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戰期間,納粹裝甲師在德軍的每場戰役中都起著關鍵作用。早期的輕型坦克跑得快,後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火力猛,德軍靠著它們在歐洲戰場打了不少勝仗。
不過,裝甲師可不全是坦克和裝甲車這些裝甲單位,步兵支援對任何師的成功都很關鍵,裝甲師也不例外。
這些主要掩護、支援坦克的部隊,我們叫裝甲擲彈兵。因為裝甲師的先鋒部隊裏,這些步兵常坐裝甲車輛,跟坦克一起進戰鬥,好快速跟上坦克進攻,給坦克掩護。那德國最早的裝甲擲彈兵是咋來的呢?
![](https://img.jasve.com/2024-9/e5d551571c0269d0ad6066da90788cc1.webp)
【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說起裝甲擲彈兵,就繞不開德軍的閃電戰。德軍能發明出令人害怕的閃電戰,其實和他們的軍事傳統有關。早在普魯士時期,軍隊指揮官就覺得,保持部隊的機動性對贏得戰役很重要。
從腓特烈大帝時代到一戰初期,普魯士及後來的德國軍隊都在奉行這一理論。憑借更高的機動性,他們在面對人數更多的敵人時贏得了不少戰役。但一戰塹壕戰的出現似乎意味著德軍這一理論的終結,然而,這只是一戰前後一系列特殊情況的結果。
![](https://img.jasve.com/2024-9/43cd2a9008848fcfa9d9025f11e53f90.webp)
在戰爭後期,技術和戰術的新發展讓德軍能夠重回機動戰,可一戰結束時這些技術還不成熟。
一戰後,【凡爾賽條約】限制了德國擁有龐大且裝備精良的軍隊,這使得德國軍事高層們對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能保留的軍工技術,以及在【凡爾賽條約】不再適用時迅速推進新的技術發展充滿了熱情,閃電戰的創始人古德賴恩就在其中。
![](https://img.jasve.com/2024-9/52a768d8138745a260a895f67c616843.webp)
古德賴恩對坦克發展很感興趣,因為德國一戰時輕視了坦克,這是德國戰敗的重要戰術原因之一。
坦克這個最新武器,各國理解不同。有些軍隊希望坦克能獨立作戰,設計時就該先考慮機動性。
而其他國家覺得,坦克在戰場上最管用的打法是和步兵相互配合、掩護步兵沖鋒。因此坦克不用太看重機動性,應該著重提升防禦力,慢點也沒事,只要比步兵快就行。
![](https://img.jasve.com/2024-9/2cdbcab929c9f41d2b46795cabea4bc6.webp)
但古德賴恩覺得這倆理論根本不沖突,坦克能超快地搞亂敵人的指揮、控制和後勤,步兵則能坐在卡車上跟在後面,清掃敵方部隊的殘部,或者幫坦克排除陷阱和路障。
古德賴恩的構想經實踐不斷完善,這些步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他們在 1939 年和 1940 年的德國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https://img.jasve.com/2024-9/1596d1118de07983bbe0b03c5ba9a012.webp)
【二、德軍閃電戰離不開裝甲擲彈兵】
西班牙內戰讓德國軍隊明白,光靠卡車給坦克送步兵在很多情況下不行,卡車在開闊地不如履帶式坦克,還容易被敵人火力打。
那就造一種輕便又便宜的半履帶裝甲車輛吧,這就是 Sd.Kfz.251 半履帶輕型裝甲車。它在越野方面表現超棒,能跟得上坦克的速度,還能運十名士兵,這就是裝甲擲彈兵的由來。
![](https://img.jasve.com/2024-9/4fb5cfc5863db20eae096ae9809414be.webp)
