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1939年諾門罕戰役,日本陸軍最大敗仗,改變了整個二戰局勢

2024-07-16軍情

一場歷時一百三十五天,發生在二戰之前的邊境戰爭,參戰的蘇聯、日本兩國在這場戰役中,共計投入了約二十萬人的部隊。而在戰爭中損毀的坦克和裝甲車多達四百余輛,飛機數量達到了二百余架。消耗的彈藥數量,更是幾乎和中國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彈藥消耗的總量持平。

但也正是這場發生在蘇聯和日本之間的戰爭,使得日本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進而導致日本政府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選擇透過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的「南進政策」。

事實證明,日本人的這一選擇,最終導致了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完全失敗。這場「秘而不宣」的邊境戰爭,也因此被日本的史學家稱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被稱為「諾門罕戰役」的邊境戰爭。

「諾門罕戰役」的發生,是由於當時被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邊界,與外蒙古軍隊在諾門罕以西,直到哈拉哈河區域的一塊三角形土地的歸屬問題上產生了矛盾,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

自一九二一年外蒙古宣布從中國獨立之後,再到一九三一年日本政府以關東軍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北三省的十年間,外蒙古和中國一直對這一地區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只是由於當時中國內外交困,無法形成有效的對應措施而沒有被擺上台面。

而一九三二年由日本政府成立的偽滿洲國,自然而然也就把這個問題重新提了起來。此時,偽滿洲國和外蒙古互為交界,並且在國界線上,分別有著日本軍隊和蘇聯軍隊的駐紮。在這一時期,日本軍隊和蘇聯軍隊就時常因為這一區域的歸屬問題而發生糾紛。

到了一九三五年,日本軍隊駐海拉爾的部隊就聯合興安騎兵部隊不斷的以邊界問題為借口,挑釁試探蘇聯和外蒙古軍隊的實力,最終導致沖突的規模升級成為戰爭。

「諾門罕戰役」一共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一九三九年的五月,也就是日本關東軍決定從諾門坎地區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開始。關東軍攻打外蒙古的行為其實和所謂的邊界問題並沒有關系,就像我們剛才在前面說的,日本人打外蒙古,純粹是因為想要打下外蒙古的部份地區,作為實施自己的「北進計劃」的彈板。

五月十三日的晚上,日本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搜尋隊隊長,一名叫做東八百藏的佐級軍官率領著一百多名騎兵和九十多名裝甲兵潛伏到了距離諾門罕只有八十多公裏的甘珠爾廟,當抵達甘珠爾廟之後,東八百藏隨即派出偵察兵,開始為隨後的戰鬥做準備。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已經開始了對駐紮在各地的機動部隊和飛行部隊,以及偽滿洲國軍隊的調動。

五月十四日,諾門罕戰役正式打響,東八百藏帶領近二百名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向著哈拉哈河以東的七四二高地上的蒙古守軍發動了攻擊。在攻下了七四二高地之後,東八百藏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直接在陣地上守了起來。直到五月十七日,蘇聯鎮府以曾經和蒙古簽訂的【蘇蒙互助協定】為由,介入了蒙古和日本的戰鬥。

一個坦克旅開進了哈拉哈河地區,駐守在烏蘭烏德的一個摩托化步兵師也在同時被調集,前往哈拉哈河作戰。

此時,為了能夠保障軍隊的協同能力,蘇聯政府直接把第五十七特別軍的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了距離哈拉哈河只有一百多公裏距離的塔木察格布拉格。司令部遷到塔木察格布拉格之後,蘇聯政府又擔心被日本軍隊以空中優勢打擊司令部,也開始不斷向諾門罕地區集結飛行部隊。

第一階段的戰鬥一直打到了五月的二十八日,日本關東軍中一名叫做山縣武光的軍官指揮著第六十四聯隊的部份士兵,以及東八百藏的搜尋隊和興安騎兵部隊三個團,向蘇聯軍隊發起了進攻。

根據統計,這場戰鬥的日軍傷亡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東八百藏率領的搜尋隊幾乎全軍覆沒,東八百藏本人也在戰鬥中被擊殺。

