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歷程,完全和平的時期幾乎不存在,可以說人類歷史本質上是一部戰爭的編年史。如果要評選出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美國無疑是首當其沖。許多人認為,自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以來,它就像一台戰鬥機器,從二戰開始至今,各種大小沖突幾乎都能找到美國的身影,因此被視為一個真正好戰的國家。
因此,有位外國網友向美國少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戰爭再次爆發,美國會更傾向於把中國還是日本作為對手?實際上,想要回答這個問題,許多網友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七十多年前美國與日本及中國的交戰歷史,而這兩場戰爭的結局截然不同。那麽,這些網友所想到的究竟是哪兩場戰爭呢?如果真的再發生沖突,美國人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韓戰爆發後,南韓軍隊在內戰中呈現出不斷敗退的態勢,被北韓士兵壓制。此時,美國為了維護在亞洲的影響力介入局勢,登陸仁川,這使得北韓軍隊陷入夾擊,不得不撤退。美方指揮官麥克阿瑟一直自以為是,他認為憑借美國現代化的軍事力量,會迅速征服整個北韓並贏得戰爭。
然而,沒有人預料到我軍參戰後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始至終狂妄自大的美方都無法打敗誌願軍,縱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火力也無濟於事,他們最終只能在談判桌前屈服妥協。
在我軍尚未參與戰鬥之前,美國可以說是如同暢通無阻,持續向北擴充套件,甚至膽敢挑釁中國東北。針對美國的無理行為,中國起初采取了耐心克制的態度,並正式發出警告,請求其不要越過紅線。然而,美國卻一貫目中無人,無視我們的警告,繼續肆意妄為。
而麥克阿瑟更是自以為然地分析我軍未來動向,還告訴杜魯門,如果中國出兵北韓,這將是一場自毀前程的冒險。在全美上下普遍相信戰爭必勝之際,杜魯門甚至對外釋出聲明稱,美軍很快就能結束戰爭。
保衛家園與國家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戰士於1950年10月開始了保衛家鄉的海外征程。此時,美國依然沈浸在勝利的美夢中,完全沒有察覺到戰局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在美國人的設想中,中國可能只派出小規模部隊,不會對整體局勢造成顯著影響。然而,當戰鬥正式展開後,敵軍北進的先鋒力量——韓軍第六師第七團卻被誌願軍全殲。值得註意的是,韓軍第六師並非普通部隊,而是敵方精銳之一。這時,美方才意識到誌願軍實至名歸的實力,即便麥克阿瑟也嚴肅宣稱一場新戰役已經開啟。
到了十一月,他內心的算盤已然被打亂。自我軍戰士初入戰場後,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穿插攻勢,讓美軍深刻認識到我方戰士的強大。在長津湖之役中,我軍取得了空前絕後的勝利,不僅實作了以弱擊強,還在敵人眼皮底下晝伏夜出秘密行進,最終成功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圍殲作戰。
這場戰鬥的勝利無疑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態勢,對於美軍而言,這一役成為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當驕傲自豪、作為精神支柱的陸戰一師被圍困時,美國整個國家受到了沈重打擊。正如一位老兵所回憶,當勝利似乎指日可待時,局勢卻瞬間逆轉。從現場即時錄影中可以看出,在長津湖征戰後撤退時,美軍士兵臉上的凝固表情流露出失落與絕望。
毫不誇張地說,長津湖戰役是美國自二戰勝利以來首次遭遇的重大挫折。或許當時美軍與誌願軍在裝備實力上的差距過大,以至於全球和美方自己都無法想象他們會失敗。而為了維護面子,美方高層選擇將美軍被誌願軍擊敗並撤退的事實掩飾為改變前進方向,但顯然,這並不能改變歷史的真相。