但那時還沒有「裝甲擲彈兵」這個稱呼,德軍裝甲師中支援坦克的步兵部份被叫做「Schützen」,即普通步兵,和其他步兵一樣。
在戰爭初期,這些步兵專門支援坦克作戰,通常以團為建制配合,由四個營組成,一個營通常配備半履帶裝甲車,另外三個營用卡車。但根據部隊具體情況,有時所有營都配備半履帶裝甲車。到了戰爭後期,德軍甚至把建制從團擴編成師。
![](https://img.jasve.com/2024-9/6b0571d3c335b35c3fd6e9833432b9ca.webp)
這些步兵的訓練很嚴,因為他們要在戰場上的關鍵地方幫坦克,得能適應比一般步兵復雜的仗。打仗時,一般坦克沖敵方陣地,步兵在後面支援。
因為步兵比坦克視野好,所以他們要學會怎麽把裝甲車用好,啥時候隱蔽、啥時候下車打仗這些都得知道。要是說閃電戰的基礎是很多能機動的裝甲單位,那裝甲擲彈兵(那時候還不叫這名兒)就是這些裝甲單位裏不能缺的潤滑油。
歐洲一馬平川,德國 27 天就征服了波蘭,1 天征服丹麥,23 天征服挪威,5 天征服荷蘭……從波蘭戰役到後期東線戰場和蘇聯僵持,都有德國裝甲擲彈兵的身影。
![](https://img.jasve.com/2024-9/336c36f1905f1f2253bb155828663023.webp)
尤其是在法國戰役中,裝甲擲彈兵配合坦克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推進法國本土。二戰時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僅僅 39 天就被德國征服了。
1942 年 7 月 5 日,這些部隊有了個新名字叫「Panzergrenadiere」,我們一般叫裝甲擲彈兵。這名字不光是提醒裝甲擲彈兵他們地位特殊,還有個實際作用:從這以後,他們算裝甲單位,不算步兵單位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德國軍隊內部復雜的指揮鏈條簡單了點。
![](https://img.jasve.com/2024-9/c0d11e19534f9aca20c511270a196929.webp)
【三、後期的德軍裝甲擲彈兵:一年不如一年】
差不多一年後,1943 年 6 月 23 日,裝甲擲彈兵的規模大幅擴大。東線德軍損失慘重,坦克及其他裝備的補充變得愈發艱難。而且,從 III 型、IV 型坦克這種簡單的坦克,過渡到豹式、虎式這種復雜坦克,也加劇了裝備短缺的問題。
把現有的裝甲師改成裝甲擲彈兵師,就有了新的裝甲擲彈兵部隊。這些師的坦克通常是 III 型和 IV 型坦克,雖然過時了,但還能用。雖然這些師擋不住蘇聯的重型坦克,但打打步兵防線、消滅點輕型裝甲單位還是可以的。
![](https://img.jasve.com/2024-9/146738d790d97424101b0d626ff2326e.webp)
在 1943 年,裝甲擲彈兵的訓練勉強跟得上架構和裝備的變化,德軍裝甲師逐漸乏力,裝甲擲彈兵來補缺。
但到了 1944 年,資源短缺加上戰爭持續消耗,裝甲擲彈兵師也開始不行了,有經驗的士兵越來越少,新兵的訓練時間不得不縮短。
資源短缺使裝甲擲彈兵訓練課程簡化,新兵到達後,半履帶車和彈藥供給也減少,裝甲擲彈兵師難以發揮重要作用。
從 1944 年底到 1945 年德國投降,裝甲擲彈兵也經歷了德軍整體的衰退。在整個二戰期間,裝甲擲彈兵部隊的職責範圍變化巨大,但基本概念不變:他們是精銳步兵,主要任務是跟上坦克,並與之協同作戰。
![](https://img.jasve.com/2024-9/71d3d68cbd4c0e5698a07f7e5fd9eda3.webp)
這個概念讓現代部隊建設受益匪淺,很多現代步兵部隊都有步兵戰車,這得歸功於二戰時德國的裝甲擲彈兵。
資料來源:
克里斯·畢曉普的【閃擊先鋒:二戰德國-裝甲擲彈兵師】,由敦煌文藝出版社於 2011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