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第一回!俄將與中共享反北約訣竅,100項合作就緒,美國什麽想法

2024-09-17軍情

9月13日,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亞歷山大·福明在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上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俄羅斯如今已具備擊敗各類西方武器系統的專業能力,並熟練掌握了現代化戰術的運用,同時願意與合作夥伴分享這一經驗。

福明指出,西方武器在廣告中常被宣傳為效能優越,然而在戰場上卻往往「燃燒殆盡」,無法修復。相比之下,俄羅斯武器在實際戰鬥環境中充分證明了其有效性。

他還指出,俄烏沖突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現代戰爭的認知。就在幾年前,無人系統在戰爭中如此廣泛的運用還難以想象。與此同時,坦克的功能與防護能力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重新評估,反炮兵作戰也邁入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關於俄羅斯希望分享經驗的合作夥伴,福明並未明確指出。然而,他在當天闡述俄羅斯對全球和亞太安全問題的立場時提到,中俄關系堪稱國家間合作的典範,中國是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僅今年的軍事合作專案就已超過100項。

這一訊息釋出後,外界普遍認為俄羅斯會與中國分享其在俄烏沖突中積累的作戰經驗。那麽,俄羅斯在反北約行動中的經驗對中國的幫助究竟有多大?而福明所提到的戰場變化中,又有哪些值得特別關註的方面?

俄羅斯對抗北約裝備的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烏克蘭並未全面裝備北約最先進的武器系統,但其中如海馬斯火箭炮、M777榴彈炮、M1坦克和豹-2坦克等,依然在北約國家中服役。如果未來幾年北約加速向亞太地區擴充套件,中國也有可能面臨這些裝備帶來的威脅。

其次,除了這些戰場上「可見的裝備」之外,北約還有一些「隱形的裝備」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比如,當烏克蘭從黑海方向出動無人機或無人艇襲擊克里米亞或俄羅斯本土時,周邊北約國家的無人機或偵察機必然會起飛,為其提供偵察資訊和訊號中繼支持。

當烏克蘭軍隊需要展開攻勢,或對俄羅斯的重要目標實施「斬首」行動時,北約的情報系統便會隨之啟動,借助衛星、偵察機及網絡武器等器材,為烏克蘭提供所需的情報支持,協助其捕捉俄羅斯的弱點。

黑海上發生的「噴油攻擊」事件表明,俄羅斯無法直接向西方無人機開火。

烏克蘭軍隊經過北約訓練,部份裝備了北約武器,並融入北約指揮體系,在戰爭初期給俄羅斯軍隊制造了許多困難。「海馬斯」機動靈活,不斷摧毀俄軍的後勤補給系統;M-777在無人機的引導下,精確打擊俄軍的裝甲突擊部隊;海上的無人艇接連襲擊俄軍艦船,甚至直接炸毀了克里米亞大橋;烏克蘭軍隊的遠端無人機至今仍持續攻擊俄羅斯的基礎設施。

在這場沖突中,北約的偵察監視器材表現得超乎預期。在戰爭初期,它們連續捕捉到俄軍的弱點,協助烏軍精準突破俄軍防線,從而促成了俄軍在哈爾科夫的慘敗。

俄軍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經過持續的探索與調整,逐漸適應了全新的戰場環境。他們不斷尋找應對策略,逐步鞏固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同時也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作戰方式。

在沖突初期,俄軍在使用坦克作為突擊力量時,因缺乏頂部和側面防護以及有效的踩地雷裝備,導致大量坦克被地雷、無人機、大口徑火炮和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摧毀。即使是經過特別強化頂部和側面防護的T-90M和T-80BVM,也難以有效抵禦大口徑炮彈和攻頂武器的精準打擊。

隨後,俄軍重新調整了坦克在防護、機動性和觀測能力之間的平衡。2022年升級的T72B3M坦克開始配備全方位反應裝甲和防禦頂部攻擊的頂棚,坦克踩地雷犁也逐漸受到重視。這一理念不斷演進,最終催生了「海龜」坦克的設計。

「海龜」坦克類似於曾經的坦克殲擊車,幾乎完全舍棄了坦克的觀測能力和機動性,安裝了沈重的踩地雷犁,並在坦克上覆蓋了大型裝甲棚,僅在前方留有極為有限的觀瞄視窗。而在實際使用中,這類坦克基本不考慮裝甲對抗場景,主要被用於步兵小隊的突擊和提供間接火力支援。

對俄軍而言,這是基於沖突經驗得出的「最佳方案」。在這場戰爭中,坦克的反裝甲功能已被無人機和火炮所取代,而無人機還能提供遠超坦克觀瞄器材的偵察與戰場感知能力。坦克唯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在突擊時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作為移動火力堡壘發揮作用。盡管坦克在戰場上依然重要,但其作用的重點已經發生了轉變。

