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向北約亮劍!普京提議導彈對決,薩德來了也難逃一敗

2025-01-09軍情

最近,【歐亞時報】釋出了一篇由俄羅斯頂尖國防專家阿希什·丹瓦爾所撰寫的深度分析文章,全面探討了俄羅斯新研發的「榛樹」中程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作為一名專註於防務和地緣政治議題的東亞研究碩士學位的資深專家,丹瓦爾提供了第三方的獨特視角,有助於理解即將在烏克蘭上空進行的這場「高科技決鬥」。

在烏東地區的戰爭陰雲下,一股濃烈的火藥味挑戰氣息在天空中彌漫。

普京在最近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提出了一項驚人提議,邀請西方國家到基輔進行一場「高科技決鬥」,以此測試「榛樹」導彈的實戰能力。

這種極具「狂妄」色彩的言論,展現了莫斯科對自身軍事技術的強大自信。

普京的這項挑戰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他建議西方國家選定烏克蘭首都的任意目標,調動全部防空力量嘗試攔截。

「我們將發射導彈。

看看會發生什麽。

讓他們集中所有防空和導彈防禦力量。

」這種極具挑釁性的言論,實際上是在向北約展示俄羅斯突破其防空網絡的實力。

普京還詳細揭示了「榛樹」導彈的效能。

他指出,即便該導彈從2000公裏外的地方發射,美國在波蘭部署的反導系統也無法對其構成威脅。

導彈在發射後幾秒鐘即會實施彈頭分離,一旦進入這一階段,攔截成功的可能性便極為渺茫。

薩德系統的設計初衷是攔截彈道導彈的末段,其雷達系統和攔截演算法主要針對傳統彈道軌跡的目標。

而「榛樹」導彈采用了革命性的多級分離設計,在發射後迅速進入近太空軌域,接著進行彈頭分離。

每個分離彈頭均配備有獨立的推進系統,可實作不規則的機動飛行。

這種不可預測的飛行軌跡從根本上顛覆了薩德系統的攔截計算模型。

更令人關註的是,「榛樹」導彈的末段飛行極為短暫,這意呀著薩德系統的X波段雷達幾乎無法獲得足夠的反應時間來準確釘選並計算攔截目標的軌跡。

當導彈進入分離階段時,多個獨立機動的彈頭將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同時運動,這種「多目標飽和攻擊」策略能夠有效突破薩德系統的算力極限。

即使薩德系統能夠成功釘選其中一個彈頭,其余彈頭依然能夠突破防禦抵達目標區域。

此外,「榛樹」導彈的彈頭具有主動規避功能,能夠感知到來自攔截導彈的威脅並靈活躲避,展現出一種「智能化」的防禦突破能力,目前人類尚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對抗這一威脅。

科羅琴科強調,俄羅斯【國防】雜誌主編,「榛樹」導彈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其發射階段幾乎無法被敵方衛星探測到。

導彈的主動段非常短暫,這一通常最容易被攔截的階段被盡可能地縮短了。

更為關鍵的是,導彈的高機動性和先進的作戰偽裝措施使得其發射位置難以被猜測,從而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防空系統所仰賴的預警機制。

仔細揣摩普京的這番表態,這並非單純的軍事威脅,而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溝通。

普京之所以在這個時候高調展示「榛樹」導彈的威力,實際上是在向北約,尤其是歐洲成員國傳遞一個明確的戰略訊號:俄羅斯在歐洲安全架構中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即使烏東戰爭最終結束。

這款中程導彈的設計參數為5500公裏的射程,這一射程覆蓋了整個歐洲,同時也並未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本土構成威脅,表明其顯然是為恢復歐洲戰略平衡量身客製的。

普京精通地緣政治博弈的奧秘。

他深刻意識到,俄烏戰爭最終將會走上談判桌,戰後重建亦是歷史的必然要求。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在戰後沖突時期,要努力保持俄羅斯的戰略地位。

而「榛樹」導彈正好體現了這一戰略考量的價值:相比洲際導彈,它的造價更為親民,卻能夠利用多彈頭分導技術,確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歐洲防空系統持續突破。

莫斯科正是透過這種介於戰術與戰略之間的「中程威懾」,精心構建了其維持歐亞大陸長期影響力的策略工具。

普京此次表態的深層次意圖,是要讓歐洲各國認識到,即便烏東戰爭結束後,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戰略安全關系依舊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現實問題。

透過展示這一能夠確保長期戰略威懾的先進武器系統,莫斯科事實上為未來歐洲安全秩序的重塑設定了基調,提醒歐洲國家在後沖突時代的安全架構中必須考慮到俄羅斯的核心利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