼界的同時,甚至比起東道主的兩個明星機型殲-20和殲-35都更為吸睛。這似乎是在拼命證明,俄羅斯在戰鬥機領域技術仍然領先全球,並希望借助珠海航展這個形象展示視窗吸引國際使用者。但,蘇霍伊的野望,能夠成真嗎?

現代作戰飛機是完善的現代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一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在冷戰時代,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國家曾一度對研制先進戰鬥機相當熱衷,但隨著作戰飛機技戰術指標越來越高、在研發方面需要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先進戰鬥機的研發能力逐漸向少數國家集中。到第五代戰鬥機,進行設計研發的國家已經屈指可數,而且各國的設計方案不可避免地呈現了趨同傾向。

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采用常規布局的「類F-22構型」。

由F-22確立的兩側進氣、外傾垂尾、梯形或蝶形機翼、常規氣動布局方案,已經成為了當前第五代戰鬥機專案最常用的設計樣本。這一構型方面最成功的是殲-35,由於設計年代相對較晚、且設計方功底紮實,該機比起F-22還有所領先。

除殲-35外,土耳其的KAAN「可汗」、南韓的KF-21、印度的AMCA等戰鬥機專案以及日本的X-2「心神」驗證機也屬於「類F-22構型」,但設計水平相比於殲-35均差距較大,采用這一構型主要是看中其已經有成熟機型予以驗證、設計上難度較低。廣義來說,F-35也屬於該構型,不過其采用單發設計,任務側重也與其他機型不同。

二是打著「五代半」或「六代機」旗號發展的無尾構型。

這一構型主要集中在歐洲,包括英國、意大利、日本聯合進行的「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專案和法國、德國、西班牙聯合進行的「未來作戰航空系統(FCAS)」專案。這些方案意圖利用更激進的氣動設計達到比常規布局方案更好的隱身效能和機動性,並融入了新的傳感器技術和智能技術,但與其宣傳的「技術飛躍」相比事實上並沒有達到比當前的五代機領先一代的水平。由於目前這兩個專案均為多國合作,各方在技術與資金投入、專案主導權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預計其發展進度不會太快。

三是不同於上述兩種的獨立構型。

這一方面出現的機型為數不少,從早期的YF-23、X-32到當前的殲-20和蘇-57,諸多方案不一而足。從設計特征上來說,這些機型不僅與前面兩個類別差異很大,各個機型之間也沒什麽共同點。采用獨立構型的五代機機型敗多勝少,目前除殲-20已經大規模投產服役以外,其余方案均在競標中失敗、或專案發展緩慢,其中既存在技術方面的因素,也存在專案受支持程度有限等幹擾等問題,但總體來說,獨立構型的五代機在設計上更難受到潛在使用者青睞。

對於有第五代戰鬥機發展專案的國家來說,蘇-57獲取這些國家的訂單希望不大。但以目前蘇-57面臨的市場環境來看,該機在作戰飛機完全需要進口的潛在客戶中,似乎也不受歡迎。需要說明的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並非是由於蘇-57作為第五代戰鬥機成本較高或「效能過剩」,當前F-35總產量已經超過千架、除美軍外有多達17個國家購買裝備,並且還有數個訂貨或意向使用者。

雖然F-35的國際客戶中大部份是從未購買裝備過俄制作戰飛機、基於政治因素也不可能購買俄制作戰飛機的國家,但這些使用者足以表明第五代戰鬥機並非打不開國際市場。

然而,蘇霍伊在「側衛」系列出口上曾經創造的輝煌,似乎卻難以在蘇-57上復刻。目前為止,明確對蘇-57產生過興趣的國家只有印度和阿爾及利亞。

2010年,印度啟動「第五代作戰飛機(Fifth Generation Fighter Aircraft,簡稱FGFA)」專案,該專案計劃以蘇-57為基礎改進設計、為印度空軍提供一種第五代重型戰鬥機。蘇霍伊方面對該專案一度頗為看重,不但積極提供器材改進方案,還專門設計了雙座型以滿足印度空軍偏好。然而,由於蘇-57本身發展進度緩慢、且俄印兩國在該專案上分歧巨大,加之印度還在推進另一個五代機專案AMCA,FGFA並沒有有效推進,到2019年事實上已經中止。而阿爾及利亞雖然在2020年傳出購買蘇-57E,但傳聞訂單數量僅有12架,且要到2025年才開始交付,當前蘇-57的出口仍然是一紙白卷。

造成蘇-57難以開啟出口市場的原因相當復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其緩慢的發展進度已經讓國際市場失去信心。蘇-57的原型機T-50首飛於2010年1月29日首飛,相比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F-35的原型機X-35首飛晚了整整九年多,這讓很多對蘇霍伊新一代戰鬥機有所期待的國家對其失去耐心,導致其采購側重偏向替代產品或現有戰機升級計劃。

更糟糕的是,蘇-57其後的發展行程十分拖沓,直到2021年才向俄羅斯空天軍交付首架量產機,要知道比蘇-57晚首飛一年的殲-20到2021年時都已經交付了近200架之多(數據來自海外媒體)。很顯然,對於曾經寄希望於蘇-57的海外潛在客戶來說,蘇-57的成熟速度已經到了等不起的程度。

另一方面,蘇-57缺乏領頭使用者也是導致其出口表現疲軟的主要原因。「側衛」系列能夠行銷海外十幾個國家,關鍵原因在於蘇-27SK得以成功向中國出口、以此盤活了蘇霍伊設計局一度岌岌可危的經濟狀況、使其獲得較為充裕的改進型號研發經費並有余力對外推銷,並且中國空軍作為重要的空中作戰力量,其機型選擇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很有參考意義。

其後,蘇霍伊又斬獲了印度空軍這個大主顧、為其量身定做的蘇-30MKI獲得了272架的超級訂單。這兩個大使用者所起到的示範作用成為「側衛」系列至今經久不衰的奠基石,相比之下已經在FGFA專案上痛失印度這個主要潛在客戶、又不可能向已經有兩種五代機投產的中國出口的蘇-57,顯然就沒有這麽好的運氣了。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蘇-57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不但已經流失了部份潛在客戶,而且其競爭力也令人堪憂,在面臨已經斬獲頗多的F-35和早有潛在客戶青睞的殲-35「前後狼後有虎」的競爭之下,留給蘇-57的市場份額還有多大著實難說。甚至於蘇霍伊自身都不看好蘇-57的出口前景,否則也不會投擲蘇-75這個專供出口的設計方案,盡管後者的出口前景同樣渺茫——與其說這是蘇-57的問題,倒不如說是俄羅斯航空工業乃至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問題。

珠海航展上蘇-57令人拍案叫絕的飛行表演不會是絕唱,但或許,也不會是演奏進入高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