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戰況和結果都出乎意料的戰鬥,克節朗戰役,是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開端,中國駐藏邊防軍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拉開了對印自衛反擊的序幕,僅用3小時就擊潰了印軍王牌旅。但有人卻認為這一場戰役勝地並不完美,因為這一戰我軍犧牲了700多人,卻僅擊斃了800多印軍,俘虜也只有1000多人。
說起克節朗戰役,還要回到上世紀50年代中蘇交惡事件,當時由於蘇聯和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產生了分歧,導致近十年的蜜月期結束,中蘇關系降至冰點。當時蘇聯和美國已經開始冷戰,這是中西方兩大政體的交鋒,而我們中國本身屬於共產國家,同時還和美國在北韓半島交過手,所以根本不可能融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團體,而與蘇聯交惡,中國又不被共產主義國家團體接納,所以中國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孤立國家。
這種孤立帶來的不僅是外交上的困難,更是經濟、政治、工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困難。當時的中國可不是現在的中國,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美國聯合韓、日以及台灣的反動勢力在沿海封鎖中國,和蘇聯交惡後,蘇聯又在北方封鎖,導致中國經濟發生了倒退,工業發展也變得非常緩慢,加上全國遭遇多次自然災害,國家實力不僅沒有增強,反倒連50年代都不如了。
就在中國舉步維艱的時候,印度這位我們的好鄰居看到了機會,企圖入侵中國西藏,重新劃定邊界線。中印邊界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最為著名的就是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是因果探險家劃定的中印邊界線,將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裏土地劃到了印度,當年英屬印度和印度都聲稱這才是中印邊界線,但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過。印度在1962年看到中國遭遇困境,就起了歹心,想透過武力解決「邊界」問題,因此就有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及現在要說的克節朗戰役。
克節朗是中印邊界的一個爭議區,靠著不丹國,是中國西藏通往藏南旺達的重要路線,印度在1962年九月派部隊進駐了克節朗地區。在派出部隊之前,印度國防部長考爾還提出了「裏窩那計劃」,內容大致是占領中國藏南,將中國邊防軍趕出藏南地區。整個計劃和當年日本揚言三個月占領中國一樣,用詞非常自大,對中國邊防軍完全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
印度總理尼赫魯也是極其危險的「鷹派」,一直致力於印度領土的擴張,企圖將不丹、尼泊爾等國全部納入印度。考爾提出的計劃讓尼赫魯眼前一亮,兩人當即就達成了一致,決定對中國出兵,占領藏南地區。在他們看來,中國正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加上國內經濟倒退,根本不認為中國會和印度開戰,而中國的邊防軍,尼赫魯覺得根本擋不住自己的精銳部隊。
和尼赫魯不同,印度的基層將領卻不認為和中國開戰對己方有利,他們倒不是擔心中國邊防軍的實力,而是擔心喜馬拉雅山脈的特殊環境,本身就是高原,基礎建設又非常差,連個公路都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打仗,動用一個排、一個連還可以,但動用大部隊,光後勤就足夠讓印度喝一壺了。只是這些基層將領沒有決策權,在高層下達命令之後,他們能做的只有執行。