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打到了八月二十日。此時的日軍卻正按照傳統,將前沿部隊的一般軍官接回了海拉爾休假,於是,蘇聯軍隊決定趁著剛接任的軍官對當下局勢的模糊而發動總攻。淩晨兩點四十五分,當蘇軍在黑暗中摸到了日軍臉上的時候,陣地裏的日軍還沒有傳出一點兒動靜。

於是,蘇聯和蒙古軍隊聯合的三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五個裝甲旅以及一個機槍旅、一個空降旅直接裹挾著數百門火炮、數百架飛機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攻。構築在蒙古草原上的防禦工事很快就被大炮轟成了平地,但日軍的個人軍事素養確實不容小覷,部份日軍在反應過來之後,竟然開始利用炮彈形成的彈坑來重新修築工事、挖掘掩體進行作戰。

這場反攻持續了四天,日本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搜尋隊被打散,第七師團第二十六聯隊第一大隊被全殲,其他如第六十四聯隊和炮兵第十三聯隊被打成殘疾,聯隊長山縣武光和伊勢高秀均被擊斃,除此之外,第二十三師團第七十一聯隊的聯隊長森田徹也被擊斃,關東軍僅有的二十二門加農炮也在戰鬥中被損毀。

吃了大虧的關東軍司令部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在殘余部隊順利突圍之後,

但此時的日本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他們在諾門罕戰役投入的兵力過多,再打下去恐怕會對全域的部署造成問題,於是,日本天皇在九月二號下令阻止了關東軍司令部的反擊。

並勒令駐蘇大使東鄉向蘇聯提出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請求。

日本政府的這一請求正好符合了蘇聯政府的心意,於是,在九月十五日當天,駐蘇大使東鄉與蘇聯外交部部長莫洛托夫簽訂了停戰協定,並約定次日淩晨停止一切實際意義上的軍事行動。

到此,打了一百三十五天的「諾門罕戰役」正式結束。

相對於發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來說,「諾門罕戰役」所引來的註意幾乎等同於沒有,美國紐約時報在報導這場戰役時,也只是用了短短的一句話。但無論當時的世界各國如何輕視這場戰役,也依舊無法改變這場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格局的影響。

在這場戰役發生之前,日本政府的陸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就一直在為「北進」還是「南進」而爭鬥不休。所謂的「北進計劃」則是指以陸軍為主導,從中國的東北三省一直打到貝加爾湖一帶,形成一條紐帶式的占領區,然後聯合德國納粹軍隊,從東西線同時侵略蘇聯。但這場戰役中,蘇聯軍隊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軍事實力給日本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一時之間,日本本土的陸軍司令部甚至都不敢再提「北進計劃」。

「北進計劃」實作無望,自然就要輪到海軍司令部提出的「南進計劃」了。

和陸軍司令部不同的是,日本海軍司令部把矛頭指向了東南亞的戰略資源,想要透過以強大的海上力量威懾東南亞各國,將各個小國的資源控制在自己手裏,從而發展軍隊,增強軍事實力,最終達到勝利的目的。

而正是這個「南進計劃」,引出了日軍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和最後的戰敗。

可以說是相當典型的「蝴蝶效應」了,一個小小的邊境戰爭,竟然在最後導致了日本政府在二戰中的失敗。

當然了,「諾門罕戰役」的結果,對日本軍隊有打擊,自然也就有提醒。關東軍各個兵種之間協調作戰能力的漏洞也完整的被暴露了出來,尤其是在日本傳統藝能「下克上」的熏陶下,各兵種之間的合作能力簡直差得一塌糊塗。

於是,日本陸軍司令部在戰後不久就對整個陸軍開始了清洗,整肅起了日本軍隊的紀律性,更是加強了日本軍隊中上級對下級的控制能力。所以,之後才有了我們再影視劇中看到的,上級打下級耳光,下級都不敢有所反駁的現象。畢竟,因為這種「下克上」的影響,陸軍司令部可是連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的陸軍中將小笠原都「賜死」了。

不過縱觀全球,在整個「諾門罕戰役」中被影響得最深的,應該是美國了。本來滿腦子隔岸觀火的美國,沒有想到一個「諾門罕戰役」直接覆寫了日本的軍事戰略,導致後期日本走海上路線時,直接拍敢死隊轟炸了美國的珍珠港,把美國從「看棋人」的位置上給拉到了「下棋人」的座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