不可否認的是,我軍的士兵在嚴厲打擊美軍的同時,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那麽,我軍究竟是如何讓自認為無敵的美軍感到困惑與不安呢?實際上,當我軍戰士發起攻勢時,美方直接陷入了驚愕之中。他們完全不明白我軍士兵為何會出現在長津湖地區,也無法理解這些戰士是如何悄然潛伏而來的。在他們毫無察覺的時候,就這樣被我方包圍,身處於全滅的危險之中。
最為強烈的寒流
更何況,當時長津湖正處於極端寒冷的環境中,罕見的強寒流襲來,最低氣溫接近零下四十度。盡管美軍配備了完善的保暖設施和充足的防寒物資,卻仍有不少士兵遭遇凍傷,而因嚴寒而死的人數與戰場上陣亡者幾乎不相上下。在這樣的低溫條件下,即便是武器裝備也有可能受到影響,更不用說衣著單薄、面臨嚴酷天氣威脅的我軍戰士了。
他們懷著寧願付出一切的決心,為了避免被敵機察覺,白天常常隱藏在積雪中,夜晚則如同熟練的獵人一樣穿梭於叢林之中。由於寒冷刺骨,我軍士兵防寒物品嚴重短缺,凍傷現象普遍,甚至有不少戰士的耳朵已經失去了知覺,如同不再屬於自己的一樣,只要輕觸便會脫落。
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意誌執行著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而正是這樣的我軍戰士,讓裝備精良的美軍精英們只能匆忙撤退。甚至美軍高層都認為中國不會出動作戰,但當王牌部隊抵達長津湖時,瞬間,我軍的照明彈撕裂了黑暗,緊接著響起了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和誌願軍沖鋒的號角。還沒等美軍做出反應,我方士兵已然發起攻擊。盡管他們由於長途行進而疲憊不堪,也缺乏防寒物資,但心中滿懷熱血與強烈鬥誌。
一些美軍意識到情況後,迅速向空中發射了照明彈,希望能厘清周圍的狀況。當火光閃亮四周時,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被我軍的士兵包圍得水泄不通。盡管美軍在與我軍搏鬥了一夜之後拼命掙紮,但仍無法突破重圍,只得選擇撤退。在他們狼狽的撤退過程中,我軍進行了強有力的阻擊,以至於美方機械化部隊速度緩慢,後移的一步付出慘重代價。這時,美軍不僅領教了我方戰力,還成了神經緊繃的小鳥,十分害怕路上的埋伏。
當他們逃到一處高地附近時,覺得我軍很可能在此處設定了埋伏,尤其是在那塊高地上。因此,他們派出幾個人前去檢視。美軍剛爬上高地,就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只見那裏趴著一百多名我軍戰士,他們身上的衣物極其簡陋,一動不動,此刻保持著警惕的姿勢,仿佛隨時準備迎擊敵人。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已經凍成了冰雕,就擺在那裏面對敵人。這些正是負責伏擊任務的五十九師第一百七十七團六連。當美軍看到這些凍死的我方戰士後,不禁心生敬畏,同時也突然明白為何和誌願軍交手,美軍總是屢屢失利。
狠狠打擊美軍
確實,我軍的士氣遠超美軍,那份無畏生死的精神是我們的核心。一位誌願軍老兵曾說過,如果每個人都能多帶一點糧食,美軍絕對無法在我方包圍中逃脫。曾經在戰場上親眼目睹我方勇猛的美軍也承認,假如中國士兵裝備不那麽落後,美國人可能早已倒下。那些話是某些美軍早在戰爭初期就有了這樣的體驗,而後來加入戰鬥的李奇微也坦言,一旦他們意識到我們部隊正在沖鋒,下意識就會選擇逃跑。對於這些士兵而言,當熱血沸騰的沖鋒號角響起,他們便想到所要捍衛的一切,義無反顧地投入戰鬥,無所畏懼。
在1950年11月,我軍戰士在雲山與美軍進行了第一次交鋒,這是雙方首次正面對抗。當時我軍戰士僅穿著破舊的棉衣,而美軍則裝備精良,他們每個人都進行了充分的禦寒準備,內裏厚厚的保暖服裝外加專門設計抵禦風雪的外套,頭上戴著保暖帽子,腳下則是層層疊疊,更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先進的機械化武器裝備使得他們在火力上遠超我方,他們嚴陣以待,只為消滅我軍。
不過,在他們還未與誌願軍展開正式戰鬥之際,突然傳來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訊息:兩萬我軍戰士早已將他們牢牢包圍在雲山。然而,當美軍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反擊的機會,我軍的沖鋒號聲已從四面八方響起。
