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巴嫩南部地區作戰的以色列士兵。 圖片來源 以色列國防軍
綜合編譯 陳榮生
新一輪巴以沖突全面爆發一年之後,以色列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復雜持久戰,戰火不僅限於加沙走廊,更蔓延至黎巴嫩和敘利亞,與伊朗爆發大規模沖突的風險也在不斷升高。
面對中東局勢的持續惡化,國際軍事觀察家們指出,盡管以色列憑借先進的武器在戰術層面保持優勢,但在戰略層面,以色列仍未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它缺乏明確的戰略願景來結束沖突。
據美聯社報道,10月上旬,以色列軍隊加大了在黎巴嫩的地面行動力度,先後派遣4個師級作戰單位前往前線。與此同時,以色列空軍對加沙走廊和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進行了更為頻繁的空襲,直指疑似真主黨指揮中心及武器儲存點。
據知情人士透露,以色列政府正考慮對伊朗采取報復行動,以回應後者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導彈的行為。潛在的打擊目標可能包括伊朗的軍事基地甚至核設施。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的文章指出,近幾周來,以色列軍隊在戰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其高層的戰略規劃卻顯得不夠明確。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的中東安全高級研究員布爾庫·奧茲塞歷克評論道:「隨著沖突的延長,以色列越來越迫切需要明確其結束戰爭的方式。在這一多線作戰的情境下,所有參與者都缺乏戰略上的一致性。」
以色列官方堅稱不存在戰略失誤。最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再次發表影片聲明,強調過去一年,以色列在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對抗中正逐步實作其戰爭目標,包括推翻哈馬斯政權、釋放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質、解除加沙走廊對以色列的威脅,以及保障以色列南北居民安全返回家園。
然而,美國史汀生中心的研究員巴希爾·阿巴斯認為,以色列在實作國家安全目標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即便是在加沙走廊,以色列也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只是宣稱要消滅哈馬斯。」他指出,鑒於此類武裝組織的性質,以色列高層設定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完全達成。
非政府組織「阿拉伯-英國理解協會」的主任克里斯·多伊爾持有相似的看法:「不能簡單地透過武力摧毀對方,就認為問題解決了。」他對「商業內幕」表示:「以色列需要思考如何與700多萬巴勒斯坦人和平共處,而這需要基於政治協定的停火安排。」
多伊爾還提到,黎巴嫩真主黨的崛起應引起深思。「1978年和1982年,以色列兩次入侵黎巴嫩,其中一個後果便是真主黨的誕生。如今,以色列不僅要對付武裝組織,還要面對一個擁有龐大武器庫的‘國中之國’。」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所長安東尼·普法夫提出了「升級陷阱」的概念,認為若以色列繼續提升軍事行動的強度,可能導致沖突規模呈螺旋式上升,最終達到以色列軍事力量難以承受的程度。
然而,維持現狀同樣無助於改善以色列的安全狀況。普法夫認為,無論是升級還是保持現狀,都無法確保以色列的安全,這將使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走向失敗,從而威脅到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存續。
英國【衛報】的一篇分析文章提到,長期以來,以色列的國防策略側重於「打贏短期戰爭」。然而,自去年10月7日起,局勢逐漸失控,進入了「無人能控」的狀態。
多伊爾認為,以色列當前的眾多軍事行動並未形成一套連貫的戰略體系,這種戰略應當具備可實作的具體目標,即最終實作和平。現實中,以色列在不斷升級沖突的同時,卻沒有設立明確的結束機制。
以色列選擇多線作戰的做法,引發了人們對中東爆發全面戰爭的擔憂。10月初,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以色列的信用評級,理由包括「緊張局勢加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沖突可能演變成全面戰爭」。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在進攻黎巴嫩之前的9月,以色列財政部部長斯莫泰利赫就承認,當前的沖突已成為以色列歷史上「最長且最昂貴」的一次,直接成本至少達到540億美元。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以色列央行預計,到今年年底,軍事行動的總成本將攀升至約660億美元,約占以色列本地生產總值的12%。
那麽,中東地區距離實作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協定還有多遠?非政府跨國機制「反極端主義專案」的高級顧問艾德蒙·菲頓-布朗分析稱,關鍵在於以色列政府的態度,尤其是內塔尼亞胡對於和解的立場,這可能會受到下月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影響。
菲頓-布朗認為,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他可能會給予內塔尼亞胡「自由行動」的權力;而如果當選的是哈裏斯,則可能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推動停火與和平行程。
前中情局情報專家丹尼爾·霍夫曼在接受霍士新聞商業頻道采訪時說:「我們離這場沖突的起點,比終點近得多。」但他也承認,隨著新一屆美國政府的產生,美國在中東的政策和以色列的戰略方向都可能出現重大調整。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