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媒:成飛三角形飛行器非六代戰機,或非戰鬥機

2025-01-09軍情

2024年12月26日,成飛的一架「新型戰鬥機」圓滿完成了試飛,受到廣泛關註。

許多人認為這款外形酷似銀杏葉的「三角形」戰機是中國的「六代機」,然而也有俄羅斯媒體指出,這架新飛機並非完全屬於第六代戰鬥機的範疇,而更像蘇-34那種前線戰鬥轟炸機。

俄羅斯媒體認為,成飛的這款戰機被視為前線轟炸機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它與蘇-34戰機在兩個方面頗為相似:一是機動性可能較為遜色,二是其似乎采用了並列雙座的駕駛艙設計。

「成飛戰機」是一種裝備了三台發動機的飛機。這三台發動機為戰機提供了強大的推力,但同時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即應將發動機的進氣口設計在哪裏?

顯而易見,成飛的設計方案是將左右兩台發動機的進氣道布置在戰機機頭的兩側,而中間那台發動機的進氣道則設在戰機的頂部。

換句話說,「成飛戰機」很可能是一種采用背部進氣道設計的戰鬥機。

戰機采用的背部進氣道設計,使其基本失去了高機動性。

由於戰機采用了背部進氣道的設計,當戰機試圖提升飛行高度時,氣流很容易因機身而被阻擋,從而導致發動機進氣量不足。

如果發動機進氣不足,自然會導致推力不足,從而使戰鬥機的機動性下降。

因此,「成飛戰機」在機動性方面可能存有「短板」,其機動效能有可能明顯低於目前的殲-20戰機。

從流傳於網絡的多種照片來看,「成飛戰機」的並列雙座駕駛艙設計使得兩個飛行員是並排坐在一起,而不同於傳統戰機中兩個飛行員一前一後的布局。

使用並排雙座的駕駛艙設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飛行員的視野,進而影響他們的判斷。

另外,雙座並列駕駛艙的設計往往會使飛機的機頭橫截面增大,從而直接導致阻力上升,進而影響戰機的機動性。

無論是機動性不足,還是選用並列雙座駕駛艙的設計,讓這款「成飛戰機」看上去都像是一架「轟炸機」。

「成飛戰機」是否就是殲轟機?那麽,成飛的這款戰機真的就是外界傳言的「殲轟機」,或者說俄羅斯媒體所稱的前線轟炸機嗎?

從戰鬥機的演變趨勢來看,可能性不大。

在當今空戰中,殲轟戰機的角色顯得相當尷尬,因為多用途戰機完全可以承擔「前線轟炸任務」,這使得殲轟戰機在功能上顯得過於單一且價格昂貴,性價比不高。

目前,俄羅斯的蘇-34前線轟炸機如果放在其他國家,極有可能會被淘汰。就像中國如今的殲-16戰機投入使用後,一線部隊也正在逐步用其替換現有的殲轟-7戰機。

隨著戰鬥機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多用途戰機的載彈能力顯著增強,「前線轟炸任務」已成為多用途戰機能夠輕松完成的任務。

換句話說,在如今的軍事領域,「殲轟戰機」這一概念早已被納入多用途戰機的範疇。

蘇-34這類前線轟炸機具備的某些效能,重型多用途戰機同樣具備。此外,重型多用途戰機在機動性方面更為出色,能夠執行空戰任務,其使用領域遠比前線轟炸機更為廣泛。

若俄羅斯的「前線轟炸部隊」使用蘇-35戰機而不是蘇-34戰機,他們同樣可以有效地完成前線轟炸的使命。

回到「成飛戰機」這個話題。顯而易見,成飛戰機的載彈量遠超殲-20,可能具備前線轟炸的能力,其功能與俄羅斯蘇-34前線轟炸機相似。

「成飛戰機」無疑也具備執行空戰任務的能力。

由於「成飛戰機」具備執行前線轟炸任務的能力,俄羅斯媒體將其視為類似於蘇-34的前線轟炸機。基於這一點,中國的殲-16戰機也應當被稱為「殲轟-16」。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蘇-30和蘇-35戰機同樣應被看作「前線轟炸機」。

「成飛戰機」的設計理念是什麽?既然「成飛戰機」並非用於前線轟炸,那麽它為何不強調更高的機動性,而選擇並列雙座駕駛艙的布局呢?

關於機動性,隨著現代空戰領域的縱深不斷增加,戰機的機動性發揮的作用逐漸減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機透過航炮進行射擊,雙方相隔幾百米,自然是機動性更強的一方占據優勢。

然而,現如今隨著遠端空對空導彈的進步,其最大射程已經超過了200公裏。

在200公裏的距離範圍內,戰機的機動性其實已不再重要。

無論你的機動性多麽出色,能超過導彈嗎?六代機拼命追求機動性,唯一的目的就是與導彈進行「近身交戰」。

不如加大力度研發射程更遠的導彈,並配備探測範圍更廣的雷達。透過提升戰機的作戰距離,來爭奪空戰中的優勢。

這就像槍械的出現使得武術從一種殺人技藝轉變為一項表演藝術。

在冷兵器時期,武術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槍械的出現,其射程可達數百米,哪怕是精通降龍十八掌的郭靖,他也難以戰勝裝備自動步槍的普通士兵。

關於「成飛戰機」的並列雙座駕駛艙設計,在未來六代機對機動性的需求不高的情況下,這種設計所帶來的各種缺點將不會顯現。

並排的雙座駕駛艙設計可能會影響飛行員的視線,但在空戰範圍達到200公裏,甚至未來可能更遠的情況下,飛行員的視力狀態已經不再是關鍵因素。

畢竟,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憑借自己的視力清晰地看到200公裏外的物體,未來的飛行員「觀察」敵機,主要依賴於戰機上的雷達及各種態勢感知器材。

並排的雙座駕駛艙設計會使機頭的橫截面變大,這會對戰機的機動性產生影響。不過,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機動性對於成飛的這款「六代機」來說,可能並不是那麽關鍵,當然我這裏的「可能」是指一種不確定性。

相對而言,雙座並排駕駛艙雖然犧牲了機動性和飛行員的視野,卻帶來了更高的空間利用效率、增進了飛行員間的協作與溝通能力,並使他們能夠共享儀表盤等多種優勢。

訊息來源:

環球網報道:各國競相研發第六代戰鬥機,外界對「中國第六代戰鬥機成功首飛」的傳聞表示關註。

【2】直新聞·【成都天空出現疑似中國第四代戰機,媒體與馬斯克均感到震驚】

【3】觀察者網·【中國新一代戰機畫面驚艷外媒:震撼!中國航空工業再創歷史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