「柳葉刀」察打一體無人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份反裝甲和反炮兵的任務。

「海龜」坦克的裝甲棚雖然厚度較薄,無法抵擋傳統穿甲彈的直接攻擊,但其設計可以使無人機或反坦克導彈的聚能破甲彈頭提前引爆,從而大幅削弱穿甲射流的破壞力。此外,對於一些大口徑炮彈的近失彈,這些鋼板能夠有效減緩破片的速度,避免脆弱的側後裝甲被穿透。即便面對大口徑炮彈的直接命中,裝甲棚也能提前引爆彈藥,減弱車內乘員承受的沖擊波,並降低破片對車體的撞擊速度,從而提升車組的生存機率。

這種改裝還有一個優勢,即對改裝所用的原車型號要求不高。由於從T-62到T90M的側後裝甲並未發生質的飛躍,這種改裝主要針對破甲彈和榴彈,特別加強了側後防護。坦克正面的內部防護效能並非關鍵因素,因此,俄羅斯庫存中的大量老舊坦克也能夠派上合適的用場。

這些坦克並非不可戰勝,前線依然有部份「海龜」坦克遭遇損失。然而,與過去相比,這些坦克的生存能力顯著增強,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並提供關鍵支援。

隨著坦克和無人機的廣泛套用,火炮的作用也隨之改變。在無人機長時間滯空進行修正的條件下,即使是老舊的牽引火炮也能實作精準打擊支援。而傳統透過炮兵定位雷達和反制炮擊的反炮兵作戰模式,也因無人機的偵察能力得到了簡化。只要偵察無人機釘選了正在開火的敵方火炮,便可以立即發動攻擊或呼叫隊友支援攻擊。

這正是福明所提到的全新現代化戰術。俄軍透過調整過去裝備的戰術定位,更高效地發揮了武器的作用;而盡管接受北約訓練的烏軍也在使用無人機,他們的戰術思維卻未能及時跟進,許多被摧毀的M-1和豹-2坦克沒有增加更多防護,在擔任突擊任務時成為了「活靶子」。

此外,俄羅斯還透過無人機進行海上偵察,並保持戰機的常態化巡航,以應對烏克蘭軍隊的海上襲擊。與此同時,俄空天軍加速滑翔炸彈的生產,利用其在防區外打擊烏軍堅固目標,並輔以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對烏軍基礎設施進行轟炸,牢牢掌控戰場主動權。

客觀來說,這類作戰經驗對中國的借鑒價值有限,主要因為俄羅斯面臨的諸多局限。如今的局勢對俄羅斯而言,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相同的情況發生在中國,結果很可能不會像俄羅斯那樣顯得如此慌亂。

以坦克防護問題為例,國產坦克長期以來在側面和後方的防護一直是主要弱點。然而,早在俄烏沖突之前,中國對坦克的定位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坦克裝甲對抗的職能不再像過去那樣被過度強調,許多反裝甲任務逐漸被新型制導反坦克武器所取代。而坦克本身的設計理念,更多地著眼於服務整個戰場和部隊的綜合裝備體系。我們從15式這款被稱為「最重的輕型坦克」上就可以看到這種變化的體現。

坦克的防護問題更多地趨向於主動化,透過系統化、全方位的打擊能力,消除戰場上的潛在威脅。此外,坦克自身則透過資訊化手段融入戰場感知系統,並以動態方式發揮作戰支援的作用。

即便中國坦克沒有像俄軍坦克那樣配備「龜殼」防護,其強大的資訊化能力以及更加先進、完善的作戰體系,仍能顯著提升坦克的生存率。尤其是在無人機領域,中國已經達到了全球領先的地位。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在無人機方面擁有比中國更大的優勢,同樣也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了解如何反制無人機。畢竟,全球大部份無人機都是中國制造的。當俄烏兩國透過各種途徑在國際市場上收購二手的中國產無人機時,怎麽能讓人相信中國沒有掌握反制自己產品的手段呢?

類似於遠端火箭炮反制、制導武器使用以及如何應對西方資訊化體系的問題,情況也是如此。俄羅斯面臨的許多困境,源於其自身資訊化水平落後和工業產能不足,但這些在中國並不存在。中國不僅沒有這些短板,甚至在產能方面足以與整個西方抗衡。如果中國處於俄羅斯的境地,絕不會像俄羅斯這樣舉步維艱。

即便在美軍內部,"違規"使用中國無人機的現象也屢禁不止。

因此,直接將「俄羅斯經驗」作為中國對抗北約的「制勝法寶」是不合適的。對中國而言,俄羅斯的經驗更多的是一種參考和驗證,尚不足以發揮決定性作用。此次經驗分享最為關鍵的,或許在於展現了中俄緊密的軍事合作,這使得美國看到了在西方壓力下中俄的團結姿態。接下來,美國可能不得不重新評估對中俄施加軍事壓力的策略,並仔細權衡自己是否有能力在兩場戰爭中同時戰勝這兩個大國。