起初,美軍對於這種聲音毫無頭緒,因為他們以前從未聽過,直到我方戰士已經逼近,他們才意識到這其實是沖鋒的訊號。一位親歷那場戰鬥的美國老兵回憶道,中國士兵眼中透露出一種無畏的氣勢,即使美軍不斷用武器攻擊,似乎中國軍人根本不會退縮,一直向前沖擊。局勢瞬間發生了改變,美軍自認為堅不可摧的防線在我方進攻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這使得許多美軍首次感受到了中國士兵堅韌不拔的意誌。許多美軍對此情景竟然目瞪口呆,此刻他們只能本能地反應,試圖保全性命。一名美國老兵回憶說,當時他只能選擇假裝昏死過去,當誌願軍在他身邊檢查時,他 無比恐懼,連呼吸都不敢,只能靜靜等待誌願軍離去。
毫不畏懼
在確認周圍安全後,這名美國士兵才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同袍屍體,慘烈程度令人不寒而栗,令他終生難以忘懷。而我軍的沖鋒號音則讓他感到無比恐懼。值得註意的是,這種感覺並非個別士兵的獨白,對許多美軍來說,我軍沖鋒號如同死神來臨,就連不少高層指揮官也有類似看法。
顯然,我軍與美軍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內戰場上的鬥誌。那麽,為什麽雙方的差異會如此明顯呢?對於美軍來說,他們不惜千裏而來參戰,不是出於什麽崇高理想,而是受到了強烈的功利驅動。而我軍士兵在前線作戰並沒有其他目的,只是一心守護祖國。他們將熱血傾註於這份使命。
當美軍意識到誌願軍真實的心態時,感到十分震驚。實際上,美方作為侵略者可能無法理解,當時中國剛剛站穩腳跟,在經歷了長期戰爭後,自然不希望再打仗。然而,面對已逼近門口的挑釁,我方能夠袖手旁觀嗎?更何況他們不能退縮,因為身後就是國家和故鄉的人們。
可以說,眼下的和平是前輩們在戰場上拼搏而來的,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敵軍望塵莫及。這場戰爭不僅徹底震撼了傲慢的敵人,更讓曾與我軍交鋒過的美軍對這段噩夢不願再提,而麥克阿瑟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認為與中國作戰毫無理智可言。相信如果美國人重新做出選擇,他們絕不會選擇和中國開戰,因為中國如今實力已大幅提升,不再是昔日那個落後的國家。而且,我們對於和平有著極強烈的不懈追求。
相比之下,位於亞洲的日本顯得更加霸道。在二戰之前,為了應對國內危機,日本選擇發動戰爭,透過侵略他國來獲取利益。到了戰爭的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遭遇了美軍的強大實力,尤其是在中途島一戰中,日本海上的力量幾乎被擊潰。然而,此時的日軍依然不甘心失敗,還試圖迅速逆轉局勢。
實際上,早在1941年,日本不僅對戰火蔓延至中國等地感到不滿,還想將廣袤的海洋領域一同點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秘密籌劃了很長時間,準備采取出奇制勝的策略,對美軍的重要基地進行偷襲。
那麽,日本為何如此膽大妄為呢?原因在於,在戰爭期間,日方獲取石油的渠道已被美方切斷。石油在裝備作戰中至關重要,美軍停止供應後,日本迅速陷入資源短缺。因此,為了爭奪關鍵物資,他們將目標轉向東南亞國家。然而,由於英美勢力早已滲入該地區,這一計劃無異於是要侵占西方國家的利益。
早行動為佳
因此,為了搶占先機,日本高層策劃了一項早已準備好的偷襲計劃,旨在對美國海軍造成重大打擊,而攻擊的目標便是珍珠港。該基地對美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如果日軍能夠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重創美方,那麽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實力平衡將顯著傾斜。經過反復權衡後,日本最終決定付諸行動。
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和往常一樣,這天對美軍而言卻是個不平凡的日子,他們全然未預測到即將降臨的一場巨大的災難。就在他們附近,日本派遣了大量艦艇,上面搭載著數百架戰鬥機。當日本指揮官下令之際,猛烈的攻擊隨之展開,美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重創,其珍珠港基地幾乎在一夜之間被摧毀殆盡。隨著日軍炮火四射,燃起滔滔烈焰;在美艦熊熊大火中,到處回蕩著士兵們絕望的呼喊。在這樣緊迫情境之下,美方也正式投入到了這場海上較量中。
