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釋出的最新報告揭示,美國在面對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大強敵時,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層面,美國都難以維持優勢,而在軍事沖突中,不僅難以取勝,更難以承受巨大的代價!
這份報告無疑揭示了深層次的真相。眾所周知,自稱為「世界第一」的美國,一直以來都習慣於居高臨下地俯視全球,並肆意施展其霸權。
然而,隨著中俄等新興大國的崛起,美國的處境似乎變得更加艱難。
近年來,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等新興力量的不斷崛起,曾經的「超級大國」美國似乎日子不太好過了。
這份由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釋出的最新報告,無疑是對美國的一記重擊,揭示了其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多個領域面臨的諸多困境。
經濟實力是展現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GDP總量從1978年的3679億元飆升至2022年的1210207億元,增長了將近329倍,令全世界為之矚目!
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經濟勢頭強勁,不斷取得突破。2010年,中國經濟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了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甚至一度超過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一。
盡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不斷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日益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些優勢使得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充沛的發展潛力。未來,中國必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為全球經濟註入持續不斷的活力。
與此同時,盡管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經濟施加了持續的制裁壓力,俄羅斯憑借其豐富的資源能源優勢和頑強的民族精神,仍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復原力和抗壓能力。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美歐多次對俄羅斯施加經濟制裁,但這些制裁不僅未能使俄羅斯屈服,反而激勵了其調整經濟結構,決心擺脫對西方的依賴。
近年來,俄羅斯積極推動能源產業的發展,顯著增加了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量,並不斷推進「去美元化」行程。盧布匯率屢創新高,外匯儲備也不斷攀升,使得宏觀經濟從負增長轉向了正增長。
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和西方制裁的雙重壓力,俄羅斯在2021年的GDP增長率仍達到了4.7%,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可以預料,隨著俄烏沖突的進一步發展,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對抗局面將繼續維持。然而,俄羅斯必將在這場鬥爭中愈發壯大,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美國雖然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近年來其經濟實力正遭遇越來越多的制約和挑戰。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盡管此後美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反彈,但由於高失業率和巨額財政赤字等深層次矛盾的制約,經濟增長依然緩慢乏力。
特朗普上台後,過分強調"美國優先"政策,積極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盡管這一策略曾對中國經濟造成了沖擊,卻也對美國自身的利益造成了損害,同時加劇了美國內部的分裂。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巨大打擊,當年美國的GDP下降了3.4%,這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
自2022年以來,美國經濟雖然逐漸擺脫了疫情的困擾,但就業和通脹狀況依然令人擔憂,經濟復蘇的基礎仍顯得不夠穩固。
從長遠來看,美國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如創新能力的下降、產業空心化以及貧富差距的加劇,依然難以克服。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仍然任重而道遠。
政治影響力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其所擁有的話語權。
從全球百年未見的重大變局來看,東方崛起而西方衰退,多極化趨勢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作為新興大國的典範,中俄戰略協作已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兩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精誠合作,攜手前行,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
從上合組織到金磚國家,從"一帶一路"到歐亞經濟聯盟,中俄兩國在多邊平台和區域合作機制中緊密合作,優勢互補,為全球和區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例如,即將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預計將釋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彰顯成員國深化睦鄰友好關系、弘揚「上海精神」、加強務實合作以及共同應對安全挑戰的堅決意誌和堅定決心。
舉個例子,金磚合作機制不僅限於經濟和金融合作,正在邁向全面、多層次的合作,啟動「金磚+」模式,協調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訴求,為全球治理的完善貢獻金磚的力量。
相較之下,一直自詡為「世界警察」和「人類燈塔」的美國,正愈發深陷於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泥潭之中。
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接連結束TPP、巴黎氣候協定、伊核協定、世衛組織等多邊機制,大搞"退群"外交,赤裸裸奉行"美國優先",引發國際社會強烈不滿。
拜登上台後,盡管他在言辭上不斷強調「美國回來了」,但實際上卻頻繁揮舞制裁的大棒,打壓異己,唯我獨尊,不斷挑動意識形態的對立,損害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面對烏克蘭危機和伊朗核問題等地區熱點,美國不僅無視他國主權,還肆意插手他國內政;而在氣候變遷和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戰面前,美國則推卸責任,自行其是,導致盟友頻頻轉向,國際輿論對其批評聲不斷。
由此可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自稱霸、獨善其身,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終將不得民心。
最引人註目的,無疑是中美俄在軍事領域的直接對峙。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
近年來,人民軍隊加速從數量型向質素型轉變,並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型。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核心軍事能力顯著增強。
根據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的報告披露,中美兩國在造艦能力上的差距竟高達200倍之多!