1962年9月9日,印度最精銳的第四師第七旅3000余人奉命進入中國領土克節朗地區。這支部隊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在國際上都有很大名氣,在二戰時期,這支部隊先在非洲和隆美爾打,後來又在緬甸和日軍打,戰力強悍,作風頑強,國際上給這支部隊送了一個「叢林猛虎」的稱號。尼赫魯將這樣一支部隊派遣到克節朗,很明顯是要一局定乾坤,打算用最精銳的部隊打敗中國邊防軍,將中印邊界問題生米煮成熟飯,讓中國無可奈何。
只能說尼赫魯考慮了所有問題,卻唯獨低估了中國邊防軍的戰鬥力,他們瞧不起的中國邊防軍,戰鬥力卻根本不是他們所認為的精銳可比的。印度王牌旅進入克節朗地區之後,中國先和印度進行交涉,希望他們將軍隊撤出,可交涉多日,印度依然我行我素,沒有辦法,時任西藏軍區司令的張國華在中央的指示下發起了反擊戰。
進入克節朗地區的是印軍精銳,而張國華用的卻是中國的邊防軍。張國華將軍用藏字419部隊5個團又兩個營組成了反擊部隊,總人數約10000余人,但其中真正屬於戰鬥序列的只有154、155、157三個團,其余一個團是第308炮兵團和136工兵團。炮團在高原上發揮的作用有限,重炮根本運不上去,工兵團也是一樣,在地形復雜的藏南地區,工兵只能簡單疏通道路,根本沒法短時間做到修建良好的公路。
所以看似我方部隊人數遠超過了印軍第七旅,但實際上差別並不大,再加上我方的部隊都是邊防軍,和印軍第七旅完全沒法比,這不是滅自己威風,長他人誌氣,而是事實如此,邊防軍的實彈射擊量和常規備戰部隊的射擊量完全沒法比。但即使如此,張國華將軍卻帶著邊防軍打了一場大勝仗。
印軍第七旅進駐克節朗之後,立馬派出偵察兵對塔格拉山進行偵察,顯然,印軍並不滿足於一個克節朗地區,解決本就子虛烏有的「藏南問題」只是印度的一個理由,實際上是打著侵占中國領土的主意,如果塔格拉山地區我軍防守弱,印軍一定會繼續進攻,侵占塔格拉山地區。然而印度軍方沒想到,他們這支僅有50人的偵察部隊直接撞上了我方部隊,最後被消滅了一半人,剩下25人倉皇逃回了克節朗。
而讓印軍更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交鋒還讓我方看出了印軍存在的致命問題,印度方面也缺乏火炮。開戰之前,我軍最擔心的就是火力問題,一來中國火炮數量並不多,二來藏南高原山路崎嶇,地形復雜,火炮運輸困難,不利於展開大規模戰鬥,所以我軍極其擔心印度擁有重火力武器,如果真的有,這場自衛反擊戰必然不會好打。但這場遭遇戰中,印軍的火力也不是很強,再根據我方偵察兵的偵察,發現印度也缺乏火炮,雙方在同一起跑線上,這讓張國華將軍將心放回了肚子裏。
其實印軍也確實不容易,進駐克節朗的印軍第七旅雖然號稱精銳,但炮火只有迫擊炮,而且僅僅只有3門,炮彈也只有180發,其旅長達爾維一再要求部隊省著用炮彈。不僅如此,印軍連子彈和保暖的衣物都沒有多少,如果說我軍是叫花子,印軍就連叫花子都不如,別說打仗了,他們的彈藥打一場規模稍大一點兒的戰役都有些吃力。
自從偵察兵交鋒之後,印軍將領就開始擔心還沒有打響的克節朗戰役了,沒有火炮,印軍將領根本不知道這場仗能不能打贏,可以說是未戰先怯了。但之後的一則情報卻給了第四軍軍長考爾信心,這份情報並不是假情報,只是讓考爾等人知道了,和他們對陣的是中國邊防軍。印軍上下都看不起中國邊防軍,在得知中國沒有調集內地部隊之後,一個個都和考爾一樣有了信心。
1962年10月19日晚,我軍對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發起了總攻,一萬多解放軍戰士分三路進入戰場。張國華將軍將155團放在了正面,這是壓力最大的進攻方向,印軍已經在正面修築了防禦工事,但115團沒有一個人退縮。在整體戰術上,我軍還是打穿插包抄的戰術,在155團正面進攻,牽制住敵軍兵力之後,154團會從左側佯攻,將敵人兵力再次分化,給157團迂回穿插創造有利條件。
