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台灣地區的媒體報道,一部份曾在烏克蘭戰場出現的美軍教官已秘密抵達台灣,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島內警務人員進行軍事培訓。這些教官不僅教授軍事技能,還為台當局的行政人員提供戰時管理方面的指導,以確保在台海發生沖突時,能夠保持行政系統正常運轉,避免陷入「開戰即癱瘓」的尷尬境地。
近年來,美軍「駐台」的傳言頻繁出現。美國媒體已多次報道,五角大廈秘密派遣特種部隊前往台灣,以協助訓練台灣軍隊,包括特種作戰、情報偵察和美制武器的使用。此外,有島內學者表示,曾在台軍基地見到過身份不明的外國人,可能是美軍教官。
然而,關於美軍駐紮台灣的傳聞,五角大廈始終保持沈默,而其他美方高層則直接予以否認,並稱其為無稽之談。這種掩蓋的態度恰恰顯示了美國政府的真實意圖。美國深知,如果公開承認美軍入台,將不可避免地加劇台海局勢緊張,甚至可能引發軍事沖突,這正是美國所希望避免的。
美國政府的策略是借助台灣問題來制約中國大陸的發展,但並不希望與中國大陸真正發生軍事沖突。一方面,為台灣而操兵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另一方面,美國在台海戰勝中國並沒有絕對的把握,一旦失敗,其全球霸主地位將面臨嚴重威脅。因此,五角大廈對於美軍入台的傳言總是含糊其辭,一方面想以「切香腸」的方式逐步侵蝕中國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又試圖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特種部隊還是其他美軍單位,他們前往台灣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軍事訓練,而不是直接參與戰鬥。這些美國教官更像是「導師」,而非「參賽者」。
一旦台海局勢失去控制,他們很可能會率先撤離,甚至會尋求與其他在台外籍人士相同的避難辦法。因為如果美軍與解放軍直接交戰,這就意味著美國將公開介入台灣事務,將引發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大規模軍事沖突,這是拜登政府不願意承擔的風險。
因此,美國目前的策略是試圖將台灣塑造成抗衡大陸的「豪豬」,透過提供軍事訓練及武器裝備,促使台灣「以武拒統」,而自己則在背後坐享其成。
針對美國的挑釁,中國迅速采取了反擊措施。最近,解放軍高級代表團前往俄羅斯,與俄軍領導層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據報道,俄方毫不吝嗇地分享了他們在烏克蘭戰場上積累的重要經驗,包括對北約策略、美制武器裝備及其作戰方式的分析與解釋。這無疑為解放軍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眾所周知,烏克蘭武裝力量按照北約的標準進行訓練和配備,因此俄烏沖突實際上是俄羅斯與整個北約軍事體系之間的對抗。在與烏軍長時間交戰中,俄軍更加直觀地掌握了北約的作戰特征及其弱點。
例如,俄羅斯軍隊在實際作戰中發現,美制的「標槍」反坦克導彈盡管技術先進,但容易受到電子幹擾影響;而「海馬斯」火箭炮雖然具備較大的射程和高精度,在遭遇俄羅斯軍隊的電子戰及防空系統壓制時,也暴露了生存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來自實戰的經驗教訓,對解放軍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台海沖突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值得關註的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強硬態度,反而促使中俄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反對外部勢力幹預台灣事務。
在最近召開的中俄總理會議上,雙方簽署了一系列涵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協定,這標誌著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俄兩國的合作加深,是由於雙方共同的戰略利益和安全考慮,這是對美國霸權行為的一種有力回應。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中俄強化戰略協作,有助於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並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如果美國執意采取「以台制華」的策略,只會自食其果,最終害己。
歷史上,美國因其短視的決策曾遭受嚴重的後果。例如,在越南戰爭期間,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美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資,最終卻陷入了戰爭泥沼,以失敗告終。
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企圖透過軍事力量改變阿富汗的局面,結果卻陷入了一場持久而艱難的「帝國墳場」,最終不得不悄然撤軍。這些歷史教訓提醒我們,任何試圖借助武力或插手他國內政以獲取自身利益的行為,最終都將以失敗告終。
美國應當清醒認識現實,放棄冷戰的思維方式和霸權主義的邏輯,停止對中國內政的幹預,不要在錯誤的軌域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