盡管難以從公開資料中直接證實這一數據,但近年來中國海軍下水的052D和055型驅逐艦如同流水般不斷增加,以及全球最大的兩棲攻擊艦075相繼交付,再到"航母奶媽"901型綜合補給艦和軍民兩用半潛船的頻繁亮相,這一切無不展現了中國強大的軍工實力和完善的產業基礎。
令美軍方更加擔憂的是,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新一代戰機和無人裝備等「殺手鐧」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並實作了後來居上。
從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和殲-20隱形戰鬥機,到無人機群與智能無人潛艇,中國正以"彎道超車"的態勢,在戰略前沿領域占據制高點。
美國陸軍部長馬克·埃斯珀警告稱,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領域可能已經「領先全球」。
盡管俄羅斯的經濟總量與美國相比還有差距,但其在軍事科技領域的積累卻同樣不可小覷。
近年來,俄軍連續研發了「先鋒」、「匕首」、「鋯石」等一系列高超音速導彈,這些新型武器顯著增強了對美國的威懾能力。
同時,俄羅斯軍隊還研發了S-400和S-500等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並在電子戰裝備和核潛艇等領域具備獨特的優勢。
自烏克蘭沖突爆發以來,盡管俄軍因"重兵集結、遠端投送"等作戰模式面臨挫折,但其常規精確打擊、電子對抗等先進武器裝備依然展現了強大的殺傷力。
相較而言,美軍盡管仍然擁有相對的絕對優勢,但其軍事力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到當前的烏克蘭沖突,美軍在一系列地區熱點中陷入困境,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同時也暴露了美式作戰理念的局限性。
盡管宇宙探索、網絡攻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為美軍註入了新的增長動力,但在中俄協同創新的強力沖擊下,美軍的壟斷優勢正逐漸削弱。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便繼續大規模投資維持全球各地的海外軍事基地,美國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國力衰退的局面。
正如美國蘭德公司在2021年的一份報告中所警示的那樣:在這個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時代,試圖進行全球投送並應對各方對手,恐怕只會分散美軍的有限資源,並耗損美國的戰略耐力。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一方面努力爭取盟友,試圖構建一個名為「民主陣營」的合作網絡,以共同遏制中國和俄羅斯的影響。
另一方面,全面對抗的風險與代價不得不被謹慎權衡。
畢竟,若與中俄這樣的「硬實力」正面交鋒,美國不僅面臨重大軍事損失的風險,甚至關鍵的產業鏈和太空設施都可能癱瘓,後果實在難以想象!
美國陷入戰略困境,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自身實力的衰退。
從漫天開價的盟友,到屢次遭遇恐怖襲擊的海外駐軍,再到滿目瘡痍的底特律市,這一切無不反映出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正在走向衰落的深淵。
它越是心存不甘,頻繁制造事端,反而更加顯露出內心的慌亂和無措。
雖然美國的實力有所下降,但依然不容小覷。
它在軍事和科技等領域所積累的優勢,並非短時間內能夠完全超越。
此外,盡管西方國家各自懷有不同的打算,但在遏制中俄方面仍能形成某種默契。
因此,我們既要從容面對「西方強大而我方相對較弱」的客觀現實,又要堅定「實作偉大復興」的歷史信念。
展望未來,世界正迅速邁入一個動蕩與變革的時期。
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註定行不通,唯有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
對於中國和俄羅斯來說,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在國際舞台上共同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維護二戰勝利的成果以及國際公平正義,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對於美國而言,與其陷入戰略焦慮,不如回歸理智,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看待世界,透過良性互動實作共同發展。
"明智的人會因時而變,聰慧的人會隨事而制。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面前,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透過鬥爭爭取合作,在合作中謀求發展,以東方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