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18次中美國防部工作會議的召開,中美兩軍之間的雙邊關系開始了緩慢升溫。同時,美軍高層也邀請中國派遣軍事代表團前往夏威夷參與防務討論。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美國正與日本、菲律賓、德國和加拿大在中國周邊進行各種活動,此時美軍的一系列舉措顯然是在關鍵時刻對盟友表現出不滿。
因為為了響應美國政府的號召,這四國在不同程度上與解放軍進行了接觸,並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此刻美方選擇赴華對話,同時還邀請中方參加重要的夏威夷防務談判,無疑是有意於緩和與中國之間的關系。這一「謎一樣」的舉動,讓旁觀者如日本、菲律賓等國感到困惑不已。
毋庸置疑,當今國際社會的格局正經歷從過去的中美俄歐「四極」向以中美為主導的「兩極」過渡。俄烏戰爭使得人們看到了歐洲與俄羅斯在烏克蘭這片土地上彼此之間鬥爭時所表現出的「脆弱」。
無論是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還是俄羅斯進行特別軍事行動,雙方在戰線上都感到無能為力。而這一場沖突,從最初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逐漸演變成了各方勢力介入的政治角鬥場。對於俄羅斯、烏克蘭甚至是歐洲而言,他們都如同競技場中的格鬥者,而任何外部因素變化以及中美政策調整都會直接影響這場角鬥的不分勝負。
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首的西歐國家認為,若能在烏克蘭戰場上削弱俄羅斯,那麽「歐洲一體化」的行程將不再受到阻礙。屆時,歐洲各國不僅能夠整合政治與外交資源,還可以實作軍事自主,從而完全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影響。而以波蘭、芬蘭及瑞典等國為主的東歐和北歐,則迫切希望消除俄羅斯這一「不穩定因素」,以創造一個新的區域環境。
與此同時,俄羅斯試圖在烏克蘭建立對北約的「戰略緩沖區」,同時吸納過去蘇聯時期極其重要的能源、工業、人力資源以及糧食生產,但因實力不足,其初期設想已難以實作,現在只能觀察國際局勢變化,尤其是美國大選對烏克蘭問題可能帶來的影響。總之,俄羅斯是否能夠贏得烏克蘭戰爭,以及要付出怎樣代價獲取自身利益,這一切並不掌握在其手中,而是取決於外部環境的發展與演變。
確實,中美之間的「兩極」談判與外交活動,不僅反映了兩國的戰略利益,還涵蓋了多個集團和組織的戰略考量。如果中美兩極談判的結果及其布局讓各方難以接受,那麽雙方也很難贏得廣泛支持。
然而,從當前談判對話的發展趨勢來看,局勢仍在朝著既定方向演變,也就是維持目前格局。待到11月份美國大選結束後,國際格局將會進行新的調整,而這一變化預計只會持續不到兩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