當年誌願軍用大兵團穿插包抄的戰術打得美軍叫苦不叠,這次輪到印軍吞咽苦果了。次日7時,我軍炮兵團已經到達了指定位置,雖然都是迫擊炮,但對於人體來說,並沒有多大區別,處在爆炸範圍內,照樣活不了。而印軍還沒有發現我軍,經過一陣炮擊,印軍營地發生了混亂,很多印軍被炸的找不到方向,我軍趁著混亂沖了下去,對這支印軍精銳發起了猛攻。
而在我軍炮擊的時候,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想要聯系自己的部隊,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電話打不通了。達爾維根本想不到,早在我軍炮擊之前,就有偵察兵破壞了第七旅的通訊,可以說,哪怕不進行炮擊,第七旅也無法對我軍進行有效的抵抗,在失去通訊的情況下,印軍還做不到步步為營。
雖然印軍潰敗已經註定了,但在進攻過程中,印軍這支王牌旅也是表現出了自己頑強的一面。在克節朗河上,有一座浮橋,是進攻印軍的重要通道,算是軍事要地,印軍對此地也非常重視,派遣了一個連進行防守,配備了不少機槍。當我軍沖到這裏的時候,印軍的這支連隊給我軍造成了不少傷亡,特別是印軍占據了高地,讓我軍沖鋒變得非常困難。最後還是我軍炮兵趕了上來,用迫擊炮敲掉了這個機槍陣地。
當時我軍遇到的抵抗並不止於此,印度戰鬥力雖然有些拉跨,但一些東西學得還挺不錯的,比如碉堡,為了將克節朗地區守住,印軍在克節朗河谷修建了不少碉堡。如果早上十年,我軍要攻克這些碉堡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到了60年代,我軍的裝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武器不再是栓動步槍,而是56半以及56沖,機槍已經配備到了班一級,和抗美援朝時期相比,火力早就不同了,迫擊炮也裝備了不少,這次戰鬥因為火炮運不上來,我軍攜帶的主要是迫擊炮,這些印軍依賴的碉堡就這樣被我軍迫擊炮一個一個敲掉了,實在打不掉的,就用老辦法,爆破筒加手榴彈,當年美軍都沒有抗住。
隨著口子不斷撕開,再加上迂回部隊的趕到,印軍的潰敗已經肉眼可見了,到了上午9時,印軍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火力大不如前,到10時,我軍已經消滅了印軍兩個營的部隊,這對於僅有3000余人的印軍來說,已經是致命的傷亡率了。敵軍開始全面潰逃,印度政客引以為傲的王牌,僅僅3個小時,就被我軍打敗了。
達爾維下達了撤退命令,但建制混亂的印軍根本無法有效組織撤退,再加上我軍的進攻,撤退直接成了潰逃,就連達爾維本人也沒有辦法,躲進了山裏,自10時以後,我軍戰士已經打掃戰場,抓俘虜。經過一天的搜尋,到21日,達爾維也被我軍找到並抓捕,當時達爾維落魄不已,身上就穿著一件襯衫,完全不見一軍統帥的風采。
克節朗戰役是我軍對印自衛反擊的首戰,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僅擊潰了印軍王牌,更給全國吃了一顆定心丸,對印自衛反擊,我們是能打贏的。戰後統計戰果,我軍擊斃了800多印軍,同時俘虜了1000多人,而我們自己傷亡700多人。
這樣的戰果其實是非常不錯的,並不是大家認為的傷亡過大,首先當時的中國不同於現在的中國,而且對手也不是軟柿子,是歐美公認的印軍王牌,所以打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這一戰其實最出彩的還是戰術的運用,正面牽制,側面吸引火力,再加上最後的穿插包抄,讓歐美國家都贊嘆不已,一度將這一戰寫進教科書。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這並不算什麽,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仗,畢竟我們國家出現了太多經典戰例了,更有四渡赤水這樣的傳奇戰力,克節朗戰役更這些比起來,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或許這也是一種豪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