盡管美國的實力極為強大,但在戰爭的初期,實際上並沒有有效地壓制住日本軍隊。此時,日方意識到美方將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因此趁機積累了一些優勢,美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然而,美軍迅速調整了戰術,並憑借情報上的優勢掌握了日軍下一步計劃即攻擊中途島的資訊。為了報仇,美軍終於贏得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戰役,對日本海軍造成淪陷性的打擊。在沖繩島上,美國士兵憤怒地包圍著日本部隊,他們根本不想讓敵人投降,而是徹底要消滅對手。
頑固的日本軍隊毫不示弱,集中大量海軍和陸軍力量於沖繩島,並且發起了一系列自殺式攻擊,與美軍展開殊死搏鬥。受到極端思想影響,他們在戰鬥中展現出異常的勇猛,不怕死亡。在經歷了十輪同歸於盡的進攻後,美軍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也感到深深的不安,其中有三十多艘艦艇被擊沈,超過三百艘遭到重創。而這種讓人聞風喪膽的作戰方式雖然給日軍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但也付出了慘痛代價。當兩國爭奪得難解難分時,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忽然傳來:德國法西斯終於宣布投降。
對所有在反法西斯戰線上的國家而言,這顯然是一劑強心針。然而,對於日軍來說,他們並不會因此放棄鬥爭,激烈的戰鬥仍在繼續。在美軍先進裝備的強大壓制下,日軍的攻勢逐漸減弱。美軍占據了絕對優勢,並最終以沈重代價贏得了勝利。這場戰爭無疑給日方海空力量帶來了淪陷性的打擊。
瓜島戰役
盡管此刻只有日本仍在頑強抵抗,但他們依然打算進行反擊,目標釘選在瓜島,並計劃在那裏建立軍事基地。如果日本的計劃得逞,美軍在附近的駐地將面臨嚴重威脅。為了未雨綢繆,美軍必須阻止日軍的行動。由於島上的許多勞工是被日軍強制征用並非其精銳部隊,因此美軍發動登陸並不困難。
瓜島戰役迅速展開,隨著戰鬥的進行,局勢很快陷入僵持。然而在隨後的交鋒中,日本軍高層接連犯下戰略錯誤,使得他們很快處於劣勢。而美方士氣大振,將日軍逼得無路可退。此時,美軍在戰場上表現出極端瘋狂的狀態,與日軍相遇便是拼盡全力、毫不留情。這一戰令日本方面遭受重創,成為整個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回顧美日之間的戰爭,在初期階段,兩國的實力差距並不明顯。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也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能夠與多國強敵抗衡。然而,隨著美軍在局部戰鬥中不斷獲勝,日本軍方開始變得無力反擊。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金融壓力和物資短缺,日本後勤出現了嚴重問題。最終,日軍逐漸無法抵擋美軍的攻勢,不得不放棄瓜島。
毫無疑問,美軍的勝利對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野心造成了嚴重打擊。日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失敗,使得兩國間局部戰爭的勝負基本明朗,美國已經取得了顯著優勢。在後續的作戰中,盡管日本繼續展現出頑強和勇敢,但他們已無力扭轉頹勢,只能在美軍不斷進攻下屢次敗退。可以說,雖然美方初期對抗日本時並不順利,但到了後期卻如同破竹之勢,這或許正是因為成功擊潰了實力強大的日軍,讓美國感到格外驕傲。
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關鍵點。盡管美國人實力強勁,但我軍士兵背後有著人民和祖國的堅定支持。他們不僅是堅韌的戰士,還擁有完善的戰略計劃,即使面對美軍也毫無畏懼,勝利將指日可待。從過去的戰鬥來看,我軍顯然是美軍最不願意對抗的敵手,而日本軍隊則在他們眼中是一支可以擊敗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夠重新選擇,美方必定不會把中國作為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